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可是在学生平时的作文中,材料虚构不真实、文体不分等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少个性,更缺少创新意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作文教学需要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表达真情实感”。真实的作文最能引起教师的共鸣。高中生作文素材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低幼化。按照道理,学生进入高中,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应该是作文表达的主要内容。可是翻开学生作文,写幼儿园生活、小学生活、初中生活占很大比例。阅读低幼化素材给人的感受如同嚼蜡,缺少时代感、新鲜感。原汁原味的高中生活应该是矿藏,需要高中生认真发现、细心提炼、用慧眼识别素材、用心体悟素材的深刻含义。每一次作文时,我都让学生在脑海中过滤高中生活,选择与写作最相关的高中生活素材来写,尽量远离“低幼化素材”。在平时的随笔教学中,鼓励学生写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鼓励学生记日记,写新闻时事评论。
写作素材真实化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有“我”。如新材料作文,确立的主题要有“我”的观点,不能是人家的观点,论据或者事例最好是与“我”密切相关的素材。只有是“我”的观点,文章才有好的视角,才会有中学生的作文味。如高一学生写《幸福的N种感觉》:
在学校,每天最期盼的就是中午放学回家,妈妈总会烧很多可口的饭菜,说着:“多吃些,吃饱了才有精力读书。”每天重复这同样的话语,我不答,也毫不在意,只埋头眼前的美食。有一天,妈妈出差,中午回到家,只有冰冷的饭菜,没有了妈妈在旁的唠叨。没有上升的氤氲的热气,没有扑鼻的香气,只是咀嚼着干硬的饭粒,寂寞,冷清。有人说:“大爱无非母爱。”妈妈用她无私的细致的母爱,滋润着我的心田,谱写爱的传奇。
亲情,带给我幸福的感觉。
全文紧扣“我”的体验,从“我”感受到妈妈出差给我带来的感觉,体会到亲情的幸福,真实可信,字里行间都是最真诚的情感流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在批阅作文时被学生的文章感动了,学生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我认为,学生作文的素材是最关键的,选材不真实,哪怕文章技法再高妙,也无法引起老师的共鸣。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中的作文训练主要结合每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注重人文话题,偏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基本上没有考虑作文训练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因此,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文体不分现象非常突出,即学生写出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
笔者采取“文体训练阶段化”的方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高一学生侧重于训练写好记叙文,高二学生侧重于写好议论文,高三学生侧重于写好考场作文。每一种文体着重训练该文体的主要特点,如记叙文训练要点是细节描写和叙事的情节安排;议论文训练要点是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考场作文主要训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材多用等。每一届学生根据学生选科组合的特点,量体裁衣,定制合适的作文训练阶段化目标。让不同科目组合有不同的写作训练目标,高一到高三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高一到高三的作文训练阶段化也不是完全不变的,有时候需要互相穿插训练内容,比如高一高二每次考试的时候,教师就要渗透考场作文的注意事项,高二阶段训练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分析议论文的论据与记叙文的事例之间的表达上的区别等。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作文评价要考虑学生主体的不同特点。对于作文的评价,我采用“两个结合”。
一是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学生自评主要是让学生通读作文后,发现字词句等表达上的毛病,自己修改好,这也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自己文章的习惯。鲁迅先生也说,一篇文章写好后至少要看两遍。同伴互评也是互相借鉴互相发现问题的过程。同伴作文的“亮点”可以在今后的作文中模仿学习,同伴作文的缺点也可以在今后的作文中避免出现。这也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互评是更高层次的作文批改,教师点评往往到位、站得高望得远,师生互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
二是共性与个性指导相结合。每一次作文,都有相似的缺点,也有不同的“硬伤。”为此,作文评价时面批非常重要,教师面批作文可以做到“因人而异”、“精准”批改。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一般在课堂上指出问题,让学生给出对策。如新材料作文拟标题存在的问题、选择素材容易“撞车”问题、字迹潦草问题、行文开头中间结尾如何有效“扣题”的问题等。不同的“硬伤”,在面批中一个一个解决,让学生写一次作文就有一次实实在在的收获。
上述高中作文个性化指导的三个措施,为学生作文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夯实了基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