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2019-03-05 13:32朱京凤张桂华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育人

朱京凤,张桂华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建设教育强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高等教育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并使之成为凝聚全体师生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内在规范。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彼此交往所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它的内核是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和谐。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大学文化的优势,促进和带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既是智慧生长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又是先进思想和精神文化的高地。高校校园文化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驱动的媒体融合时代,健康、和谐的舆论力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近来频频爆发的高校热点舆情事件,考量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反证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覆盖如何培养人的全要素、全过程。在现代社会的精神交往中,舆论的力量日益明显。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保障。话语权所展现的影响力是精神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严峻挑战,高校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突出政治标准,旗帜鲜明地展开斗争,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高校办学育人的各方面、全过程,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当代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处于重塑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把握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触摸他们跳跃的思想脉搏,换位感知他们正面临的问题和思想症结”[2],加强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用生动的实践、真切的感受增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结共同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动力。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同的道德基础。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学术风气和人文氛围,高校要注重发挥“头雁效应”,抓师德师风建设,抓典型引路,从教师选拔、培养、考核等多个环节加强队伍建设,为思政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支撑。开展“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政治和业务过硬的思政工作力量,推动党员干部做不忘初心、忠诚奉献的育人表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立民心,接地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阐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扎实抓好理论队伍建设,搭建各种教学与科研平台,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专业素质,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同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发掘课程的育人内涵和价值,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作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是高校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阵地,依托开展读书节、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学术讲座、论坛、社团活动等文化阵地的管理。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和渠道,形成思想教育柔性实习实践体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文本。当前,要按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对国民教育的引领,推动文化繁荣,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文化,将中华优秀文化体现到教材教学、校风学风建设全过程。话语文本建设的核心在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优秀的教材能够让学生感悟优秀文化具有的内生品质,当前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供给侧改革,在高校非汉语类专业中广泛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把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方向和重点,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时代精神,坚持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守初心,力求入心,把握时代脉搏,扎根中国大地,聚焦学生思想困惑,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逻辑和真理品质,用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和学术精神引领青年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导致人的价值观发生嬗变。高校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社会文化的冲击,个别高校存在的师生关系异化行为,消解大学文化的主流价值,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如何让高校引领和净化社会文化,就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构筑起校园文化精神之魂。

1.以濡染促内化,精心建造文化育人的道德高地。追求生存的价值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实践活动的思维价值就在于价值观构建中形成的实践品质。大学文化是引领社会的主流精神文化,大学要克服当下文化快餐化的消极倾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体系,精心建造文化育人的道德高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用优良的学风濡染校园。发挥学校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开设中国哲学史、大学语文、国学欣赏等哲学社会类课程和人文艺术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各类导向明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观寓于喜闻乐见、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如“中国梦,青春行”“行知大讲堂”“国学活动月”等主题活动,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书香校园,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品格。优秀的师生典型是大学校园里吐故纳新的树木,师德高尚的教师以自身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滋养学风,丰厚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制度化常态化地树立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名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典型,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标兵”“诚信自强”“孝亲模范”“创业之星”等典型,用高峰引领高原,用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典型来引领和润泽校园文化。

2.以示范促深化,倾心塑造主体育人的生命范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习近平指出,“坚持全员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如何不忘初心,坚守高校课堂这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阵地,高校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倾心塑造教师主体育人的生命范本。党政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强化政治责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做到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关爱教师成长,关注思想动态,提高教师的生活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对政治意识淡薄、课堂教学导向不清、方向错误的教师要严肃批评,必要时追究责任,决不给错误思潮理论提供阵地和空间。只有充满着正能量的教师,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培养出与主流价值观同向同行的学生。高校教师不仅授业和解惑,更要传道,以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真正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真正成为学问之师、品行之师,做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南针。高校教师以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为突破口,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师只有自身理想信念坚定,业务能力精湛,才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清楚中国道路的历史选择,讲清楚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再生品质,讲清楚“一带一路”倡议,在传播真理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以载体促转化,专心构造实践育人的实效平台。“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高校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平台,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养成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优势,是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而实践养成的意义在于,它既提供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衡量是否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标尺[4]。要通过专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各类社团活动,发挥道德实践的平台作用,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中深化思想认识。在严谨、务实的专业训练中培养专业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参加创新杯、挑战杯等竞赛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企业家精神和爱国情怀,使学生把实践活动与专业特长结合起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形成崇德修身、精忠报国的正向激励效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能力的实践中拥有丰厚的生长土壤。通过完善活动机制、优化主题设计、强化成果凝练等举措,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奉献社会,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中检验平时所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校地文化融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和“光影长征路”“让红色记忆永存”等调研活动,学习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以舆论促净化,悉心打造媒体育人的文化精品。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驳杂、政治博弈、价值多元碰撞的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更趋激烈,新媒体渗透并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和思维。占领舆论主阵地,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用文化精品净化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离不开新媒体的充分运用。教师要放下身段,运用学生喜爱的活泼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讲清“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道德模范等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潮的影响,让网络传递更多的中国声音,让大学生学会倾听中国声音。通过公开评选学生认同的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名师、师德模范、三育人先进个人等教师典型,打造校园“梦之队”。通过开展“身边的好老师”“身边的好青年”评选活动,打造校园故事精品,宣传好校园榜样,让德育回归到大学生生活,让信仰成为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运用微博、微信和PU平台,搭建协同育人的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互换、资源共享、工作互动的大宣传格局,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科研学术、创新创业、学业指导、资助服务、心理辅导等师生密切关注的工作,打造互动融合的智慧校园,开展微思政、微党课,助圆大学生成才“青春梦”。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落实好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塑造好主体育人的生命范本,发挥好社会实践的培育功能,打造理性平和的书香校园和思想道德高地,发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