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复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万木有根,万流有源,民族复兴若是遗失了文化这一块阵地,将难以立足于世界之林。所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学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当代而言,国学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振国学对培育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文化不同是国家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从未断绝,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第二,重振国学对提高国民素质,社会道德水平,精神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一向重视对人的培养和规范,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恪守道德,有思想主见的人,能够成为对国家和家庭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人的发展进程就是从修身开始的,这也是儒家志在培养“君子”和“大儒”的重要因素。
第三,重振国学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理论意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虽是科学的理论,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一起,进行理论升华,也必然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包含中国元素,中国气象,中国特色和中国语言所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四,重振国学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中华文明历经了五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这五千多年历史当中,中国政治上发生无数次的朝代更迭,无论是强盛的汉唐时期还是走向衰弱的明清时期,每当一个新的王朝诞生时,统治者都会从以往的历史中反思教训、探索治国之道,由此可见治国理政的学术研究也有着漫长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当中,治国安邦的学问也是十分完备和丰富的。蕴含着德治、法治、仁治等许多经世致用的思想。中国丰富多彩的治国理念,中华民族的治国实践和政治智慧,实在是一笔巨大的宝藏。从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凡是稳定和谐的时代,也是最具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时代。
国学教育想要发挥出其时代价值和实现对人的塑造,就必然要开展小学国学教育,因为小学阶段是对人各方面塑造的关键时期,就目前现状来看,当前小学国学教育发展正越来越受重视,教育部早在2014年3月26日就印发过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许多学校也积极的开展国学教育,但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国学教育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城市虽然有国学课堂的开展,但国学教育被狭义的定义为经典文章的诵读,传统戏剧,服饰以及传统道德的学习,国学教育的范围被窄化;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国学教育近乎空白,即使进行国学教育的也只是作为语文课的附庸来进行随堂教育。
其次,教师国学基础薄弱,缺乏完善教材和课程编排。绝大多数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没有专职国学教师,在许多学校里国学教师一般由语文老师兼任且课程的开展也是随机进行的,教师国学知识相对匮乏;此外,没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小学国学教材使得国学教育的开展较为盲目,各个学校甚至各个班级之间参差不齐,另外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也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国学教育只能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用随机扩充的方式进行。
再次,国学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也比较杂乱。经、史、子、集,蒙学、小学(文字、训,音韵)是国学之主体,而儒家文化是经学其核心。在所有开设国学教育的学校中,国学教育的内容,多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等,更本无法满足国学教育的要求,充其量为国学的蒙学教育而已。对于涵盖丰富知识和涉及广阔的《论语》《老子》等却涉猎不深。在国学教育的学校开展过程中教师知识的匮乏可能对学生形成误导,再者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学生,只是一味的背诵和记忆文章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不仅是囫囵吞枣没有效果的学习,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高教师国学素养,完善课程审定和编排工作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国学素养直接关乎到学生知识获取到的正确性因此,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重视教师国学素养提升,着重加强教师入职前国学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瓶,为高水平的国学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应该组织开展各类公开课、讲座、报告等培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国学内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个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此外规范国学教材十分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教材审定工作,规范国学教材使用,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国学教育的评价标准,确保质量以及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在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编排上,应该寻求相应专家,学者的意见,需阐明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价值。选取适应学生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二)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缩小地区差异
加大教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调节教育失衡,出台相应政策,以资源流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是实,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均衡为展政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继续实施“志愿支教”"强弱结对”等教育帮扶工程。加强落后地区经济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打破传统国学教育模式,走出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讲解方式应该多样,活跃课堂气氛国学绝对不能用死记硬背能够学全和领悟,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讲解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传统的国学教育仅仅局限于学生背诵经典国学文章,依旧停留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本教学模式上;活动开展也仅仅在形式单一的着汉服表演上。教师应该清楚的认知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实现课堂翻转。在开展活动中可以进行传统武术,话剧,书法,音乐的表演,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学习乐趣,增强对国学知识的了解和感悟。
(四)国学教学需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生活之中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国学教育离不开社会和生活,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光历史古迹、展览进行知识教育,国学中特别注重人的德育,而开展社会活动是最好的德育手段,学生在献爱心,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等活动中能受到直接教育,国学教育不满足于课本,应更多来源社会和生活。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力发展国学教育有助于推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构建;国学教育应当从小学开始抓起,小学阶段的国学机教育是人格、道德塑造的重要时期,应加强和完善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培育品德优良、有责任感、有理想的新时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