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改变贫困面貌的“村官”
——南昌市新建区流湖镇上房村第一书记彭卫泉

2019-03-05 12:57:13汤鹏彦邓全生南昌市委组织部袁晶
江西农业 2019年20期
关键词:枞菌机耕南昌市

文|汤鹏彦 邓全生(南昌市委组织部) 袁晶(本刊记者)

来到南昌市新建区流湖镇上房村,只见山坡上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大棚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棚内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削菇、分级和包装,争取将最好最新鲜的菌菇送到消费者嘴边,小小菌菇成了村民致富的产业。这个变化,与一个人的到来密不可分,他就是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干部彭卫泉。

扎根基层 实效帮扶

上房村地处南昌市新建区流湖镇北端,东面毗邻红谷滩新区生米镇,距新建城区30 余公里。全村分为上房、里垅、嵩溪、王家四个自然村,有243户1598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 户48 人。村庄总面积5100 余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藠头。在精准扶贫之前,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是省级贫困村。2015 年8 月,南昌市城乡规划局与该村进行结对扶贫。

2015 年8 月17 日,彭卫泉来到上房村的时候,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村里的水利设施破烂不堪,灌溉用水全靠几个水塘,水塘年久失修,雨天留不住水,旱季又无水可用。房子杂乱无章,垃圾丢得到处都是,尤其是王家自然村连路基都没有,荒草掩盖着入村的路,远远的望去到处一片萧条的景象。村里的壮劳力全部外出,留在家里的全是一些老弱妇孺,由于没有机耕道,有些稻田都荒芜了。

彭卫泉到任后,没有忙着开会,也不着急听汇报,他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陪同下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详细了解每户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困难情况。村里这家的年青人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那家男主人患有慢性疾病干不了重活,还有几家房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在笔记本上,他一一记下了各家的情况。

帮扶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彭卫泉深深知道,帮扶要取得实效,必须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刚到村里的那段时间,他把心思都用在了解情况上,天气晴好的时候,就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下雨的时候又走村串户,听听村民的心里话。一个多月后,村里的发展蓝图由想法变成了文案,经过村“两委”干部和市、区相关专家多次论证,《流湖镇上房村扶贫发展规划》《流湖镇上房村村庄整治规划》等规划在全村党员群众大会上顺利通过。

“有了规划,如何抓好落实是关键。”彭卫泉说,“做群众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之基。在帮扶单位和流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王家自然村入村道路、嵩溪至里垅的村道、石流公路入口至里垅水库段的公路进行了硬化,对上房至嵩溪的公路进行维修和拓宽,使全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彭卫泉面前。村里大量劳动力外出,农田耕作问题怎么办?“驻村,就要住在村民的心里,努力为他们解决困难,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彭卫泉认为,尽快修通机耕道和机耕桥成为了当务之急。为此,彭卫泉又多次向组织汇报,走访相关涉农部门,并利用局里的职能和专业优势先期对机耕道的修建进行了勘察,拿出了村民普遍能够接受的规划设计方案。第二年,机耕道和机耕桥正式开始施工,3 年共修建了7 条机耕道,总长度达到了3500 多米,方便了村民利用机械设备耕作田地。这期间,彭卫泉还想方设法借助扶贫工作小分队的力量,对上房、里垅、嵩溪三个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修建了两个水塘,不仅加固了水利基础设施,还缓解了过去雨季水留不住,旱季无水可用的困境。

致富有道 产业脱贫

如何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是彭卫泉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针对大部分村民观念保守、信息闭塞,存在惰性思维、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一现象,他多次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进行探讨,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必须跳出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吸引村里的致富能人回家创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彭卫泉了解到本村企业家丁建新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就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找到了丁建新,说明来意后,丁建新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尽一份力。作为土生土长流湖镇上房村人,丁建新1996 年外出务工,2006 年至2012 年,先后创办新赣工贸有限公司经营皮鞋批发和新赣展示器材有限公司,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说干就干,丁建新初步确定了种植食用菌的发展方向,并选择在里垅自然村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而此时,彭卫泉两年的第一书记任职已经期满,市城乡规划局领导考虑到扶贫工作的连贯性,建议彭卫泉继续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面对自己的家庭的困难,他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

丁建新回到家乡,彭卫泉就与他一起走企业、跑市场,了解食用菌需求与功效,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他们在中国蘑菇之乡——福建省龙海县食用菌种植研究所了解到鸡枞菌具有口感好、药用价值高的特性,目前市场上种植量不大,是一个很好的种植品种,就决定进行试种。他们先后从福建和云南等省引进了鸡枞菌包,摸索鸡枞菌生长规律。此时,彭卫泉又专门请来农业科技服务队专家,从鸡枞菌菇生产需要营养条件以及温度、湿度、酸碱度、空气、光照等环境条件进行现场讲解,对员工提出的菌棒质量检测、出菇消毒、温湿度控制、通气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手把手传授种植管理技术。

试种的成功,进一步提振了丁建新种好鸡枞菌信的心,他决定投资600 多万元,成立江西新赣食用菌生产有限公司,建造食用菌大棚4620 平方米,标准温控鸡枞菌房11 间。通过“公司+贫困户”的形式,达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鸡枞菌,引导村民脱贫致富,助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真正让“小菌菇”发展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同时,丁建新还鼓励贫困户到公司务工,让他们除了有产业收入外,还有固定工资收入。

“公司优先录用周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既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需求,又能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丁建新说道。他的话在村民甘腊花这里得到证实。“我家就住在附近,在这里做事收入稳定,还可以照顾到家人。”50 多岁的甘腊花说道。甘腊花家是上房村的贫困户,几年前儿子失踪后将孙女留给她抚养,老伴又多病长期服药,家里经济困难。因为要照顾丈夫和孙女,自不敢到远处打工。现在她在公司务工,一个月下来能赚两千余元补贴家用。在上房村,尝到扶贫“甜头”的,远不止甘腊花一人。“来了就是100 元钱一天,有了这个项目,减轻了我家不少经济压力。”建档立卡贫困户丁火根高兴地说。

日前,我们来到公司生产基地,只见员工正忙着采摘鸡枞菌。这些新鲜采摘的鸡枞菌不仅供应给南昌市及周边市场,还远销上海、广州、福建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从食用菌的原菌培养、种植,再到深加工、销售,我们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吸引更多村民到公司就业。”丁建新介绍道。通过食用菌基地进农村,村民身边有产业了,慢慢也激发出脱贫的内生动力。食用菌不仅是村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除了建设好食用菌种植基地,村里还注重发展藠头、花生、芝麻等农特产品的种植、加工产业,让大家有更多增收的渠道。”彭卫泉说,近70 岁的村民余金香,以前在家里就是洗洗衣服,做做饭,现在每天去藠头腌制池帮忙,一天能挣个几十元钱。据了解,每天在藠头腌制池边忙碌的,像余金香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这些公司以上房村富余劳动力为用工主体,辐射带动周边100 余人实现就近就业,让村民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收入的持续增加,去年帮助每户贫困家庭增加2 万余元收入,人均收入从扶贫前的不足6500 元,增长到了9000 多元,已经有12 户37 人实现脱贫。

在上房村的日子,彭卫泉主动当起乡村振兴的“设计师”,将村内的各项工作安排得严丝合缝,并运用自己的关系四处“化缘”、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奔波下,上房村对全村的排水沟渠进行了集中清理,建设了3 个公共厕所和5 个垃圾集中收置点,新建了里垅自然村广场,铺设了草皮,新增了体育设施,一个崭新的“三风”广场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家家户户还通了平坦的水泥路,极大地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枞菌机耕南昌市
模拟成真
中学时代(2022年8期)2022-10-08 03:27:34
黑鸡枞菌遇上5G擦出智慧火花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不同干燥方式对黑皮鸡枞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考了个大的
中学时代(2020年8期)2020-09-01 08:58:12
鸡枞菌搬家记
吃两个
中学时代(2019年3期)2019-04-10 11:11:38
桂阳县机耕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代农机(2019年6期)2019-02-11 17:04:09
对丘陵山区机耕道建设的思考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48
机耕道建设“之道”
时代农机(2012年8期)2012-07-10 07: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