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高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他们意识形态的最佳阶段,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灌输一定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被编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精挑细选出来的优质文章,尤其是那些经典性的教材文本,文质兼美,不仅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更有着深厚的内涵,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善于发现传统文化的因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在讲解《苏武传》时,我首先为学生简要介绍了作者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各段的重点词句,分析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课文的每个段落;在学生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又让他们分析人物形象,总结苏武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下,苏武依然忠于国家,在冰天雪地的北海放牧十九年,最后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苏武身上忠军爱国、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性格深深感染了学生,可以说成功地渗透了传统文化。
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只有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才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三维目标”是对课堂提出的新的要求,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师都应该开展阅读鉴赏、名著导读、表达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应该突出名著名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样能够在思想意识上有效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如在讲李密的《陈情表》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大家播放了一段有关亲情的视频,视频中的母亲为了孩子倾其所有,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操劳过度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视频的内容与这篇文章有几分相似,学生看了热泪盈眶,就更能体会在尽忠与尽孝两难的情况下,作者愿意放弃功名利禄、“愿乞终养”的孝心。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各种题材的古诗文,几乎都是历代经典。有先秦诸子,有明清散文,有诗经,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诵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抑扬顿挫的朗读更能表现出文章的意愿,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理解。因此,学生首先要过好诵读这一关,读准字音字词,合理运用语气,尽量将作品的神韵表现得更加得体。其次是要深入理解文章,结合背景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要深化思想,学习作者崇高的品德,树立正确的态度观念。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乡村的宁静纯美和作者心境的恬淡,学生也应该以作者为榜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艰辛。
丰富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从古至今,中国已经涌现出了大批的文人墨客,他们为传统文化的灿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书籍中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内开展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批注,记录心得体会并与同学分享。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短片,如《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自行组织活动,结伴参观博物馆,让学生发现文物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感知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凝结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起民族自信心,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采用适合的方法推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