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中生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其语文素养要求从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审美情感体验也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而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融合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大核心素养,更是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前提与基础。因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渗透。笔者认为,要从审美获得、审美转化、审美创新三方面来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要获得审美体验,其着眼点在文本。通过文本的解读来引导学生体验文本魅力,这不仅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更是学生审美初体验的外在表现。
一方面,通过文本魅力来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既是高中语文阅读文本的内在要求,又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要的手段。高中语文阅读文本一般都是经典作品,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只要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体验其魅力,就会获得强烈的审美感悟。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方法挖掘阅读文本的魅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到体验审美、感悟审美的阶段,从而实现审美获得的目标。
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作为经典现代诗,一般学生都对这首诗比较熟悉。但学生熟悉不一定会深入思考或理解,因此,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就要借助学生熟悉的文本文字,特别是回环下的“轻轻的”“悄悄的”等语句。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跟我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就会留意语言的舒缓、轻重、节奏等,而这些恰恰就是文本魅力。通过这种文本魅力的挖掘,就容易让学生对这首诗产生较强的兴趣,甚至于有学生会对照自己的朗诵来感悟节奏,把握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的引导较容易形成学生的审美感受,体会文本魅力,并进一步感悟审美,从而实现审美获得的目标。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文本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对于高中生而言,无论是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本解读的能力,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都达到了较扎实的水平。因而,理解文本内在意蕴实际上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但却是学生开展审美鉴赏活动的前提,也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高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文本内蕴,并通过文本解析来开展审美鉴赏活动。文本内蕴的理解包括了两个层面:其一是文本内容与意义的理解,通俗而言就是全面理解文学作品,这是文本内蕴理解的第一个层面。其二是通过文本内蕴与个性化阅读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解读,并向个性化审美转变。
还以《再别康桥》为例,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文本语言层面,很可能会无法体会到作者在故作潇洒告别背后的遗憾美与悲怆美。而通过文本解析,其内在意蕴就得到彰显:既然诗人“轻轻地挥手”再别剑桥,为何诗人却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不但如此,在描写康河时用了“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种看似矛盾,实则有深意的诗句,只有对文本加以解析与细读,才能理解其中意蕴,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到审美鉴赏的阶段。而结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学生个性化审美的追求也得到了实现,从而走向审美转变的阶段。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介入文本内蕴的理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审美鉴赏活动,从而使审美鉴赏与创造渗透其中。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最终指向的目标应当是学生的审美创新,即学生形成个性化审美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这种能力从审美转变开始就进行分化,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阅历等开始发生作用,最终形成审美创新,从而形成系列的审美创造活动。在古诗词教学中,这种审美创新尤为明显。但其他体裁的审美创造或创新,则要重视文本的张力,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并表现文本张力,以审美创新来指引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与阅读习惯,这是审美创造活动发展的必然。
以曹禺先生《雷雨(节选)》为例,作为阅读教学文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周朴园这个形象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一方面,对于周朴园的性格变化可以通过分析语言来实现,可以看到其外在的自私、冷酷等负面性格。另一方面,他对侍萍的一再打听及提出的帮助,却也从侧面表现出其温情的一面。通过这种复杂性格的挖掘,引导学生通过整部作品来理解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这对学生审美创新与个性化审美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通过审美获得、审美转变与审美创新,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而这三个阶段都应当关注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形成与转变,从而使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