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健
讲到传统阅读教学,人们就会想到以下情形:教师逐个翻译文章中的单词,要求学生先抄写词意,然后翻译并背诵文章,结果是学生会译了,会背了,考试效果明显,但是难以提升综合能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评价中国的传统阅读教学:“念书念得通透了,走去教学生。学生照样地念着,念得与先生一样地通透了,便也走去教学生。顺次教下去,可以至无穷。”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阅读成为一个批量加工产品的过程,产出一批又一批缺乏批判和创见的阅读者,以及那些没有“顿悟”又似懂非懂的接班人。一堂优秀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应是一堂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课,能够使学生提高阅读思维能力,进而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益。以下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一堂阅读课上得好不好,取决于教师会不会“设问”。如果在阅读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不会提问,课堂效率就会非常低。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操练,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重对话(学生、教师、课本)的过程,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的设问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态度。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利于学习、利于归纳、利于迁移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问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可对话性原则。提问太难会冷场,提问太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设问时一定要针对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难度适中,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师生对话可持续。
第二,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和递进性。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中的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时,教师在学生速读前提出两个问题:“How many people in this article? Who are they?”让学生带着问题速读并作答。接着,教师针对每个主人公展开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这样,通过问题推进阅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谈到语言与文化,季羡林说:“其实语言与文化就是一回事,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没有文化,语言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语言符号“灌输”给学生,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如果教师把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文化输入是教学的一部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输入文化:
汉语和英语都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比较、总结、内化文化知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中的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文化比赛,利用讨论归纳形式辅助学生总结并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接受礼物的礼仪。通过对比,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单元主题。
任务型教学强调让学生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Thomas S.C.Farrell 2007)。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提升学生理解文化的深度。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中的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时,在文化比赛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讨论活动:如果外国友人给你送了一顶帽子,你会怎么表达感谢呢?在文化碰撞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输入和输出能力。
目前,很多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注重分析阅读篇章的结构和逻辑,难以提高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李泽厚曾说:“我建议写文章的人学点平面几何,文章要概念清楚,逻辑清晰。常见人乱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词,那就是中学几何没学好。”可见,没有逻辑的文章使人模糊,那么,阅读要遵循文章的逻辑性。
名著中摘取的部分叙述性故事片段是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因为学生背景知识欠缺,即使单词不难,理解起来也非常不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重分析文章的逻辑,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即篇章分析(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和细节分析(recognizing important facts or details)。在进行篇章分析时,主要培养学生的总结(sum-up)、概括(outline)、归纳(induce)、推理(deduce)等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图示阅读法(schema),利用语言形式构建文章的语义图像,再利用语义图像(schema)理解段落、句子、词组、单词等语言形式。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中的Mid-Autumn Festival 时,教师可以通过篇章分析,先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内容,即who,what do people do,when,where,why。然后分析文章细节,了解文章中直接推论、因果、例证、条件、转折、对比等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持久性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即知识的持久性和兴趣的持久性。
学生如果只学习不复习的话,那么知识的持久性是很低的,而要弥补这种不足,需要“温故而知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和拓展培养学生温故和知新的能力,从而保持知识的持久性。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中的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时,在阅读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通过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收到礼物的心情,为下一步阅读作好背景知识铺垫,同时复习和归类之前学过的形容词,从而保持知识的持久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是重要的教学理念。阅读兴趣的培养最理想的方法是能够让读者理解文章的寓意并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喜好,把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中的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时,在学生学习了赠予和接受的艺术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给父母送礼物的任务。由于这一任务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送父母礼物自然过渡到父母的奉献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朱棣文说过:“读书一定要带着批判精神,要重视推论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另外是要深入和有创造力。”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维度解读阅读篇章,让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问题。一般情况下,为了不扼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反馈,也就是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及时、公平,要有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艺术就是教师要用一种有内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中的Mid-Autumn Festival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源——《嫦娥奔月》,原文是这 样 的:The woman stayed on the moon,safely protected in the palace of a rabbit.这时,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广寒宫(月宫)是玉兔还是嫦娥居住的?”这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
总之,学习英语的过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