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浦秋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1]爱国主义指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国情和现状,科学地阐述了当今爱国主义的内涵,系统地形成了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内生动力,化解外界压力,锤炼坚强意志,拿出积极行动,矢志成才,将自己汇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奋斗大军中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价值取向指的是人们的行动所依据的准则性价值以及所追求的价值指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把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列为决策判断的前提。这说明价值取向对人的决策和行动是极其重要的。影响每个社会个体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家庭、老师、朋友、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等。因为人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由于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科学的价值取向具有社会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等特点,每一个社会个体只有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一致起来,才能在社会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将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实现了和谐统一,即每个人只要坚持爱国主义思想,坚持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国家和民族就会为这个个体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并认可个体的成绩和贡献。
为国献身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价值取向。在浩瀚的历史书卷中,爱国主义价值取向是青史留名之士的指路明灯。从贾谊高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顾炎武低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屈原长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戚继光短叹“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都是爱国主义价值取向照耀引导的结果。目前,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依然是激励每一个个体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航海灯塔。如果一个人总是仅仅时刻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就会迷失方向,处处碰壁,为社会、国家和民族所不容,最终一事无成,贻笑后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2]这不仅说明爱国主义价值取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而且告诫中国海外留学生,要把爱国主义作为矢志成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价值取向。
客观地讲,尽管国家教育和外交等部门,特别是中国驻外大使馆在中国海外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不少中国海外留学生对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或不足,在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差。有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认为自己的成就全是父母和自己辛苦努力的结果;有的人自私自利,把自己的所有努力仅仅定位在让父母和自己过上更有品味的生活;有的人认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离自己太遥远,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及前景漠不关心;有的人不了解当下的国内、国际情况,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
中国海外留学生也是建设祖国、维护民族团结、振兴中华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从内因来说,中国海外留学生只有认识到“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才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立志成才,才会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从外因来说,中国教育和外交等部门,特别是中国驻外大使馆,要将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海外留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才能收到引导中国海外留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忧患意识指的是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指的是对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的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3]从哲学上分析,忧患意识是人们意识或认识的一种形式,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省,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建构。中华文明传统融忧患意识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常常会升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忧人民悲喜、忧国家兴替和忧民族存亡而激发出誓死抵御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由忧国忧民而追求救国真理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以振兴民族为己任。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要被入侵。作为社会个体必须时刻具有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唇亡齿寒的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去客观分析自己国家和民族长处与短处,冷静对待外界的威胁和隐患,从而做到有备无患,快人一步,高人一筹。
居安思危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忧患意识。从国内来看,一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期,中国必须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二是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鲜明发展导向。国内经济发展将面临技术进步与扩散效应减弱、劳动力供给面临新压力、能源资源与环境制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经济发展制度性障碍凸显等挑战,中国要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各国前列。三是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优势明显。中国要发挥制造业优势,提升科教创新能力,参与国际区域竞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国际来看,中国生产制造占全球比重上升势头减缓,中国对外依存度仍居高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开始受阻,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以出口为导向的生产能力加速形成使中国行业面临竞争替代压力,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国际经贸规则变动都使中国逐渐失去理想投资地的地位,新一轮技术革命将通过更大规模“智能机器换人”、改造产业链等方式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等。这些国际和国内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冷静分析国内、国际形势,采取切实措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4]讲话明确要求中国海外留学生树立底线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不要目空一切和头脑发热,要拿出扎扎实实的行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矢志成才,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海外留学生由于出国后看到了发达国家强大的国力、民力和军力,要时刻怀有忧患意识,并将这种忧患意识化作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外界动力。但是客观地讲,也有不少中国海外留学生存在“小进即满”的思想,目光短浅,思想狭隘,看不到困难和危机,盲目乐观,不思进取;享乐思想膨胀,热衷于讲捧场比阔气;不思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前途和利益,整天在琢磨个人名利得失;思想作风不正,工作作风不正;年少气盛、好胜心强,有时会头脑发热,最终将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等。
一方面,中国海外留学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看待和正确认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切实不可“夜郎自大”和盲目乐观;另一方面,必须对中国海外留学生用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忧患意识加以教育和引导。建议中国教育和外交等部门,特别是中国驻外大使馆深入分析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心理特质、知识结构和接受心理,采用忧患意识专题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如将“中美贸易冲突”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地缘政治”等作为教育专题,让中国海外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课堂下思考,再由专业人员对他们的忧患言行进行点评和引导,最终达到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忧患意识教育和引导的预期目的。
自强精神指的是主体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信仰信念和思想境界,其主体是“自”,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高扬,作为社会个体首先要自信,要坚持独立人格,要承认人的价值,要相信人的能力,而不可自暴自弃;其核心是“强”,即社会个体要有刚健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格,主要体现在身处困境时仍有发愤图强的精神;其实现方式是“不息”,即与时俱进、永不停息,用动态的发展眼光去除旧布新、革故鼎新,也指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勤勉状态。“自强”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宇宙运行刚健强劲,与此相应,人活着也应该具备像天那样坚韧刚毅、永不停息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说,自强精神最初是人类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源于对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效仿,拓展于人道,即将天德人德、天性人性、天道人道合为一体。自强精神不仅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促进国富民强、人民民主、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爱国主义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折不挠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的“脊梁”一直是以“精卫填海”的毅力、百屈不挠的意志、愤发图强的行动,自尊自信自强于世界各族人民面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凛然之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灵活机变,“人之生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的刚健韧劲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志士仁人所崇尚的精神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奋发作为,自觉投身改革发展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建功立业。”[5]
中国海外留学生中大部分是富家子弟,由于家境优渥和遭遇挫折的机会较少等原因,或多或少地存在独立意识不强、自信程度不高、自强精神不足、刻苦程度不行、坚韧刚毅不够、创新措施不多等问题。
一是建议中国海外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甚至兼职工作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与家长精神上彻底“断奶”、物质上尽可能“断奶”的意识,以敢担当、勇担当的精神,独立思考、独立担当、独立作为。二是建议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家长以送子女到海外留学为契机,彻底斩断子女对自己的精神依赖,让子女精神完全独立、物质尽可能独立地在海外学习、生活甚至兼职工作。三是建议中国教育和外交等部门,特别是中国驻外大使馆选择能与中国海外留学生产生同频共振效应的独立自强的学习榜样,对中国海外留学生进行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自强精神教育和引导。
精神支柱指的是社会个体对自已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东西的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所转化出来的支撑这个社会个体去努力的信念。精神支柱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指的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发展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种信仰和信念是对党和对人民忠诚的统一。这种精神支柱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之就会得“软骨病”,就会迷失方向。前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就因为失去了这种精神支柱,所以葬送了近70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就因为一直坚持这一精神支柱,就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最朴素的价值指向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转化和发展,在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当代价值的同时,筑牢精神支柱,在实现中国梦中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6]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7]。这些重要讲话告诉中国海外留学生,不仅要重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如果丢掉了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犹如一个人丧失了灵魂,只剩下空洞的躯壳而不堪一击;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目前,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偏差、家庭背景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等原因,有的中国海外留学生精神上缺“钙”,不能正确地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和研判国内外形势;有的中国海外留学生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和名利至上的原则,在海外沉湎于花天酒地,纵情于声色犬马,心理上没有敬畏,行为上没有“底线”;有的中国海外留学生遇到难事就退,遇到烦事就避,不敢主动“亮剑”、迎难而上;有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只看眼前利益,不要长久利益,只要个人利益,不要公众利益;有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崇洋媚外,对自己国家和民族采取一律否定而对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等。
一是建议中国海外留学生采取历史的观点看待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辩证的观点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全面的观点分析和研判国内外形势,从中得出符合事实情况的结论,并化为实际行动,扬长避短、化害为利地去解决问题。二是建议中国海外留学生从自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起,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起,从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家人做起,把爱自己、爱家庭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到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三是建议中国教育和外交等部门,特别是中国驻外大使馆创新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中树立精神支柱等内容的教育方式,提高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到中国海外留学生无法轻易地在国外接触到和国内同步的纸质媒体这一空间与时间上的现实状况,因而可借助于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及时、准确地学习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在润物无声中对中国海外留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中国留学生归国期间,为他们提供参观学习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中国精神”主题活动,帮助中国海外留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4]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必须深刻学习和思考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践行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矢志成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