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思维品质与能力培养

2019-03-05 11:33
语文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材素养作文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科知识,而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认知素养、思维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多维度提升。那么,对于学生作文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如何总结经验、适应新的变化呢?

一、写随笔,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随时性和随感性是课堂随笔的重要特点。课堂随笔在写作形式上非常多变、极其灵活,在字数上不做过多的要求,体裁上也没有固定的限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于生活中的见闻和感悟,进行真实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随笔,并当堂上交,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思考、组织语言,进行“微作文”的创作与锻炼。当然,微写作也要讲求“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不能以填满作文格子为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长期实施课堂随笔锻炼,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结合给定材料和要求迅速拟定题目,找准写作的角度和切入点。而且经过训练,很多学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有时会将自己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实时写下来。这时,教师可以安排3-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演讲、即兴作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作文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比如学生读《文化苦旅》后写下这样的感想:

我们还有着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以为经历过几载春秋,匆匆扫过几本史书,到过几个景点,在人山人海里渺茫过一遭,便觉得窥得了这一世界。其实,这是浅陋甚至愚昧的。余秋雨的“旅”,是一场震撼灵魂的世界之旅。先生走过这河山,以梦为路,以路为书,像轻舟泛过岁月长江,追着苏子的桂棹兰桨,陆游的染雨毛驴。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他看它们,较之观赏,更像是朝圣。

二、挖教材,培养学生写作思维

教材内容无一不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层层把关的,在字词、句式、手法、结构、主旨、中心思想等方面都是非常典型的,都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与理解、观察与思考、阅读与品味的需要,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源泉。但在教学中,存在语文教材与作文教学相互割裂的情况,造成作文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知道,作文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将语文教材作为作文教学的蓝本进行系统化的作文教学指导。

教师应当将教材作为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源泉。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较多,有很多“立学、立德、立言”的名言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格言警句,用于文章写作的开头和结尾,从而表现立意、体现寓意、创造新意,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教材中的修辞和写作手法,实现写作技巧的锻炼,《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都可以成为学生练习修辞、写作手法非常好的范文。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鉴和吸取教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及具体事例,使作文更加生动和丰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文章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等,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教材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发散写作思维、拓展想象空间,从而实现写作思路和写作情感的贯穿。

三、改作文,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新课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当注重作文评价和评讲方式的创新。比如,教师在评改时要注重具体评语的书写,学生作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出彩,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及格言警句的运用较为精妙,哪些立意和寓意的表现较为得当,哪些地方存在结构、内容问题,都应当在评语中一一体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作文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相传阅、点评作文的做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某个主题、某则材料,别人是如何进行选题、如何进行材料组织和情感表达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实现“互通有无”,吸别人之长补自身之短,融诸家之所长,还可以擦出作文思想的火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二次作文”思维方式的运用,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作文读出来,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解点评或进行学生互评,然后再让学生修改、升格作文。实践证明,多数好文章都是通过反复修改变得更加完美的,这也是学生作文思维淬炼与再造、写作技巧与方式有效磨练与提升的过程。

要有作文素养就必须要有内功,而内功的获得不是朝夕可得的,需要我们不断在自己作文和他人作文里去审视、判断来取得。因为你从曾经的弱小中走了出来,必然洞察了当时弱小的因素,于是你有比同龄人更高的思想异质,也就是你的个性,那必然有独到的深刻性了,所以,不要放弃“二次作文”的尝试机会。

核心素养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落地的根本和关键,在于学生作文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在于创新思维,通过随笔、演讲的方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习惯,通过教材的挖掘和延伸培养学生思维方法,通过作文的解读与评改培养学生写作素养与水平,从而有效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猜你喜欢
教材素养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