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的对象、色彩、意义不同,体现着作者心境的变化,对生命理解的境界的变化,可以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
第一处主要描写地坛的衰败。“剥蚀”指光彩夺目的琉璃风化剥落;“淡褪”指鲜艳的朱红变浅褪去;“坍圮”指雄伟的城墙崩塌;“散落”指富丽的建筑分散零落。地坛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坛庙,曾经的荣耀、尊贵不复存在了,只有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生长,地坛成了荒芜冷落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作者来到地坛,这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逃避热闹喧哗现实的世界,逃避奔走忙碌满怀抱负人们的世界,逃避惊讶冷漠同情眼光的世界。地坛的宁静少人让自卑的我暂时得以躲避,地坛的繁华散尽让痛苦的我惺惺相惜,地坛以它的博大容纳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的我。
史铁生在《摇滚与写作》中讲到:“《我与地坛》里有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这段话在讲一段爱情故事,实际就是史铁生自己的爱情故事。《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诉说了他当时的心情:“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一个满心迎接爱情、憧憬美好未来的男孩子,一觉醒来,只能“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谁能受得了呢?除了自卑、痛苦,还能有什么心情呢?在痛苦的心情下,看到的景色自然也是衰败的。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走进自然是最好的疗伤方式。在地坛里呆久了,“我”的心情渐渐地不再那么绝望、激烈,“我”又看到了地坛的另一面,即第5节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安详宁静,没有烦躁;“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像模像样,忙忙碌碌;瓢虫“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积蓄力量,勇敢飞翔;“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过程痛苦,但是走向新生;“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展现晶莹绚烂的光芒。
作者一开始认为这些小昆虫跟自己一样,卑微、弱小、毫无价值。经过仔细观察,他发觉并非如此。这些渺小可怜的小物们,安静快乐地过着日子,展现着生命的缤纷与美丽。褪去繁华,地坛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启示作者与其抱怨,不如接受命运安排,顽强地活下去。
可是怎么活呢?生活不是想明白了、有勇气了就能过下去的。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作者用了一系列譬如表达他的思考。“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落日”代表衰老消亡,但是即使到最后时刻,落日仍旧安静地、庄严地把大地映照得灿烂。其实落日何必伤感?史铁生说:“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生老病死生命轮回都是正常的现象。“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雨燕苍凉的高歌唱出了生命的不屈、悲壮、进取。“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孩子的脚印却让人看到了活力与未来,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古柏历经春秋寒暑风霜雨雪,不为流光掠影所迷,镇静、刚毅,难怪史铁生把老柏树称为“园神”。“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暴雨骤临表面看是打击草木和泥土,实际反而激起灼烈而清纯的气息,困难能激发潜能,使人爆发。“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面对秋风忽至、早霜降临,落叶要么浪漫飘摇,要么坦然安卧,展示着生命的尊严、豁达。史铁生从地坛景物中又看到了生命的绽放、生命的坚毅、生命的成熟。
史铁生病后尝试过几条“生路”,最终选择写作。从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开始,连续多篇作品获奖: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年《多梦时节》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9年《死神与少女》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作品的发表、获奖让史铁生挣到了一些钱,也获得了一点名声,用史铁生自己的话说“活得像个人了”。但是渐渐地史铁生感到恐慌纷乱,总是担心哪天文思枯竭。这时候,饱经沧桑睿智沉稳的地坛又以它的景色启迪史铁生:不要太累、太紧张了,勇敢、淡然、沉稳一些。
从三处景物描写中,我们多少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史铁生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在地坛内在品质的安抚鼓励下,走向勇气和执着,坚韧和沉稳,明朗和坦率。其实地坛的景物还有后面写到的人物,只是给作者的思考和反省提供了契机,与其说是地坛让作者明白了,毋宁说是作者自我救赎。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