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飞快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人们更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新鲜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严重不足,甚至更倾心于外来文化,致使许多传统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令人可喜的是“十九大”及时提出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的指示。
作为初中教师,我们不妨借助古诗文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领略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面笔者就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向初中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文讲究含蓄蕴藉,一般需要深入挖掘才可以从文本中了解这些。笔者发现,从文本背景入手,从古人写作文章的特定背景和人生经历中,能更快、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真实思想和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认识古人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来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
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著名的“永州八记”之四,文本不长,但学生初读文本未必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如果我们从写作背景入手,学生很快就能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怀。从背景资料可知,柳宗元遭遇“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革新)而遭受贬谪,他被贬到遥远的永州,柳宗元内心苦闷抑郁是可知的,他把内心的政治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来排遣内心的失落苦闷。通过这些背景介绍,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和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文情怀:遭遇挫折,要学会从山水之间排遣精神上的压力,从山水中汲取精神上的营养。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应引导学生领悟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人比较讲究诵读,苏轼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多读多思就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对古诗文的学习也应该如此,要沉潜到文本中,用自己的有感情的朗读传达出对诗文的理解,并好好地背诵,认真地探究文本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涵泳美读。
如学习杜甫的《春望》,笔者建议好好地朗诵,尤其是沉入诗歌中,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读到“国破”“草木深”“溅泪”“恨别”“惊心”“烽火”“白头”等,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国家深处危难,黎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惨象,体会到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经典浩如烟海,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提高自身修养和传统文化素质,我们不妨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多让学生接触、了解更多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些拓展可以是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以是和文本相似风格的别人的文章,辨析鉴赏,加强传统文化的认识;亦可以走进作者的写作情境,切身体会作者的思想,促进传统文化教育。
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主要以对话的方式记述,非常适合学生现场表演。笔者事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好课本剧的角色扮演,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自导自演,其他学生观看并加以评议,虽然学生演得一般,评议的语言也没有深度,但他们对这个环节的表演和评议是认真对待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表演和评议,更深入地走入作者的写作情境中,他们认识到古人崇尚诚信,这是立世之本;讲究礼节,这是处世之道。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学习并把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诗文语言晦涩难懂,我们不能按照一般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多注意穿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对传统美德、思想观念的熏陶。可以是诗歌朗诵比赛,可以是角色表演,可以是辩论比赛,可以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等。
如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之后,我们在八年级下册安排一次古诗综合性学习活动,分组把读过的诗歌分门别类制定成一个专辑,可以是离别诗,可以是山水田园诗等比较大的类别。当然也可以更加细化,比如登高诗、写春景的诗、写花的诗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把自己找来的古诗进行评注、赏析,最后再把所有成员的作品合为一体,设计封面、插图等,也可以写序记述组员的编辑过程。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都感悟到诗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感受诗人不一样的情趣逸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
曾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言,我们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吸取孔子的智慧。是啊,这些先贤、智者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们丰厚的学识,深厚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是留给我们后人丰富的精神滋养。我们要好好指导学生,通过古诗文学习,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牢固根植于学生心中,并能创造性地把它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