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桂荣 刘明强 梁育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玫瑰痤疮,临床上以颜面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性改变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鼻部或鼻周部位,患者常伴有灼热、干燥、瘙痒等不适。本病主要分为四型:红斑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厚增生型及眼玫瑰痤疮[1]。本病多数患者颜面部红斑易受情绪、饮食及温度等因素影响。西医认为本病主要与免疫反应、微生物的增多以及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目前本病的西医治疗以外用甲硝唑,或(和)系统使用四环素类、异维A酸等药物为主[2]。单纯外用甲硝唑症状改善不明显,联合系统用药则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本病在西医的治疗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从血热论治玫瑰痤疮,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中医学称玫瑰痤疮为“酒渣鼻”,《中医外科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肺胃热盛、热毒蕴肤、气滞血瘀[3]。《灵枢》有云“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体的阳脉及督脉都汇聚于头面部,面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的情况,头面部为阳位,易感受风热、火毒之邪,故血热之症状易上浮于面。《外科正宗》认为:“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明医指掌》载:“鼻齄,赤鼻也,由饮酒血热熏肺,外遇风寒,血凝不散而赤色,亦有不饮自赤者,肺风血热故也。”《医宗金鉴·卷六十五·鼻部》:“此证生于鼻准头及鼻两边。由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紫,久变为黑,最为缠绵。”以上古籍皆指出酒糟鼻为风寒与内热相蕴结,热邪与气血相搏结,上犯鼻部,血热瘀结于鼻所致。在临床上,玫瑰痤疮患者的皮疹主要表现为颜面部持久性红斑,本病极易受温度和情绪刺激而加重,从血热论角度来看,本病患者素体血热,头面为诸阳之会,内有郁热,血热迫血妄行,则见颜面部脉络扩张,红斑隐隐,若外加火热之邪,两邪相搏,故高温刺激下,红斑易加深、加重,患者皮损部位的灼热刺痛感也愈加明显;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若患者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则易气郁化火,从而加重患者症状。
在上述的理论基础上,笔者综合本病的发病规律、病位及症状特点,选用名老中医赵炳南赵老的经验方凉血五花汤[4]为主方对本病进行加减论治。凉血五花汤原方由红花、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野菊花组成,方中凌霄花凉血、活血、泻热为君药,玫瑰花、红花理气活血化瘀为臣药,鸡冠花疏风活血,野菊花清热解毒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凉血五花汤皆为花类药物,花性轻扬,容易直达病所,且本方以清热凉血活血为专,故可用于治疗发于面部的皮肤病。笔者认为,本病初起以血热为主,随着病情进展或早期失治,热邪可灼伤津液,炼液成痰;热盛者,可煎熬血中之津液,使血液粘稠成血瘀,另一方面,火热之邪盛又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成瘀;玫瑰痤疮患者多见于青年男女,部分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易致胃肠湿热,其肌肤多油腻,湿从热化,致本病病情缠绵复杂、多变。故玫瑰痤疮患者除血热外,还常伴有湿热、痰瘀互结之证。原方中红花味辛,性温,可加重患者的血热之证,故临床上常将红花换成赤芍、牡丹皮、生地以加强清热凉血之功。对于兼有肺胃热盛者,常投之以凉血五花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对于兼有肺脾湿热者,常合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对于兼有肝郁脾虚者,常予丹栀逍遥散加减内服。
患者熊某,女,38岁。因颜面部潮红伴瘙痒2年余,于2019年1月3日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患者自诉2年无明显诱因颜面部皮肤出现潮红,遇热后红斑明显,皮肤干燥,感紧绷、瘙痒不适,曾于外院就诊,外用他克莫司等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且颜面部红斑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丘疹。就诊时可见患者颜面部皮肤潮红,可触及小丘疹,以隆突部位明显,皮肤干燥,紧绷感,部分出现鳞屑,问诊时患者情绪波动,可见红斑颜色加深,自诉受高温刺激时症状也有所加重,患者情绪较为焦虑,月经正常,小便可,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酒渣鼻(血热兼肝郁证);西医诊断:玫瑰痤疮。治法:清热凉血,疏肝解郁;予以凉血五花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药如下:凌霄花15g、鸡冠花10g、玫瑰花10g、野菊花10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6g、生甘草6g、赤芍10g、生地10g、丹参10g、栀子10g,共7剂,水煎服,日两煎,早晚温服。
二诊(2019年1月10日)患者自诉颜面部灼热、紧绷感较前有所好转。查体见患者颜面部红斑较前略变淡,但颜面部皮肤油腻,散在米粒大小丘疹,质硬,感口干口苦,舌红,苔白腻,脉滑数。辨证为血热兼有肺脾湿热,故治以凉血消斑,利湿化结为法,方用凉血五花汤和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药如下:凌霄花15g、鸡冠花10g、玫瑰花10g、野菊花10g、滑石粉15g先煎、苍术10g、陈皮10g、泽泻10g、赤芍10g、猪苓10g、栀子10g、厚朴10g、生地10g、浙贝母10g、甘草6g,共7剂,水煎服,日两煎,分早晚温服。三诊(2019年1月17日)患者自诉颜面部油腻感较前明显好转。可见患者颜面部潮红范围较前减小,但情绪激动、高温、辛辣饮食刺激后仍有灼热不适,颜面部仍有潮红。患者习惯使用镜子观察颜面部变化,情绪易焦虑,小便可,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后患者症状较稳定,故继续依上法进行治疗,继续予以凉血五花汤合逍遥散加减,服用2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随访3个月症状未见明显复发。
按语:肝主藏血,肝的生理功能与血密切相关。患者素体血热,加之情绪焦虑,肝郁化热,热毒蕴结于表,故可见颜面部潮红;热则伤阴,血热伤津与肝郁化热伤阴,阴虚血燥,血燥生风,风盛则痒,血虚无以润肤,则皮肤干燥,感紧绷不适。患者证型为血热兼有肝郁证,治以凉血、疏肝,故选凉血五花汤和丹栀逍遥散加减。二诊时患者出现颜面部偏油,苔白腻,脉滑数,此为脾虚失运,痰湿蕴结于颜面部则表现为面油,故应在凉血的基础上加以健脾利湿药物,以燥湿化痰,清除患者颜面部油脂,减少毛囊堵塞。三诊时患者颜面油腻感已有改善,治病必求于本,还应从患者的血热与郁热出发,溯本求源,治以凉血消斑,疏肝解郁。
玫瑰痤疮的中医治疗应紧紧抓住血热这一病机,清热凉血、活血散结法应贯穿本病的治疗始终,但临床上也要注意中病即止,注意顾护患者脾胃,不可一味清热凉血解毒。玫瑰痤疮患者多见于女性,本病症状特点易致女性患者负面情绪,从而焦虑、抑郁,郁而化火,加重血热之症,故本病的治疗也应重视患者的情志疏导及治疗;不仅如此,玫瑰痤疮发于面部,也要重视面部皮肤的护理,尤其是皮肤屏障的修复,故患者的健康教育也很重要。此外,对于血热之证,除中药内服外,还可配合大椎、肺俞穴刺络拔罐放血或背部刮痧以加强疏风清热的作用,或配合其他中医特色外治法治疗,如中药倒模、中药熏药等治疗以进一步提高本病的临床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