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树军,王振宇,王 莉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泰安271000)
入学适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氛围、条件和节奏等方面的适应,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技能,遵守学校各类规范和要求等[1]。面临着崭新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大学新生难免存在着入学适应困难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实证法系统分析了某电力高职院校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探讨了其与学生人格外倾性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缓解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等问题,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入学适应关系到学生心理安全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例如有横向研究发现:入学适应程度低的新生,其主观幸福感更低,人际关系愈发紧张,更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纵向研究表明: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参与学术活动、社会活动等参与程度[2]。同时,入学适应也是学校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开展有序学生管理的前提,因为适应困难的学生往往产生厌学心理,各种不良行为也随之而来,如逃课、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等,这无疑给校园的安全稳定带来了较大隐患。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入学适应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心理资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情绪智力及自我效能感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乐观、内控型、高自尊、家庭亲密度高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更强。而作为构成个体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人格同样能够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如宜人性、开放性、谨慎性高的个体适应能力较强,而情绪不稳定的个体适应能力较差[3-4]。
外倾性可被解释为人格的“内-外向维度”,最初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用来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作为人格的重要维度,外倾性在艾森克人格三因素模型和大五人格理论中都得到了重点论述。相关研究表明:外倾性与个体的情绪活动密切相关,外倾性高的个体通常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和乐观的品质,并且可以对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外倾性强的个体是否更容易适应崭新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这一人格因素又会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后者。显然,此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健全自我人格,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特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大专生也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较于本科生,大专生通常存在更为严峻的入学适应难题。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家庭乃至学生本人对高职教育不够认可,也不够重视,使得许多新生入学后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容易滋生适应性障碍[5];二是受到高考对学生的分流影响,专科生容易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和焦虑感,引起了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方面的诸多困难。
通过来访者接待,发现大专新生普遍存在“突然失去奋斗目标而变得茫然无措,高考成绩不尽理想而对前途颇感迷茫”等问题,并由此引发诸多行为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因为孤独寂寞而痴迷网络、盲目恋爱,因为宿舍人际关系紧张而情绪低落、倍感“郁闷”,因为觉得“上课没意思”而逃课旷课、迟到早退,因为跟不上老师授课节奏而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这些入学适应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和良好品行的养成,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分析大专新生的入学适应现状,并对不同性别、生源地、成长环境的学生进行差异比较,有助于我们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
此外,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大都从事电力一线运维岗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实操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较短的学制内(高职高专通常为3 y),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来。同时,电力行业从业者岗位环境、工作对象复杂多变,需要员工尽快适应各类挑战,安全生产,高效作业。
随机抽取某电力高职院校200名新生(入学约2~3个月)参与心理测验,有效被试193人,有效率96.5%。其中,男生127人,女生66人;城市(包括县城)生源71人,农村生源122人。由受过相关培训的主试在各班教室施测,问卷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人格外倾性的测量采用由周晖等人编制、邹泓修订的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的人格五因素问卷中[6]的人格外向性维度,共11个项目,Likert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个体人格外倾性越明显。本测量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信度良好。
入学适应采用陈君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共4个维度: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情绪状态[7],45个项目,Likert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非常符合,部分项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个体适应状况越好。本测量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总量表为0.952,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情绪状态分别为0.919、0.89、0.768、0.872,信度良好。
新生在入学适应量表中的5级平均分为3.59±0.65,利用K-S正态性检验得数据基本呈正态性分布(p=0.296)。采用单样本t检验得:该得分显著高于理论中值3,t(191)=12.81,p<0.001。由此可知大部分新生能够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但是,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呈现不平衡性,方差分析发现4个维度的适应状况存在显著差异,F(3,576)=68.65,p<0.001。通过事后检验可得:学习活动的得分显著低于交往活动和情绪状态,p(学习活动-交往活动)<0.001,p(学习活动-情绪状态)=0.034,即新生在交往活动上得分最高,其次是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学习活动的适应性得分最低,详见表1。
表1 新生在适应性量表上的得分特点(n=193)
分别以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班委、学生会或者学生社团)职务这4个人口统计学指标作为自变量,适应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1可知:
1)性别因素在入学适应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女生学习活动的适应程度要显著高于男生。
2)城市生源的学生在学习活动适应和情绪状态适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生源的学生;且在入学适应总分上呈边缘显著的水平,t(191)=1.88,p=0.061。
3)独生子女与否在新生入学适应总分和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4)担任了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入学适应总分、学习活动适应和交往活动适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学生。
1)总体状况。新生在人格外倾性量表上的5级平均分为3.83±0.81,显著高于理论中值3,t=14.18,p<0.001。说明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相类似,高职院校新生的人格特征总体上偏向于积极乐观、开放活跃的心理特质。
2)相关分析。人格外倾性与入学适应及各维度都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新生人格的外倾性越高,大学生活适应性越好,见表2。
表2 新生入学适应与人格外倾性的相关分析(n=193)
3)回归预测。为深入探讨人格外倾性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在变量相关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回归法分析预测效应。首先,将性别(以男生为基准转化成虚拟变量)、生源地(以农村为基准转化成虚拟变量)、独生子女(以独生子女为基准转化成虚拟变量)和职务(以学生干部为基准转化成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一层次进入回归方程。其次,将人格外倾性作为影响变量,第二层次进入回归方程,考察各个变量对入学适应的回归作用,得出表3。可以看出人格的外倾性对入学适应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8,t=5.74,p<0.001。
表3 人格外倾性对入学适应的回归分析结果
面临陌生的校园环境,目标感和奋斗意识的突然削弱,角色转换、身份认同困难等各种潜在原因,使高职院校新生难免存在心理上的落差感、失落感和无助感,难以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必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贯穿于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生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特点,采取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
本研究发现,虽然大专新生入学适应总体状况较好,但存在着不平衡性,特别是在学习活动方面的适应难尤为突出。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相吻合[8],说明新生往往难以从中学普遍的“填鸭式”被动学习转换到高校的自主学习模式中来。通过访谈,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学习活动的任务要求、教学模式和课堂互动与中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的。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稳定性差,依赖性强,缺乏自律性[9],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节奏、不做笔记,课余时间不会安排,喜欢投机取巧,消极备考、应付考试。因此,培养新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己学、主动学、我要学”的习惯刻不容缓。
首先,学校可以将专业介绍、老生学习经验交流、模拟课堂等活动引进入学教育中,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熟悉高校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困难点,通过专题班会,教授学生具体的学习技巧,如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等。再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监控能力,学会自我反馈学习任务的完成状况、遇到的问题、收获的经验等,形成良好的学风。最后,教师应该切实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选树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方法得当、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典型,适当奖励,组织宣传学习,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见贤思齐,整体进步。
本研究发现男生的学习活动适应度显著低于女生,这与汪清华等人的研究具有一致性[10]。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青春期女生的心理成熟度通常比同龄男生高;另一方面,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要求,通常使女生比男生更懂事、更听话,更易与老师相处,学习习惯也相对良好。农村学生在适应总分、学习活动和情绪状态上显著(或边缘显著)低于城市学生。这可能是由于高校周遭环境与城市孩子的成长环境类似,使他们更易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城市学生在中小学接受的教育理念通常较为先进,自主学习意识强,更适合大学相对自由、灵活的教育模式;而农村学生难免存在对城市环境和大学课堂的陌生感、孤立感、抵触感,增加了消极情绪体验。此外,非学生干部在适应总分、学习活动和交往活动上的分数显著低于学生干部,这可能是由于相较其他同学,学生干部通常性格活跃、成绩较好、与老师沟通更多、参与集体活动频繁等原因使然。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男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培养他们养成主动学习、努力学习的良好品质;重点关注农村学生的适应难题,在帮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的同时,加强心理关怀,引导他们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疏导负性情绪,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同时,可以适度给予非学生干部的学生更多的人际交往、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机会,让所有同学都能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早日适应大学生活。
本研究发现:人格的外倾性显著正向预测新生的入学适应程度,这与王瑞、于晓波等人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11-12]。这表明外倾性的个体倾向于外部世界,情感外露,开朗活泼,更易适应环境;而性格内倾的个体在生活中往往处于焦虑、自卑的状态,对环境只能是被动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能力发展[13]。虽然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大学时代的青年应该说正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14]。该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意在强调年轻人虽然在生理上已表现出足够的成熟,但是可以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等方面适当予以延缓。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青年人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引领学生发掘自身人格优势,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特点,为他们更好地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自评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质,建构起积极的、完整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正确认识、悦纳自己,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质。其次,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真诚的班级氛围,让所有同学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潜移默化地促使每位学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阳光的心态。再次,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或社团活动,给内倾性人格的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引导他们在活动参与中发挥特长,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效能感和自豪感。最后,需要鼓励内倾性人格的学生(尤其是特别内向的个体)主动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锻炼自己、提升信心。
入学适应困难的学生应该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一方面,学校应在新生入校后开展全面的心理普查,及时掌握新生整体适应现状及特点,筛选重点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家族遗传病史、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实时关注这部分同学的思想动态,做好日常心理关怀工作,了解原因,评估问题,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共同探寻解决方法。
通过个案访谈,研究者了解到部分新生存在着令自己倍感困扰的入学适应困难,却不知道如何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同时,他们对新同学并不是十分信任,导致自己的心理困惑无处倾诉、负性情绪体验难以宣泄,久而久之,内心更感孤独,行为更加孤僻。因此,学校应该主动宣传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及时推送心理保健常识,尝试为新生开设线上或线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构建信息化、便利化的心理服务平台,通畅心理求助渠道,形成“学生有困难找老师,老师有能力帮学生”的良性循环。此外,通过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组织户外素质拓展,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等形式,充分发挥朋辈(同学或朋友)在学校心理援助中的便捷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获得更多的朋辈接纳感和社会支持感。
本研究初步讨论了电力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现状与人格外倾性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但限于时间等因素,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本研究抽取的样本只局限于一所学校的学生,难免存在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入学适应程度是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各变量间是否有中介或者调节效应也需要探讨。因此,希望后续研究者能够在扩充调研样本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变量,建立清晰路径,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更全面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