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鹏飞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三队,吉林 珲春 133300)
二道岭金矿地处吉黑褶皱系吉林优地槽褶皱带西侧,石岭隆起北缘,西邻依兰~伊通地堑,伊通河断裂带北西侧北段(图1)。下古生界一套变质的海相沉积-火山岩层是区域的主要地层出露,在隆起区内呈现零星的残留体分布。该区具有非常突出的岩浆岩,加里东与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均受该组断裂控制[1]。区内发育3条等间距的北西向断裂,纵观全区,相互平行展布断裂走向300°~330°,倾向南西,该构造控制金矿体、矿点的分布,属于控矿构造。
图1 吉林省二道岭金矿综合地质图
(1)地层。花岗岩在矿区中出露广泛,地层在区内很不发育,奥陶系(下上古生界)是区内的主要地层出露(图2),花岗岩体内有残留体小块分布,奥陶系(下古生界)分为上统石缝组下段,主要岩性为结晶灰岩以及硅化大理岩和条带状大理岩[2]。二道岭龙王庙区域发育奥陶系(下古生界)上统石缝组下段,结晶灰岩以及硅化大理岩和条带状大理岩与厚层状大理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
(2)岩浆岩。华力西晚期以及燕山早期侵入岩是矿区的主要岩浆活动。变质闪长岩是华力西晚期第一阶段的侵入岩,残留体和捕虏体存在于晚期阶段的花岗岩侵入体内,表现为三度空间上的不连续性,在北西向展布的构造岩浆岩内呈现垂状特征进行分布。华力西晚期阶段第三段侵入岩,在规模上非常的大,产出特点表现为岩基状,呈现复杂的岩石类型,英云闪长岩在矿区分布,和区内金矿化没有较大联系。燕山早期阶段的侵入岩,在规模上比较小,产出特点呈现脉状以及岩株状,北西向构造控制着岩体分布。花岗细晶岩脉和花岗斑岩以及闪长岩等是其主要的脉岩特征。
图2 二道岭金矿地形地质图
(3)构造。①早期北西、北东向控岩构造。区内北东以及北西向展布的两组断裂,明显控制着区内的燕山早期花岗岩,产出特点呈现岩枝与岩株状,北西向断裂明显控制这区内的白岗质与钾质交代花岗岩,古生代地层捕虏体以及变质闪长岩(早期)受北西向展布的岩舌以及岩墙等影响,呈现串珠带状以及小扁豆状展布。②北西向控岩、控矿构造。北西向构造岩浆带白岗质混合花岗岩构造裂隙部位是二道岭金矿的主要产出部位,北西向展布的断裂(属二道岭~马家屯断裂构造带)对其形成明显的控制作用。
北西向断裂及裂隙对二道岭金矿矿体的生成与展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矿体表现为复脉状特征,展布方向为北西向,300°~330°,向南西方向倾斜,角度在50°~75°,区内分布5个平行的脉组,共发现21条矿体,其中①号脉组中有6条,②号中有2条、③号脉组中有5条、④号5条、⑤号3条。
(1)矿石结构。①自形粒晶结构:黄铁矿以及毒砂等在外形上比较完好,毒砂呈现双锥状以及短柱状,粒径大小为0.005mm~0.01mm,黄铁矿表现为五角十二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的立方聚晶体,矿石内较为普遍,在该结构中存在纤维包体。②晚期细脉状的黄铁矿是半自形-他形粒状晶结构,为0.1mm~1.0mm的粒径大小,呈现普遍的分布,与金没有较为明显联系。③交代及交代残留结构:在地表氧化以及半氧化矿石内存在明显的交代结构,褐铁矿以及黄铁矿和金属矿毒砂等是其主要的金属矿物,呈现交代假象以及交代残留结构。
(2)矿石构造。①矿石中细脉浸染状的以及浸染状的黄铁矿以及毒砂等比较普遍,达到2%~7%的金属矿物组成,没有较为明显的方向性,基质和浸染体表现为平整的界限,同时没有较为明显的交代现象,具有明显的热液充填形式,呈现普遍分布的特点。②自然金以及黄铁矿等矿石中的金属矿物等主要呈现细脉和团块状构造特征,呈现清晰的脉壁,主要表现为充填的热液特征,呈现普遍分布的特点。③角砾构造,含金属硫化物(早期)矿石碎裂形成角砾,石英以及方解石和黄铁矿与萤石等胶结充填其中,显示矿化具有两次的特点,呈现局限性的分布。
(3)矿石类型。①由于不同的物质组分差异,分为石英型金脉和毒砂型金黄铁矿等。②由于结构构造的不同,有细脉状以及稀疏浸染状和网脉状以及角砾状等矿石结构构造。
(4)围岩蚀变特征。气成热液蚀变是矿区的主要围岩蚀变特征,促进区内各种类型以及蚀变特征岩石的形成,交代作用以及气液性质和围岩特征等对岩石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渗透交代是该区蚀变作用的重要方式,同时具有贯入充填的特点,受化学性质以及不同的气热来源的差异,造成蚀变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硅化以及绢云母化是其主要的事变特征,黄铁矿以及白云母化相对次之。①受渗透作用影响,促进绢云母化形成,主要表现为细小的鳞片状特征,多为胶带的斜长石,呈现集合体以及小团块存在。②白云母化主要呈现集合体以及半自形特征。
(1)区内构造比较发育,主要的发育时间的先后顺序,晋宁期首先形成呈现南北向展布的构造体系,在龙川运动时期形成东西向构造体系;燕山期阶段形成北西向的构造体系,南北向晚期的构造体系,主要发生在挽近时期。
(2)矿床的东西向带状分布主要受控于东西向的构造,矿体的连续性受北西向构造断裂影响,同时影响着火山岩以及侵入体。区域性地质构造运动阶段是南北向构造形成的主要时期,受以大红山群为基底的呈南北向展布的滇中坳陷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