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的“热瓦普”(Rewab)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历史的最早记载叫“喇巴卜”(Rabab)。在乾隆24年修定的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有记载:“回部乐喇巴卜,木柄、下昌以革,形如半瓶。通长二尺七分七厘七毫,五弦,柄长一尺五寸九分一厘,上阔七分五毫,厚八分,下阔一寸三分三厘七毫,厚一寸二分八厘。槽长四寸八分六厘,阔六寸,厚三寸一分。丝弦五,曲首凿空弦侧以五轴绾之,左二右三。槽面没柱,弦自山口至柱一尺六寸八分。铁弦二,柄右侧,两轴绾之,长短有差,以木拨弹丝弦,应铁弦取声。”这里记载的是有五根主奏弦,两根共鸣弦的喇巴卜(Rabab)(图1)。[1]
图1 清朝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的喇巴卜,公元1759年
图2 巴基斯坦的喇巴卜(Rabab)
图3 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
这个喇巴卜(Rabab)的名称来自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的喇巴卜(Rabab)乐器与中国维吾尔族的完全不同。它是有12根共鸣弦的弹拨乐器,而且形制也不同(图2)。
巴基斯坦的喇巴卜(Rabab)来源于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其乐器从形制与演奏方法都是源自阿富汗(图3)。根据德国出版的《世界图片音乐史》记载,公元14世纪初喇巴卜(Rabab)源于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地区,后来流传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2]
其实,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名称是借用于阿拉伯语的“拉巴卜”(Rabap),但是阿拉伯的“拉巴卜”是一种弓弦乐器。在阿拉伯半岛上的“拉巴卜”,其共鸣体是一个半椰子状,在埃及和摩洛哥则是梯形状,而在伊拉克则为菱形状,在叙利亚为方形。原始的“列巴布”是一根弦,称作诗人的“拉巴布”(图4)。它们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弹拨乐器喇巴卜(Rabab)不同,与中国维吾尔人的喇巴卜(Rabap)更是完全不相同的乐器。[3]
这种名称的借用正是伊斯兰文化东渐的结果。将一个弓弦乐器的名称用于弹拨乐器,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用来称谓的乐器与中国维吾尔族的乐器又完全不相同,的确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如果说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名称已经在公元14世纪已有记载,但是,在中国新疆地区却很晚才出现。虽然我们在维吾尔《乐师史》中没有看见有关喇巴卜(Rabab)的名称,但是在公元1759年的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就有记载了。当然,喇巴卜(Rabab)名称在新疆的使用应该更早些。至于中国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热瓦普”(Rewab)的术语,大概是19世纪以后的事了。
图4 阿拉伯的喇巴卜(Rabab)
“热瓦普”(Rewab)是一种曲项形制,与古代西域音乐中的曲项琵琶有密切关系。曲项琵琶是以独木雕成.琴颈较琴身为短,琴身下圆而向上渐渐尖小,上端有木轸槽。这种乐器最早见于公元前八世纪的波斯的着色小塑像(陶制品),在苏萨(Susa)地方发掘的。琴身狭小,约二尺长八寸宽,其细节已模糊不能分辨。波斯乃是这种乐器的中心。特别是在波斯细密画中有许多曲项琵琶的描绘,其中一幅是曲项琵琶和手鼓的演奏(图5)。
曲项琵琶在波斯称之为barbat,其形似鸭之胸膛。数百年后,波斯的短颈琵琶出现于伊斯兰近东,其木轸槽向后弯曲,中有横轸,琴面张以兽皮。伊斯兰教势力扩展和远征,琵琶亦随之东传,在细密画中有描。从波斯到西里伯(Celebes),又南传至马达加斯加岛(Madagascar)。在这些地区,可能都采用突厥的名称,但译音略有不同[4]。
图5 波斯银盘上的曲颈琵琶,公元6~7世纪,引自《波斯艺术》,美国1964年版
图6 新疆克孜尔尕哈第30窟中的琵琶,公元7世纪
波斯的barbat传到西域龟兹地区,称为四弦曲项琵琶。在龟兹石窟中和高昌石窟壁画中都有描绘,与波斯的barbat基本相同(图6)。后来这种曲项琵琶在中亚地区逐渐发生了变化,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逐渐形成了有许多共鸣弦的弹拨乐器,而西域龟兹和高昌地区基本保持着曲项四弦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14世纪,当西亚与中亚地区完全伊斯兰化后,波斯原来的barbat已经不再使用,而演变成为一种塔尔(Tar)的乐器,虽然还是四根弦,但是其共鸣箱已经变为大小两个葫芦状(图7)。
同样,在中亚地区也不再使用原来的四弦曲项琵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形制的Rabab。其共鸣箱与伊朗的已经完全不同,是一种椭圆形,而且有两个突出的角(图8)。此外,还产生了有许多共鸣弦的Rabab。根据德国出版的《世界图片音乐史》记载,公元14世纪初中亚的喇巴卜(Rabab)已经有多达9个共鸣弦(图9)。[5]
这些新型的Rabab为之后中国“热瓦普”(Rewab)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图7 伊朗的塔尔(Tar)
图8 古代中亚文献中的喇巴卜(Rabab),公元14世纪中叶
图9 古代中亚文献中记载带有共鸣弦的Rabab,公元14世纪
图10 阿富汗的喇巴卜
阿富汗位于三个地区(即中亚、波斯和印度)交接处。在历史上,各种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阿富汗发生过影响。但在人种起源和语言方面,阿富汗显然更接近于中亚及近东,而不是印度。阿富汗人中大多数是伊朗人种,主要集中在普什图(Pashtuns)。其中百分之五十讲西伊朗语,百分之三十讲塔吉克诺。此外突厥人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乌孜别克人和土库曼人。
在阿富汗古典音乐中存在有两种马卡姆形式。其主要的一种是俾路支人、哈扎拉人中流传的类似波斯的达斯特加赫音乐。阿富汗的这种传统音乐属于伊朗文化圈。另外一种是塔吉克的马卡姆音乐。塔吉克人除分布在阿富汗外,还分布在苏联和中国新疆。塔吉克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支。
塔吉克马卡姆音乐基本上有两个类型,即平原塔吉克音乐和山区塔吉克音乐。从乐器上可以清楚看出,阿富汗音乐中有波斯、突厥和印度音乐的影响。其中西部阿富汗人受波斯音乐影响较深,而东部阿富汗人则主要是受突厥音乐的影响。塔什库尔干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到处流浪的马卡姆音乐家,这些人会塔吉克语和突厥语。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民间音乐。
阿富汗的Rabab有一种很奇特,它有类似葫芦状的双型共鸣箱。这个乐器在波斯细密画中我们看见过,显然是受到波斯音乐的影响。但是奇特是这个乐器只有三根弦,共鸣箱上还有两个羊角的装饰,与波斯不同。这种乐器在中国敦煌石窟壁画上也有描绘,我国学者称其为变形琵琶(图10)。
阿富汗的拉巴卜(labarbu)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形状,它有11根共鸣弦,四个用琴丝缠绕的四个相,但是没有品位。这种乐器后来传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图11)。阿富汗的拉巴卜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在民间有许多乐工制作这种乐器。
阿富汗的塔吉克人是印度——伊朗人种而非中亚突厥人后裔。他们大多讲古代波斯或阿拉伯语的变体方言。这一类塔吉克音乐,以巴达赫尚地区最具代表性。
必须指出,这里的巴达赫尚(Badakhshan)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它的区域不仅包括塔吉克中西部地带,还包括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地区(阿富汗东北省),巴基斯坦北端,以及新疆塔什库尔干为中心的塔吉克自治县大部分地区。总之,巴达赫尚地区是帕米尔中心地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
图11 阿富汗带有许多共鸣弦的喇巴卜
巴达赫尚地区的文化渊源,很大程度上和宗教相关联。当地主要的宗教——伊斯玛仪教派,是伊斯兰什叶派中颇具神秘色彩的一支。与一些伊斯兰主流教派排斥音乐的教旨相反,伊斯玛仪教派鼓励音乐文化,尤其是在宗教仪式方面。帕米尔高地与世隔绝的环境,使得这些千百年来的古老音乐文化很好的传承了下来。
巴达赫尚的音乐传统,最显著的特色是它的半音音阶。由半音音阶构成的十二音体系。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巴达赫尚音乐旋律,在古代东方民族中几乎独一无二(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接受了什叶派伊玛目教义的某些库尔德人也使用半音音阶!这不能不使人猜想宗教对于音乐的影响,尽管这一猜想本身是有些神秘主义方式的)。另外巴达赫尚的音乐与舞蹈也密不可分,不同的音乐有相应的仪式舞蹈。当地的Rabab,则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四分之三音而不存在中亚现在普遍的半音音程。[6]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