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芹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汉语方言也是古代汉语发展的结果。方言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地理条件和移民迁徙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脱离主流汉语而形成的。渭南地处陕西关中东部,素有陕西东大门之称。当地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即为渭南方言。渭南方言属于陕西关中方言内部的一个方言片,被称为关中方言东府片。渭南方言中许多口语中的基本词有音无字,在现代汉语中无法直接找到音义对应的本字。其实这些词语并不是没有其音义对应的本字,只是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词语音义变化导致与字形脱离。它们中的大部分能够通过语音转读或词义演变线索在现代汉语通用词库中找到本字,还有少数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失落了本字,却能够在古代韵书上考查到本字。
笔者依据古今音演变规律,并联系普通话和关中方言西府片的相近或相似的部分方音词,通过《通用规范汉字表》、《方言》、《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等古今字书和韵书的读音与渭南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及词义的相关性(包括相同与相近),为渭南方言中的部分有音无字的语词考求本字,使这些世代传承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有较固定合理的文字记录和较科学公允的义理解释。
1.语音:song(35),语义:“软弱无能,受人欺负”,本字:倯
例句:看你那倯样子,也不尿泡尿照照自己。
考辨:《玉篇·人部》“倯”:“庸也,谓之倯,转语也。”依据《玉篇》的解释,倯为庸的语音转读,也就是说,倯的意思就是庸,只是读音由庸转读为倯了。《广韵》:“倯,息恭切。”“倯”的声母在《广韵》里属精组心母。《广韵》里的精组是舌头音(齿音),今名“舌尖前音”发音为[ts]、[tsʻ]、[s]。由此“心”的声母在《广韵》里发“s”。李恭在《陇右方言发微》中写道:“陇右骂人怯懦者通曰倯。”蒲松龄《俊夜叉》“:这《西江月》是说的不成人的憨蛋,不长俊的倯种。”
“倯”在渭南方言中还多用作对人的贬称。如:“瞎倯”、“懒倯”、“笨倯”等。也有放在名词前作贬义定语。如“:倯样子”、“倯式子”、“倯地方”。现在人多借“怂”、“熊”、“松”、“娀”等近音字替代,和渭南方言的音和义皆不相和。
2.语音:pao(21).语义:虚大不实。本字:奅
例句:他身上的肉不瓷实,虚奅。
考辨:奅,在《广韵》为滂母肴韵去声,与渭南方言读音基本相同,只是声调调类不同,渭南方言属阴平,《广韵》属去声,但调型一样,都是降调。《说文》:“奅,大也、,”段注:“此谓虚张之大。”清·桂馥《说文义证》在解释“奅,大也”时说“大也者,谓空大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南奅侯公孙贺索隐》:“ 奅,空也,虚大也。”
3.语音:va(35)语义:揉搓。本字:挼
例句:看你把狗挼的都不长咧。
考辨:《唐韵》《集韵》注为“奴禾切”,又注为“儒谁切”。“儒”普通话声母为r,渭南方言声母为v。《说文》“挼,摧也,从手,妥声。一曰两手相切摩也。”揉搓就会使物体变皱。所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该字时说:“<方>(纸或布)皱:这张纸~了。”唐·韩愈《读东方朔杂事》:“瞻相北斗柄,两手自相挼。”冯延己词《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4.语音:bi(53)语义: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本字:滗
考辨:《集韵》:“滗,一曰去滓。”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去渣曰滗,音背。《博雅》:‘滗,一曰去汁也。’”
5.语音:cou(21)语义:搀扶。本字:搊
考辨:《唐韵》《集韵》:“侧九切,持也。”《字汇》:“搊,手搊。”米芾《天衣怀禅师碑》:“显公觉师举止异常,向前搊定叫贼。”《景德传灯录》12《灵观禅师》:“雪峰蓦胸搊住,云:‘是凡是圣?’”,《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伸过来一只手,把官人抱搊。”《金瓶梅》第24回:“那陈经济且顾和惠莲两个嘲戏,不肯搊他去。”
1.语音:zeng(21),语义:欠、差、缺少,本字:争
例句:你的水费四十块,只交了三十块,还争十块/这人是不是争点儿,能做出这事来?
考辨:“争”,在《广韵》里注为“侧茎切”,属“平声庄母耕韵”。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说:“照系二等(庄初崇山)和精系相近,三等(章昌船书禅)和知系(即端系)相近。有了这个历史渊源,庄初崇山到后来虽然有一部分并到章昌船书去了,还剩下一部分并到精清从心里来。分化的条件不很清楚,但有一种现象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只有庄初崇山变为 ts,tsʻ,s,没有章昌船书禅变为 ts,tsʻ,s。”(《汉语史稿》122页)因为精组在《广韵》里是舌头音(齿音),今名“舌尖前音”。可见,“争”在今渭南方言中读“zeng(21),是与古音声韵调相合的。《说文解字》:“争,引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也。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己。”《诗词曲语辞汇释》:“争,犹差也。”“争”的本义是“争斗”,争斗是双方的事情,一方争为己有,另一方则相应的缺失。因此,“争”后来引申为“差、欠”义。
2.语音:tou(35),语义:到,等到,本字:投
考辨:“投”在《广韵》里属“平声定母侯韵”。“定”母在《广韵》里是全浊的塞音,中古汉语全浊声母清化后,其塞音塞擦音在今渭南方言中为送气音。李如龙、辛世彪《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认为“唐五代时西北地区既有全浊声母读为送气清音的方言,也有全浊声母读为不送气清音的方言。关中、晋南一带的方言属于前者,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属于后者。”(《中国语文》1999年03期)
“投”的义项很多,其中有一个义项是“靠近、临近”。如:投老(垂老;临老);投明(破晓);投晚(向暮,傍晚);投晓(临晓);投到(及至;等到)如: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投到安抚下两个小的,收拾了家私,四更出门,急急走来,早五更过了。”渭南方言常单用“投”,也用“投到”。
例句:油糕刚出锅,要闻热吃。
考辨:“闻”在《广韵》中属“平声文韵明母”。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说:“到了唐末宋初,m母分化了,除了冬韵三等之外,它的合口三等字变为唇齿音ɱ(mv)。ɱ的发音方法和m相同,但是和v的发音部位相同,于是在北方话里逐渐演变成一个v。这个v从十四世纪《中原音韵》时代起,一直保值到十七世纪。”至于“闻”的韵母,从《广韵》时代起到现代也没有变化。可见,渭南方言把“闻”的声母读作v保留了元明时代的读音。“闻”在古代汉语中有“趁”、“乘”的意思。如:闻早(趁早,赶早)。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王建的《秋日后》诗:“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柳永的《木兰花令》有:“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这些诗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
4.语音:qiɑ(144)语义:用胳膊夹住。本字:挟
例句:听说地震咧,她挟上娃就往门外跑。
考辨:《集韵》《韵会》注为“檄颊切”《集韵》又注为“讫洽切”《集韵》的又注与渭南方言读音一致。《说文》:“挟,俾持也,从手,夹声。”《释名·释姿容》:“挟,夹也,在傍也。”《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镈,。<注>在掖曰挟。”《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意为把泰山置于腋下,用胳膊夹住跨越北海。
5.语音:dia(144)/da35),语义:父亲/叔父,本字:爹
考辨:爹是对父亲的称呼,在渭南方言片的个别县的农村也有称呼叔父的。称父亲为爹是汉末出现的词。《广雅·释亲》:“爹,父也。”一直延续到中古时期。《广韵·麻韵》:“爹,羌人呼父也。陟邪切。”《广韵》:“爹,北方人呼父,徒可切。”“爹”最初可能是羌语词,汉末传入汉语北方方言。“爹”字称呼父亲,其读音为“dia(144)”。《广韵》曰:“爹,羌人呼父也。陟邪切、”古无舌上音,“陟”字,古音为端组.声母亦为d;“邪”字古为麻韵,韵母为ia,所以,“陟”“邪”相切,当读为dia(144)音。
“爹”还有一个读音“da(35)”,是《广韵》中的另一个读音,属定母上声果摄歌韵。音“徒可切”。“徒”字古为定纽.声母为d。“可”字古为歌韵.韵毋a。所以,“徒”“可”相切即读如“da"音。又“爹”字从“多”得声。“多,字古为歌韵,读如da音.亦可证“爹”字古音da是对的。现在通常用同音字“达”或近音字“大”来记写表示对父亲或叔父的称呼,而“爹”字却读为“die(21)”,当是官话强势的影响结果。
6.语音:kuo(21),语义:“砍”、“砍伐”,本字:科
例句:你到地里科几个树枝回来。
考辨:“科”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修剪枝蔓;芟除芜秽”一意。例如,唐·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诗中的“科竹”即为“砍”、“砍伐”之义。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下:“岁以四月科柏,前期遣官奏告。”“科柏”,即修剪柏树。宋·梅尧臣《和孙端叟蚕具·科斧》:“科桑持野斧,乳湿新磨刃,繁枿一去除,肥条更丰润。”诗题“科斧”,即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于砍除桑树繁枝。
7.语音:kuo(21) 语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频率。有“再”、“复”、“又”
义。本字:可
例句:你夜里刚借了一百块钱,今儿可借来咧。
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诗:“龟蒙不可见,况乃怀故乡?”徐仁甫注:“可”一作“复”(见《广释词》)。《襄阳会》l:“若聚集些人马呵,那其间可与曹操仇杀,未为晚矣!”《老生儿》:“吃了呵,可来取我这铁锹。”秦腔剧《三娘教子》:“王春娥唱:‘左右两边都尿遍,抱在娘怀可暖干。”文兰《天平·一》:“我不懂文化,你可不要再像十年前那回一样,可日弄我一回。”
8.语音:sa(35),语义:头,本字:颡
例句:我一听这话颡就大咧。
考辨:《说文解字·页部》:“颡,额也,从页桑声。”《玉篇》、《广雅》具言“颡,额也。”由于“额头”是人头最重要的部位,“颡”又进一步引申指“首”,即“头”义,例如:《韩诗外传·卷九》:“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 又如《三遂平妖传》第十五回:“张鸾向知州一刀,连肩卸臂,断颡分尸,把知州杀了。”“断颡”,即“断头”。“颡”,上古属心母阳部。《易林》卷3;“龙额重颡,祸不成殃,复归其乡.”“ 颡”与殃、乡等为韵,同属阳部。渭南方言依阴阳对转的语音演变规律由阳声韵母“ang”转音为阴声韵母“a”。
渭南方言中的有音无字词的数量是很多的,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是考释了极少部分词。当然,并非每个方言词都有对应的汉字,因为有些方言由于只在民间流行,从古到今一直就没有创造相应的文字。如今,要记录这些词语就只好采用假借的方法了,而且,有些有音无字词虽然能考释出来本字,但词语的读音与本字的读音因为语音的古今演变相差较大,也可以采用假借的方法从现代汉语通用字库中寻找同音字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