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教育研究主题分析
——基于核心作者的视角

2019-03-04 23:12孙刚成杨晨美子张必然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村研究发展

孙刚成,杨晨美子,张必然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716000)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多项文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多种措施让“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而且“农村”一词出现频次高,这就说明我国政府对发展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的关注,诸多学者进行过不同视角、不同类型的研究。本文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核心作者视角,综合分析农村教育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希望以本文之一斑,窥国内农村教育研究状况之概貌。

一、国内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概况

(一)研究学者众多,核心作者相对集中于师范类大学

研究者于2019年3月9日在中国知网中以“农村教育”或“乡村教育”为主题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找到文章18528篇,涉及作者一万多人,可谓研究学者众多。继而选择“作者”进行分组浏览,共显示作者40人,因为袁桂林和杨东平分别在两个作者单位下发表论文,中国知网按照2人分别进行了统计,所以,实际为38人。按照显示的作者论文数量进行排序,并合并袁桂林和杨东平2位作者的成果数量,将排名前10的作者作为国内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分析,论文数量相同的作者平行排名,最终共有12人入围核心作者名单。其中,师范类院校(包括由师范大学更名的西南大学)学者7人,占比58.33%。由此可见,当前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在师范类院校工作者较多,其余作者则是综合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或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工作人员。

(二)研究成果显著,数量多且内容丰富

从研究成果数量来看,高达18528篇,可谓数量众多。另一方面,文献被引用和被下载次数情况是衡量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国内农村教育研究领域,前10位的核心作者中,其作者单篇文章被引最高达177次,,最低的单篇被引也达到了11次;单篇文章被下载最高达6403次,最低也达到了691次。非常显著的一个现象是,前10位核心作者中,东北师范大学一所学校中有3名学者,占比25%,而且包揽了前两位。从论文内容上来看,对农村教育的研究包括了农村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思想观念研究、问题对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农村教师与学生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等众多主题。

二、核心作者研究国内农村教育的主题分析

(一)对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今,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必须用创新性的理论解决以下问题:价值选择、优势发展和责任分担的问题等。由于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理论显得不够富足,随着农村教育研究的发展,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以上三个理论问题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讨论与回应。

1.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问题

这一问题是进行农村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分几点来看。

第一,是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与消散。“离农”和“为农”是我国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两种反论,它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而产生。首先是客观性,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然后是主观性,人们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取向由来已久。实际上,这两种概念的对立关系可以在面向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中得以消散。邬志辉教授将“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作为农村教育价值的基本选择。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应该选择一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而不同,既需摒弃农村教育中心化的道路,又需舍弃农村教育边缘化的道路。

第二,农村教育价值的基本追求。保证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奋斗目标之一,因此,“保公平、提质量”等关键词就构成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价值追求。以政策表达来说,公平、质量与效率的内涵说明并非充分。于是,众多专家提出自己的观点:邬志辉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应体现‘有质量的公平’、‘有效能的质量’和‘有人性的效率’三重观照”。杨东平则主张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要消亡农村教育,而且城乡一体化绝非城乡同样化,农村教育、乡村教育不应与城市教育简单划等号,农村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和特色。同时,对公平和效率的优先级进行了区分,确认当前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坚持公平优先。

第三,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需要,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下,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是目前努力的方向。廖其发教授从文化角度提出,农村教育肩负着农村文化的继承与重构使命,并指出,农村教育要以农村社会文化机理的文化共生为立足点和生长点。因此,我国农村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批判精神和树立多元化的思想意识。

2.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能否激发农村教育活力的核心问题,也对农村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有所影响。

第一,农村教育发展优势问题。首先,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优势,不仅会增强农村教育自信,而且会使农村教育焕发生机。其次,农村的自然环境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审美意识的作用。再次,农村生活在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上具有积极意义。最后,农村学生在接触大自然和参与农业生活中,更有利于锻炼实践能力。

第二,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例如,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发放补助;教育经费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有所倾斜等。这些政策为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发展和培养师资力量上,不断为农村教师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增设农村教师特设岗位、推行西部志愿者支教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等。此外,着重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以使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农村教育责任分担问题

邬志辉于2009年提出农村教育责任分担问题。随着教育责任主体的变化,乡村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变得淡漠,邬志辉认为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提出的农村教育责任分担问题应然地成为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强调政府对农村教育“全责”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农民、农村本身对农村文化传承、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和责任。

(二)时代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成为研究者的关注对象

1.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农村教育

目前,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建设的系统工程。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对其教育规模、结构以及功能等产生影响,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推力。

第一,新农村教育目标的变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键要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新农村教育的目标中要更多地承担起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热爱新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

第二,新农村教育目的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农民作为人力资本,要求其在生产能力方面实现现代化、精神文明方面实现现代化、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意识方面也要实现现代化。要让农民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根本转变,教育必须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端正目的,让“有教无类”的思想得以传承。

第三,新农村教育使命的变化。精神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内发动力源泉,它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速度与力度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农民有精神觉悟、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高度、克服小农小利的观念、不断坚定农民的“实现小康”信念与提升知识文化素养等是当前农村教育最紧迫的使命。为此,首先要培养农民的协作精神,协作与合作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培养新型的现代化农民,要使其成为文化素质高、懂得农业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城镇化进程影响着农村教育

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镇,大量农村学生随父母进城求学,这是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而农村父母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随子女进城镇学校陪读,这样一来,农村学校面临着严重的生源流失,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的简陋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农村学生就近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总结其他国家乡村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并因地制宜进行借鉴,对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

首先,全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根据学生数量及时对教师数量和结构进行变动,将“师生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其次,全方位支持乡村教师发展。通过共享城市优秀师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措施,全方位支持乡村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最后,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乡村学生各方面帮助。我国广大农村学校分散,条件较差,困难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城乡教育一体化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日益衰败、缺乏生机,表现为农村生源流失、优秀教师流失、农村学生上好大学机会减少,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缓解这一问题。缩减城乡教育差别鸿沟与实现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杨卫安、邬志辉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合理与可持续发展。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这是基于农村教育发展、城乡教育差距缩小的城乡教育协调、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社会发展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布局

2012年,我国颁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办好农村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对农村学校的撤并行为进行规范和严格控制。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同步规划或适度超前规划才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正确方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并非就是农村教育“城市化”,这里绝对不允许让农村教育消亡殆滞,我们在汲取城市教育的有益经验时,要毫不动摇地继续保持农村教育的特色。

(三)对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1.对农村教师的关注

近年来,农村教育在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又有“特岗教师计划”等政策的照顾与支持,乡村师资力量也有了一定改变,但相对来说,优秀师资依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区域数量短缺,集中体现在中西部省市的边远山区等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第二,学科结构失衡,传统的数学、语文学科因普遍受到重视,师资基本能满足需求,但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则缺少专业的教师,一般由其他老师兼任。第三,年龄分布不均。年龄分布不均体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青年新教师和老教师偏多,中年骨干教师缺少,另一种表现为一边倒向老教师,青年、中年教师均缺乏。第四,学历层次偏低。农村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学历低,大多为中师、高中或中专学历,缺少师范专业背景,但这一问题近年得到纠正,农村新教师至少具有专科学历,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第五,职称比例失当。由于职称评定机制的不合理,城市学校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明显多于农村,这也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于如何让乡村教师的职业“香”起来?李涛和邬志辉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改善乡村教师的综合待遇。首先,要以“全面薪酬”为靶点改善乡村教师的待遇。全面薪酬指的是除了经济收入,还包括公共福利、工作环境满意度、可持续专业化发展平台、子女在受教育和升学中的政策优惠等多重内涵,解决农村教师生活的后顾之忧。其次,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要有所提升。在社会发展现实中,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让“人人尊崇和羡慕的职业”,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尤其是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这使许多有志于农村教育者望而却步。第二,建立“能进能退”的流动机制。乡村教师存在“引不来”与“出不去”的矛盾。这一对矛盾集中体现了师资市场化流动的后果,优秀教师和师范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将农村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且乡村教师缺少进修学习、对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这也是农村优秀教师短缺的缘由。第三,要使基层教育岗位更具吸引力。不仅包括增强乡村教师职位对师资的吸引力,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型系统”,对农村教师及其职业实施动态监控。

2.对农村学生的关注

实现教育公平,难点和重点都在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还是为了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农村教育由机会均等向质量提升的大转变。

秦玉友在对某省六个县区农村小学学生学业状况、学习时间、同伴关系、课外活动和日常人际关系结构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在农村教育中表现抢眼,即,不同区际的学生的学业差异较大;用眼时间增长,农村学生的近视率变高;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明显的家庭疏离倾向;寄宿的农村小学生越来越趋向低年级段。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首先要在促进农村各区域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上积极有为;其次要优化农村学生发展的时间结构;还要关注农村学生的家庭情感需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在撤乡并校的过程中,农村学生开始往城镇学校集中,出现了多样的、新型的学生的监管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寄宿型、陪读型、走读型、寄养型、随读型等,这些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城镇化过程中,寄宿型、寄养型、随读型虽然更符合这一趋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农村学校众多的寄宿生,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寄宿生的生活和学习;对于新兴的众多托管班、托管机构等,应出台相关法律,明确其法律责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随读学生,则要打破城乡户籍的局限,保障农村进城学生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城镇学校也应该更多地支持和关怀农村学生。

(四)农村教育的地域性研究

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乡教育的不均衡,除了城乡的差距,在农村或城市环境内不同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农村而言,东部、中部、西部之间教育质量呈递减之势,有学者关注到这一特点,对农村教育进行了地域性的研究。

1.西部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相较于城市和东、中部农村的教育,在教育质量、发展速度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发展滞后、结构不当、经费不足、缺乏研究等。另外,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问题还停留在对留守儿童教育不充分,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网络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与和谐农村建设互动不够等亟需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部分农村群众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人们对教育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升学上,过于强调文化知识,偏狭地认为只有通过高考升入大学一条途径才能发展,缺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在升学无望后,放弃受教育机会,并且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也提出了发展的策略。首先,要兼顾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发展。其次,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缺乏的问题,要由政府承担教育经费,政策上向贫困农村倾斜,以激发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积极性。再次,要改革农村教育课程。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此外,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灵活、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最后,要想改变农村群众的教育观念,就要积极宣扬终身学习理念和提倡全民教育。

2.西部区域农村教育问题

除了西部宏观地域性农村教育研究,孙刚成等学者还在和谐农村建设视角下,以更小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陕北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层面,陕北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农民变得更加富裕,农村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依然存在问题,其问题和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致性和独特性,但相关研究成果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2007年9月26日,孙刚成教授以“陕北农村教育”为全文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查找,未发现一篇文章;后又查找“陕北教育”相关文章,共发现十六篇,但是,其中有关理论研究类型的论文只有4篇而已,而且“陕北教育”一词仅为非关键词汇。由此可知,虽然陕北地区的教育问题在独特性之外存在明显的代表性,但是,陕北农村教育教学发展中缺乏充足的理论研究成果支撑,其他西部区域性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总的来看,近年来的农村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关注具体地区且有较强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依然匮乏。

(五)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研究

第一,农村教育发展趋向研究。教育均衡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教育公平则是教育基本的价值追求,也是保证公平的核心内容。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教育均衡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在教育均衡视角分析下,有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向,首先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其次,要规划组建优秀的农村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综合发展水平。再次,突破单一,实现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最后,农村教育科研力度要予以加强,要求大力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

第二,农村教育的方向。无论是农村教育或是城市教育,首先要完成的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在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时,让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美好而健康的人格是最为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培育出的人才能在未来拥有美好的人生。尽管升学问题不可避免,但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以“跳出农门”为农村教育的方向上。对于农村教育的改造,首先要改革农村教育的内容,增加乡土化的内容,让农村孩子加深了解农村、热爱农村,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饱满的家乡情感做出伟大的建设贡献。同时,还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使农村孩子在不能升入大学的时候,有能力创业和就业。

(六)关于农村教育状况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的相关专家近年来深入走访和调查我国10省20市(县),对农村师资配置、学生负担、农村校车配置及寄宿学校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了很多重视,最终完成了系列《农村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其明确指出,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我国农村教育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农村教育由数量到质量提升上获得了发展。

首先,师资状况。其一,师生比得以改善,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匮缺问题;其二,农村教育质量总体明显提升,但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仍然不均;其三,在年龄上,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逐步改善,但“年轻化”和“老龄化”并存,“中年坍塌”情况显著;在性别上,农村教师群体的年轻女性教师较多,而老龄教师以男性为主。

其次,课业负担方面。第一,总体学习时间安排合理,但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偏长;第二,部分学生的课业存在负担较重现象;第三,负担更重的是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

再次,农村学生的交通安全保障方面。第一,交通工具要类型多样,以公交车为主,为学生购买安全保险;第二,交通花费较高,其约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到10%;第三,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地区通勤情况更好。

此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中要改善硬件条件与管理水平。 第一,学生主要来源于村屯学生,以高年级寄宿生为主,近年来出现向低年级延伸趋势;第二,硬件条件配置普遍提高,但改进仍需加强;第三,寄宿管理方面,生活教师多数都予以配备,但非专职化程度较高;第四,生活适应方面,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较好的食宿条件,且能够情绪稳定,基本能够全心投入学习当中。

从这一系列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建设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与城市教育差距依然明显,对于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还需要继续支持和努力。

(七)关于农村教育的其它研究

以上关于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研究、对农村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农村教育的地域性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研究占到核心作者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但不仅仅是这些,除此之外,还有对农村教育演进历程的研究、农村教育指标体系建设研究、特殊时期的农村教育研究、对农村具体人物实践经验和思想的研究、相关著作研究等,这充分显示了农村教育研究主题的多样性和成果的丰富性。

在农村教育演进历程方面,张乐天教授分别对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和结构进行了研究,著有《我国农村教育政策30年的演进与变迁》、《我国农村教育结构演进六十年》等,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结构和政策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农村教育指标体系研究方面,邬志辉、凡勇昆教授对我国农村教育效益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我国农村教育效益的理论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秦玉友、袁桂林教授研究了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问题(《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问题研究》)。

特殊时期的农村教育研究方面,邬志辉教授对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研究,提出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及对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进行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村发展的政策选择》)。

对人物实践经验和思想研究方面,吴洪成教授对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乡村教育实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分别阐释了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思想;另外,对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进行了详细解读;廖其发教授则重点分析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提出其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启示;朱永新则研究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提出对农村教育的启示。

在著作研究层面,孙刚成教授评论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认为“该书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新颖的思想观点等,理顺了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复杂多织的各方关系,为后期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分而科学的理论依据,是一部理论创新力作,为当前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困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张乐天教授给予《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一书高度评价,他认为该书是一部充满情怀,又饱含深度考察与分析热情的学术专著。

总之,近年来,国内农村教育的研究在各个方面成就不菲。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学者对农村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对农村教育的研究又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众多的学者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研究成果显著,数量多,内容丰富,研究主题和视角宽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宽广的研究主题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研究较之于理论研究略显匮乏,地域性研究和微观研究不足,对“人”的关注不够等,这些是农村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总之,无论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是农村教育的研究,都还需要不断关注和付出努力。

猜你喜欢
农村研究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