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雷荣珍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通过引经据典,回忆历史的方式着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多次表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并亲自参与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的队伍中来。这既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做出了实际典范。高等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同时,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科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内容、开展高雅艺术等进校园活动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和保护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应主动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从学习的目的来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换言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功能和德育功能的实现,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政治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功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些看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毫不相干,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人人为公”的社会理想等内容则都可以用来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讲授依据,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功能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3]而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政治立场,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担当,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能够按照既有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道德的作用,认为德是一切成功要素的前提,指出“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孔子更是对不重视道德修养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孔子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此外,我国古代的察举制,也将德看成考察个人是否能够为民,为国效力的能力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重视德的作用,更是教给我们一些修身的方法。例如其所倡导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以及“为仁由己”等修身方法都给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素材。将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素材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意识到道德对于个人,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将自身素质的提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激励自身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很多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都能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孔子作为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面对基础不同,悟性不同的学生需要有选择的选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对的是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而且可以保障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尽可能的吸收、理解所学知识,圆满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孔子还特别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所注重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的教学理念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借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也在传递着与其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是对学生能否将所学化为所用的检验,更是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实践教学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借助实践的渠道,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吸收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践行。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通过提供内容素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功能、德育功能的实现,也可以通过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应然使命。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用“八个统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真正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的实现,还要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改革。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前提,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教学手段改革是辅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粘合剂,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一个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温文儒雅,包容亲善的极具人格魅力的师者,学生自然会在亲其师信其道的过程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达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通过组织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系列讲座,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输送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到拥有相关学科的学校进行脱产学习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2.鼓励教师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科学研究活动,以科研促教学。学校可以专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设立传统文化研究专项,鼓励教师进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人员支持、资金扶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研习能力。
3.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有利于教师之间就学术问题展开切磋研讨,并在共同交流探讨中获得同行的启发和认可,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了解他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在借鉴中提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能力。
总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充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才能实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改革教学方法也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作为课堂组织者和活动的引导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发能动性,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1.采用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典诵读是指在每堂课的授课之初,学生对教师所选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献典籍的片段的诵读。高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与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对教师精选的优秀诗词名赋的诵读,不仅能够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创设相应的氛围,还能够通过选读与当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匹配对应的经典文段,为学生学习本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要注意经典诵读内容的选取,需要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并考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实需要,保证选取内容的政治方向性和思想性。此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不应该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展示,不能仅止步于诵读,诵读之后教师应该对诵读内容进行剖析、解释,保证实现优秀文段入课堂,优秀传统被继承,优秀精神得弘扬。
2.采用分组研讨的教学方法。 古人常常门客上千,谋士成群,面对社会的千罗万象大家团团而坐,自由畅谈心中所想,而问题的解决之道往往就蕴含在一场场思想激烈碰撞的研讨之中。重温古代文人墨客席地而坐谈学问,亦师亦友的学习氛围,分组研讨既是对现有教学方法的改进,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文化的现代应用。“三人行,必有我师”,分组研讨往往会产生出更多意见和想法,而正由于这些结论出自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所以往往记忆深刻,能够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思想触动。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是实现学生从个体学习到小范围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别,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实现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动获取相关知识的良性局面。同时在研讨之后学生代表的优秀发言,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那些对传统文化知识不甚了解的学生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然后激励自身的学习。此外研讨过程中多种思想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答案或解释。这样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意识,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增添了课堂趣味性、互动性,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且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止步于研讨本身是无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的。研讨期间学生自由发言,查阅的资料多种多样,缺乏一定的方向性和原则性,因此在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后,应该由教师系统整理发言内容,并对各组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同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上的偏差和原则性的错误,以此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采用以“情景剧”表演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情景剧指的是“以文字剧本为依托,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角色、表演对话与动作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6]情景剧表演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其主旨在于融情于景,析理于景,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片段虽然被各大影视剧翻拍,但是为搏观众眼球很多剧情不再是重现当年史实,而是根据现在观众的喜好随意篡改,所以视频资料的运用效果会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但是,如果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动脑能力,自排、自演情景剧再现史实则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排演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学习与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
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冲击着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来说,移动设备的出现无疑是其正常、健康的学习生活的杀手,沉迷网络忽视学习,忽视正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等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常态。但不容置疑的是,移动设备、网络服务在给传统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网络从青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转换成为“垫脚石”。
1.借助移动教学APP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采用了“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移动教学助手。借助这些移动教学助手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上传到手机客户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访问,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上传教学资料(包括文本,视频,音频等不同格式的文件),方便学生在课前了解课内所教知识,课后进行及时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移动教学助手制定包括课堂测试,课内讨论,调查问卷等各项活动,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实时互动,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兴趣。
2.开发运用网络教学。 高校要开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网络教育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寻找上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视频资料,高校间还可以联手建立并及时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实现各大优势高校的强强合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共享,同时带动稍微落后区域的学校,实现区域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均衡发展。学校建立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定期维护、推送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开展答疑讨论,并进行网络学习成绩的考核。以授课教师为管理单位实现课下对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和教学管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