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特点对教学艺术的启示

2019-03-04 22:04:03
关键词:美感当代艺术艺术家

涂 慷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教育与教学实为一种艺术。艺术家多少需要具备一些机械性的技巧,但若徒具技巧而无原创性、热情、想象力与个人见解,将降低其层次。教师如同艺术家一样,也必须具有教学的热情、想象力与智慧。长久以来,教育学者致力于由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中去寻找“有效教学”的普遍法则,目标管理、效率、分析、控制、评价和回馈等标准化模式充斥于教学理论与实际中,教学充满了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将教学比拟为艺术,即在强调教学非一种遵循固定原则的、机械性的活动,教学应是一种创造性的、具有美感的、变通性的活动。

教学艺术的概念意指教学可由艺术中得到启发或借鉴。但何谓“艺术”?艺术家与美学家几乎是人言言殊,未达成什么共识。不仅是因艺术的风格不断出新,艺术的材料、技巧与观念也不断在改变。“艺术”同“游戏”一样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难以下一个普遍的定义。即使如此,艺术时常展示了对世界与人的新观察,启发我们的心智与视野,升华精神,其价值是无法被其他事物取代的。伟大的艺术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艺术通常使我们专注于其中精密的技巧、色彩、光影、旋律、结构、主题与形式等,艺术被视为自给自足的杰作,无关于观者。当代艺术则不太重视这些要素,有时只是一种生活中的现成物品,作者并没有“完成”什么东西,而且要求观者更多地参与及诠释,一起来完成作品[1]。

一 当代艺术的特点

要归纳当代艺术的特点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不只是因为其包含了太多的各类艺术及混合性艺术,也因各种多材料、多形式的艺术作品仍不断在产生中,难以搜罗殆尽。不过我们仍可以从许多受到艺术界肯定与讨论的作品中,看出一些特点。由于不少作品同时具有多样特点,难以清楚划分。为论述上的方便,以下以艺术的哲学化、社会与个人生命意义等三个面向为轴线,来展现当代艺术的主要特色。当然此种分类也无法完全清楚区隔,因某些艺术品有时也跨及其他方面。

(一)艺术的哲学化——探索艺术的本质

对于一般大众而言,艺术应该是美的或令人感到愉快、赏心悦目和舒服的。就算是装饰艺术、身体艺术或行动艺术等新潮的表现手法,若不能表现美感,至少也不能丑到让人看不下去。但社会上的保守主义者认为既有的社会事物已够丑了,艺术应捍卫高尚的美感。当代艺术却偏好丑陋、令人厌恶的事物。问题是,艺术为何应以美为标准?美与丑的界线又何在?如果世界兼具有美与丑的事情,艺术为何不能表现丑?人们不喜欢丑有时是一种逃避,不想正视一些事情,如滥捕鲨鱼、残杀动物。达明安·赫斯特的死尸艺术极具亲临震撼力,逼使人们再度正视生物生命的议题。“生者对于死者无动于衷”在2004年卖了800万美元,此价格让达明安·赫斯特在作品价格最高的在世艺术家中排名第二[2]。那些认为此类作品充斥垃圾的人,大概会认为收购者头脑有问题吧!虽然价格不等于价值,部分艺术市场中的价格的确是炒作出来的,卖出高价不等于具有高的艺术或美感价值。但如果艺术的价值在开拓人们的新视野与看待世界及人的新方式,那此作品为何不是艺术?

(二)反思社会问题

当代艺术通常与生活密切相关。当代艺术迫使观赏者思索不熟悉的观念,重新思考日常的事物,“以你未曾想过的方式让你面对已知或未知的事物”。美籍华人艺术家阮初芝的“自由呼吸12’756.3”是一件由跑步组成的作品,现场陈列的是一张张标示着跑步路径的各国都市卫星图片及路跑的纪录片。作者认为,在跑步成为一种运动前,我们已在为了搏斗、求生、征战、猎食和传讯而跑。对世界各国的难民而言,跑步与逃跑是追求自由的生存方式,必须忍受肌肉的张力与地表的摩擦力,奋力呼吸每一口空气,自由地呼吸变成了一件奢侈品。“12’765.3”代表了地球直径的公里数。阮初芝计划花数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去跑足这个距离,借此表达难民逃跑与争取自由的渴望。他提到:“这不是表演。我试图以身与心、汗水与奋斗,亲身体验难民所面对的现实。……跑过的路径所累积下来的跑步数据,也成了某种‘土地画’或‘跑步画’。”[3]阮初芝的作品唤起了世人对难民问题的关注。或许当这些作品展示给手握大权的政治人物看时,能引起具体的行动吧!我们也可借此教育学生珍惜所有的一切,体会难民的处境,甚至参与国际协助的活动。艺术即在促使人们反思与觉察社会的问题。何谓进步?如果真正的进步意指心灵与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则现代科技社会是否比以前更进步了呢?

(三)对个人生命或生活意义的反思

当代艺术的精神主要在以多样与创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对艺术、社会与人性的本质之哲学思考。基本上,当代艺术表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但却是借由不合理性的方式来促成人做理性思考。除了与我们已有的认知不合外,也在情感上引发不快感。它们时常反抗既有的观点与价值,表现出一种思考性、震撼性、荒谬性、不合理性、平面性、通俗性、观众参与性、材料多元性、自我反省性、反思社会处境与生命意义等特色,而这些都是源于对艺术本质、当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自我生命处境的思考。在看似荒谬、浅显的地方也有其深刻的启发,总是引领我们去做不同的深思,这不就是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吗?

二 当代艺术对教学艺术的启示

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除了认知也有感受,成果也非完全可控制的。笔者认为虽然为了对抗机械化、非人化与生产取向的教育,而有将教学比做艺术,但这是浪漫、危险的,因为艺术家的形象与生活并非如此完美,且艺术家只在追求自我表现,不在乎观众的看法[4]。其实艺术家本来就有不同的形象,谈教学艺术并不是要教师去模仿他们的生活与习性。不过就某方面而言,教师的确不能只追求自我实现,更必须关心学习者的情形与成效,此则非艺术家所注重。总之,教学本身就不完全等同于艺术,教学艺术的论述是希望由艺术的经验中去汲取各种创作与欣赏中表现出的重要价值,去启发教学的创新与智慧,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教师应时刻反省教学的本质

实际的课堂教学具有多维性、同时性、即时性、不可预期性和历史性等特性。课堂教学中常有多种多样的事情发生,教师既要教学,也要管理、控制、评鉴和搜集资料等,而同一事件,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结果。此外,教师也常要处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或偶发事件,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事情等。可见教学无法像科学般的有条理、有固定的步骤与规划。面对如此复杂与多变的教学现场,教师要能时时充满弹性与变通,不断地加以调整,充分展现教学的艺术,将方法运用自如。

如果说当代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何尝不是?作为教育下位概念的教学,也需因应时代的变迁而加以调整。教师的教学意图是否还固守于精熟各学科的内容呢?而教学内容是否还是以教科书为依托呢?教学活动是否还是传统的讲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否还是单一形式的纸笔测验呢?面对时代的改变,我们是否还一味地迷思或沉醉于过往的“有效”教学中呢?追求效能的教学是否反而会阻断学生潜能的开发呢?由当代艺术反其道而行的风格、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观点来看,教学是否也能不跟着流行走?以评价为例,一般评价总以认知成果为依归,学生必须记得教学内容才能得高分。但是否也可评价一下学生喜不喜欢该门课?为何不喜欢?如何改进?或是评价学生对某一概念或事件的个人看法?

对于当代艺术所具有的震撼性、荒谬性、不合理性、平面性、通俗性、观众参与性、材料多元性及自我反省性等特色,教学是否也能逼迫学生正视其不想看、不想听的事,挑战学生的价值标准,如美丑、善恶与对错等标准?教师是否也能给予学生震撼性的经验?教师是否可考虑引用流行性的教材或开发多种不一样的混合教材,如使用其他学科、校园、师生或生活事件等做教材?教学不应理所当然地只呈现美好的一面,也不一定要符合心理学等学科主张的科学法则,没有什么法则是普遍性的真理。教学的本质是多元性的,并无单一的教学典范与模式,教师应反省自己是否有受到固定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束缚,多方尝试新奇的想法与做法。教师可以思考如何突破既有的教学概念与形式,例如:改由学生准备教材来教教师,教师改当学生;科学课多一些科学家的生活史、爱情故事和生命观的介绍;要学生简介科学家的发明故事;将民歌与漫画融入法律知识教学中;刻意安排一节课突然带同学去散步谈心等。当然在加以运用时也需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达最佳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应引入学习者一起思考

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大抵由学科教材或教师所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教授的内容。但从美感经验理论的观点而言,美感经验之获得乃是个体主动地投入美感的对象中,统一各种刺激与信息,而产生愉悦等感觉,学习经验也应是如此[5]。教师必须体认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的能力,应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其能动性,而不是一味地充填学生的各种知识,否则即是一种囤积式的教育,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需能引发学生探索式的知觉活动,使学生不断地揣摩学习内容或材料中各主题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反复思索各种可能的意义,而不只是在确认某些知识而已。

教学不只在传递,更应在沟通与转变。艺术家不只是表现或传达自己的想法,更在透过艺术与社会大众沟通。但教师通常只在传递数学、理化、地理和历史的知识,是单向式、背诵记忆式的,而非透过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心灵做双向沟通,启发学生的心智架构与思考视野。教师是否有透过教学与学生产生沟通及“连结”?对艺术家而言,作品是沟通世界的媒介,具有丰富的意义在其中,能让观赏者不断欣赏与思考,是有机的,作品会说话,但教师的作品是否具沟通性,还是死板、制式、僵化和无生气的东西?

一般认为就教学艺术而言,教师应致力于使学生获得美感经验。但何谓美感经验?笔者认为,如同“美学”非仅指研究“美”的学问,“美感经验”也非指“美”的经验。“美感”会使人误以为只意指美的、舒服的和愉快的感觉。在欣赏一些表现支离破碎的人体、性器官、生态污染或讽刺社会的当代艺术作品时,感受到的大概不会是愉悦,而是莫名的沉重、恐惧、愤怒与迷惑等,然而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美感经验。当代艺术诉诸的是知性上的愉快,而不是感性上的快乐。教学也不应只在获得情感上的愉快,由震撼性、新奇的经验引至理性的反省,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教师应突破“教学是美感愉悦经验与精神内在的满足”的既有思维,尝试提供给学生不是那么赏心悦目的经验,体验不舒服的、不喜欢的和令人不快的感受,并进一步思考这种感受的由来与合理性等。

(三)教学应融入对社会与生命的反思

在学科取向的套装课程设计与绩效责任制的要求下,教育部门常常不自觉地以学校考上第一志愿的人数,来衡量该校的办学绩效,以期中考、期末考、用考试来代表学生学习的成效,而陷入过度狭隘界定学校教育的成果及简化评价的概念。但办学绩效良好只是指培养出考上很多第一志愿的学生?在升学主义至上的原则下,教师也莫不以培养考上高志愿学生为目标。这些“优秀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是否有足够的适应力与批判反省能力?虽然大家也都知道升学主义是不正确的观念,但大众的价值观实在不易改变,只是教育机关、学校与教师是否也已迷失在大众之中?

教育的目的除在使人进入社会生活之外,也再了解自我生命的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物质生活与面对死亡议题的思考,使我们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受。美感经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始于心智架构的转变。当我们以“艺术家之眼”去看事物时,便获得了一种新型的看法。教学也应促使学生反思生命的意义,各科教学应融入生命教育的题材,使学生反省自我的生命价值观。

艺术创造了一种语言,能开启对话的空间。艺术创造了某些非现存、不可预测和非完全理性的事物,逼迫自己以新的方式来与自我或他人交谈。艺术让我们能以非预设结果的方式来深入对话[6]。教师若能以探讨自我生命与生活的当代艺术或其他事物作为教材,借此使学生们各自叙说自己的故事,可扩大交流,使学生能了解教室中“沉默的一群人”之心声,发展同理与团结的班级文化。在当代艺术以各种看似荒谬的方式来自由表达其思想与批判社会,违反社会主流的观点时,背后彰显的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勇气。在教学中,教师是否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能培养学生主动发言的勇气?教师是否能多给予学生自由发声的机会?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不断质问着艺术的本质,反思社会与自我生命的意义。教师也应时时反思教学的意义与本质,借由教学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与自我的思考。由此而言,我们实应扩大“教学”的定义。教学不再只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单向知识传递,还应涉及广泛的道德、人性、社会、文化、科技与环境等面向,应将教学导向社会、人性与自我的面向,才符合教育的深层价值,也才能不使教学变成一种僵化的形式。

三 结束语

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由“技”到“艺”,再进至“道”的境界。当代艺术否定了技术的重要性,挑战了艺术的概念,最终也是在追求一种“道”的思考。依前所述,当代艺术反对一切既有规范与思维,挑战着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引发了许多争议。当代艺术以艺术的形式之名,涉及了本体论、社会哲学与人生哲学的问题,呈现出震撼性、荒谬性、通俗性、观众参与性、材料多元性及自我反省性等特色,而这些都是源于对艺术本质、社会生活与自我生命的思考。

当代艺术的精神对教学艺术提供了许多启示。教师应时时反省教学的本质,体认教学的本质是多元的。教师可采用一些看似荒谬、不合理的教材或教法,使学生感到震撼,体验到不同的学习经验。教师也应引入社会与自我生命的反省,不使教学脱离广大的生活世界。依此而言,教学不再只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传递,还应涉及广泛的道德、人性、社会、文化、科技与环境等面向。如此则教学不再是僵化的科学模式,而是一种艺术。教师也不再是匠师,而是真正的艺术家。

猜你喜欢
美感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1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