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2019-03-04 22:04刘建锋
关键词:政治内容思想

刘建锋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

改革开放以来,就如何创新和怎样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直以来都是我党重点研究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命题,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起点明确了如何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如何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份极具指导性的纲领性文献,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和新的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指构成内容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结方式的创新,实现“通过改造学习,学会和掌握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2],达到高效、有序地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构建和形成的内容体系得以实现。这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实际,又贴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起来。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沿革

全面考察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生发展进程,理性地分析其特点和性质,分析和找出其客观规律,这是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关键性环节。

(一)历史沿革。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伴随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价值引领,“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1],确定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的目标,正在构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的学科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历史发展沿革来进行探索和剖析。

第一阶段。实现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心的恢复阶段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四大)。

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于改革开放的启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0年)》《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5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营造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新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很快得以复课。1984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要求全国高校围绕如何构建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设置相关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大学生渐次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人生观,造就和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齐头并进的基本框架。1987年教育部再次发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85方案”,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简称“两课”)已经作为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

随着时间的逐步推进,到1989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忽视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问题,再次强调各高校不但要高度关注全面文化知识的讲授,而且还要高度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把它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始终如一地深入贯彻执行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彻底地反省和检讨国内外形势和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立场坚定地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尤其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路线和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地是强调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课程支柱框架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四个核心部分。然而,针对各核心部分之间的界限的认识还不十分明晰和深刻,各核心部分之间的内容、结构和逻辑的梳理还不够充分和细致。

第二阶段。实施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的教育阶段(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

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党和国家相继公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1994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等文件。特别是国家教委出台并实施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这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上翻开了新的一页。该文件再次明确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持之以恒的教育内容序列,同时涵盖和阐发了十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到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四要素”拓展成为“五要素”,这充分显示了无论从内容构建还是形式打造上都更为有序和理性。同时,在1998年公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98方案”,强调了邓小平理论在“两课”中的重要地位。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了充实和深化,而且在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和稳定。

第三阶段。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培育阶段(党的十六大至十八以前)。

这一阶段,教育部出台了《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200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2009年)》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2011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从核心、重点、基础、目标等几个关键环节重塑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狠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个牛鼻子;强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强化中国精神教育;强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准则,强化公民道德教育;强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方针,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3]。此阶段相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充实和发展,结构层次趋于更加合理和有序,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和确定。而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推行,真正实现了“05方案”的落地和实施。这表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抓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内容设置更加凸显出现实性、科学性和传承性。

第四个阶段。在新时代实现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培育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党中央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局出发,完善和充实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既善于从过去所获得的成绩和经验中吸取养分,又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特点,从生动的实例中获取灵感、经验和才智,正确应对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国家结合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文件: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的《关于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年)》、国务院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教育部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机制体制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教育部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教育部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2018)》、教育部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2018)》、国务院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8)》、教育部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2018)》等,这些文件精神指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发展。其中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重申要从核心、重点、基础、目标等几个关键环节重塑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时代更加充实和发展,结构层次更加合理有序,目标方向更加清晰和确定。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在传承和发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对全国青年提出了要求:“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4]。之后,2015年7月24日,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提到“十六字寄语”“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5]。这为新一代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指明了成长成才的方向和道路。并且,这也提供了充足和丰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筹划和创新厘清了思路,提升了眼界。

为贯彻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2017年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涵盖核心、重点、基础、目标的内容体系: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狠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个牛鼻子;强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强化中国精神教育,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从全局性的角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理清思路、确定了航向。

党的十九大用相当的篇幅阐释了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若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1],必须持之以恒地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民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凝神聚力,“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和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充实和重塑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历程,党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方向性、时代性、针对性和途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6]。充分地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

(一)强化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导向,为其内容打造导航定位。习近平指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重要实绩,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7]。在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导向,确保其在内容体系中的向心力作用和思想教育在内容体系中的引领作用,确保其内容的打造朝着健康有序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与时俱进,确保其内容创新的持续开拓创新。从内容创新的进程能够证明,各个时期内容的形成和构架,都与当时的特定时代发生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联系时代背景、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从全局着眼去充实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各个方面去创新其内容。

(三)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发生发展变化的特征,确保其内容打造的目的性。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首先要梳理和把握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产生发展的进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创新和变革,都结合了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发展规律,设置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逐步落实和解决了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措施途径得当,确保其内容打造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针对大学生进行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导的神圣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个要素涵盖其中,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突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方能实现启发和教导大学生驾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和实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梦。

三 推进高校思想政冶教育内容的创新

如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该做到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狠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个牛鼻子;强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强化中国精神教育,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来实现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内容体系创新,打造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我们应在探索和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的原则上,特别注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构架的创新、内容的载体创新和内容互动的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料、有神、有型。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构架,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习近平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首先应有鲜活的内容。因此,高校应挖掘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素材,追寻实践中活的思想、活的理论、活生生的人和事,帮助大学生明是非、清正误、寻对错、找长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充实。

理论源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建设成就显著、硕果累累,这些伟大的实践包含着丰厚的理论。正如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必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8],用真实的例子、理性的数据、严密的逻辑,督促和引领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从我党推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会和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领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且,用事实来厘清科学理论,让大学生感同身受,能客观、全面地感知当代中国、认识外部世界,自觉地肩负起自己应担当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如今的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具有碎片化、多元化、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存在着缺位、失位、越位和思想入心、入脑的难题。若要从最根本来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唯有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和力量,才能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分清黑白,辨别政治立场,掀起学习理论的高潮。当下,各种思潮、多元的价值观经常借助多种现代媒介来影响和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负能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借势而动,应博采众家之长,客观公正地从现象及本质分析其特点,正本清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借鉴性地吸收其有时代性、教育性和正能量的内容。

在这个价值多元、资讯发达、万物互联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临诸多冲击。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借助各种媒介取舍、吸纳信息和公开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这也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再如以往单一地规定或要求大学生接受和吸取单向度发起的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不但要能讲,而且要会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学生的学习趣事、生活琐事和时代大势,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召力、说服力和接受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出理论的大众化、科学化,而且要刻画出实例的典型性、生动性,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并且,还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趣事、生活琐事和时代大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讲鲜活,使其能信会信愿信。普通大众的不普通的人生、普通职位的不普通的业绩,都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题材。广泛地宣传这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让大学生愿听愿看愿信愿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能以创新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虚实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就其形式和本质来说,就是笃实与务虚的结合体,应当讲究虚实结合,取得实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让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懂“虚”的理论和“大”的道理,将其作为实际人生的行动指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要做到“虚”与“实”的结合,既有“虚的谋划”作指引,又有“实的作为”出成效。

2.棱角分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意识形态性,所以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决心。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党发展党的根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树立其核心地位,守住自留地、看好责任田、修筑主干线,在路线、政策和方针方面,勇于表立场、明心境、树标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坚持研究无禁区、讲授有底线、言论守规矩,杜绝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传播。

3.情义情理交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强调有理有据有利有节,论与行结合、理与行融合。就实质来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应摒弃照猫画虎的内容,拒绝循规蹈矩的要求,改变一成不变的措施,增进对管理、培养和造就的目标进行量化的了解和分析。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为着眼点和制高点,强化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引导、教化和感化,采取人性关爱和情绪疏通,实现内容和形式交融,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现实矛盾的处理相贯穿,充分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目的性和指向性。应把握好大学生情绪的症结、痛点、难点和热点,指导教师做情境探究的设计者、资料梳理的引路人、学生成长成才的欣赏者和成就者,善做实事、好事、热心事,做到知识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4.意味深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架的创新应如同炒菜做饭,不仅味甘怡人,而且营养健康。采纳“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标准,将深微远大的道理孕育于生动的实例与阐释方式之中,让学生迅速领会、感悟,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众不同的魅力和魄力。关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协作性强、结合度高的特点,可以采用“互联网+”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脑入心,形成上下一盘棋、全国一条心的全面工作的局面。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载体,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神”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核心,当然需要生动的承载介质与展示手段。内容这个源头之水与生动的承载介质齐头并进、共生同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神”。

如今,高校的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7],但还未全面地架构起完备的知识体系,还未全面地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阅历还不够完整,心智还不够健全。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不进行创新,仍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抗拒新方法新手段,必然时时受制,无法收到成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容易发现,高校大学生易于接受新方法新手段,因此,应当创新内容载体。联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采用创新的言语、新媒介的途径,理清楚、弄明白精深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开阔空间。

现在,针对新媒介新形势新时代的冲击,许多高校积极应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创新上下功夫、找路子。以往的实绩证明,一旦运用有序、合理实效、雅俗共赏的内容载体的创新,必然能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的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做到“入眼”,实现“吸睛”和“吸精”,想“细”想“全”,让关注度往复重现。在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林林总总的信息传递与抵达的手段日新月异,“吸睛”和“吸精”的角逐日渐白热化,对教育承载介质的换代升级刻不容缓。运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可以迅速地实现对大学生的“吸睛”和“吸精”,主动对其重点、难点、热点和聚焦点进行引导。细,代表关注细微、详尽的问题,由局部到整体,细致入微。应突出学生、关爱学生、归化学生,着重参考学生个性和差异的特点,实现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避免粗枝大叶、漫无边际、忽略个体与部分的局面,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应认真践行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签订好“责任书”,勾画好“行程图”,编排好“时刻表”,圈定好“落实人”,让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细致入微地做好做到位。全,代表全面、全员、全角度育才,即遵照党和国家的规定,突出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理直气壮、态度鲜明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会贯通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中,采取三“全”共进,打造“大思政”的态势。

2.做到“入神”,入“深”入“精”,实现凝神静气、潜心关注。针对教育的承载介质,运用新媒体的特点特色,把握其发展态势和规律,引导新媒体对人的心智、情绪、意识、活动的正面影响力,让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既能够“快入神”“能入神”“会入神”,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深,代表加深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深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借助规律和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着重解决好“如何看、如何学、如何干、如何评”,放眼全局、谋划未来,增强理论高度,加速实际工作向纵深推进。精,代表细致定向到师生心坎里,定向掌控、统筹施测、精准发力。从组织上做到精微,重视课程筹划、活动安排、载体选择;从内容上做到精微,尊重个性发展、分类关照;从方法上做到精微,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出教化、感化和融化功能,让它触手可及,及之能悟,悟之能通。

3.做到“入心”,做“好”做“实”,实现所触及的资讯与理念能实现固化于制、实化于形。运用先进、生动的教育承载介质讲清、讲透理论与实践知识,串联好网上网外。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及人员应铺桥修路,强化疏导、避免训教,让学生自动自觉地感受、体悟。做“好”,代表风格独特、开拓革新,争创亮点、彰显优点、发出闪光点。应突出主色调,强调主基调,推出特色化精品,重点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范”,塑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改革试点的“先进”。运用优良的知识共享、承载介质、制度化流程、全方位管理,更新机制体制,营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做“实”,代表踏踏实实做事、真真实实做人,达到党和国家对教育所提的目标和要求。应推行标准化的绩效考核方式,增强巡查督导的力度和强度,营造良好的层层各司其责、级级各尽其职、人人各守其位的浓厚的工作氛围,最终才能全过程全方位地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互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型”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亦是如此,应该主动抢抓机遇,总结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机制体制,实现内容的互动创新,使内容有“型”有样。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新媒介新方法新手段的深度融合,要紧紧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认识和把握传道授业解惑的规律,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成才的规律,与时俱进、因势而新,实现教育互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媒介新方法新手段深度互动,继承好方法、创新老方法、推行新方法,推进师生两个主体实现互动,实现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聚焦学生,深入学生,以真理激发学生,以真情融化学生。

1.典型范例有互动。由于大学生思想状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革故鼎新。在新时代大潮中,各种资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思想交互的时空境况也随之而变。这就需要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中找准节奏、看准时机,以典型范例为依据,以事实本身为准绳,结合典型事例实现相互启迪和思考。

2.社会焦点有呼应。近年来,社会焦点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深挖细凿。应顺势而为,把核心价值、科学观点、理性分析根植于社会焦点的讨论和争鸣之中,以此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起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3.道德取向有立场。习近平提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9]。具体工作应以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和帮扶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高度、道德品性、文化传承等,将其塑造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同时,他还强调教师应有“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9]的信念,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行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采用新媒体的群聚效应,就如何立德树人、怎样立德树人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和沟通,最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归属感和取向归属感。

4.育人成才有默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就是育人成才,让高校大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育人原则、养人进程、成才手段等方面形成默契。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应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地参与育人成才,选才原则、引导方式、培养手段应一并考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主动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特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上这些内容,都应该利用互动机制的创新,形成方案,达成默契。

猜你喜欢
政治内容思想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