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勇
(作者工作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作为一门“整合”的表演艺术,音乐剧的诞生是整个创作团队协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制片人与作曲者、编剧和舞蹈编导不断沟通,以寻找大家共同的创意诉求。在此过程中,出现争执是难免的,然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作品。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走上舞台,主要是制作人、演员和导演等良性互动与整合的结果。本文笔者将向你介绍从哪些方面进行整合及如何整合?这对音乐剧的创作和教学有重要启示。
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对演员有全能的要求,不仅有“歌”、“舞”、“剧”三个核心元素的整合,甚至有的音乐剧中出现了翻筋斗、魔术、杂技等技能。据说有名的舞蹈演员弗雷德·亚斯当尔曾因为“不能唱”而无法进入百老汇。一般观众在欣赏音乐剧作品时,往往会佩服剧中演员能唱能跳能演戏的功力,对他们多方面的才艺留下很深的印象。
对表演者而言,最重要的责任是“呈现角色”。在音乐剧的表演中,无论是歌唱还是舞蹈,都是为了服务戏剧性目的,这就需要很强的戏感;由于音乐剧以歌曲为中心来把控剧情的,本身就有一定的整体感,这便利于表演者的衔接。可见,能歌善舞是对音乐剧演员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有的音乐剧很少用舞蹈,而是将音乐与戏剧融为一炉,如《悲惨世界》 就是这样的。有时候剧中角色需要激昂的高歌,有的时候则要将歌词娓娓而谈,所需要的面部表情和控制声音的技巧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见,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平常的教育中,应当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强化“整合”训练。当然,因剧情的要求不一,强调音乐剧演员有能唱能跳能表演的综合素质,也绝对不意味着每个演员都是万金油。相反,音乐剧也是尊重个性和自由发挥的,每个演员应当有自己的绝活,去饰演擅长的角色。
百老汇和伦敦西街在向世人推出了一系列经典名作的同时,也塑造了一大批耀眼夺目的明星。正是他们出色的角色塑造,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整部作品。据美国的《showmusic》 季刊的调查,表演者是音乐剧得以展现的关键所在。罗伯特·普瑞斯顿(Robertreston)、 曼 迪·帕 汀 金(Mandy-Patinkin)、玛丽·马汀、伯纳德特·彼特丝(BernadettePeters)、格温·威顿(GwenVerdon),这些上个世纪的音乐剧明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呈现场景,让我们记住了那个时代。
从充当“设计师”的制作人,到“前线指挥官”导演,再到编舞师和舞美师,都是一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正是他们在创作中不断的交流和讨论,碰撞出火花,才使得作品不断地完善;大家的齐心协力,形成了梦幻团队,为大家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如《演艺船》这部戏的成功,离不开当时娱乐界三个有名的创作者的努力——作曲家Jerome Kern,作词家Oscar Hammerstein 和制作人Florenz Ziegfeld。
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大众容易看到导演的重要,因为他不仅仅是在实际的执导中有权限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他的观点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剧作最终的面貌。但在音乐剧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中,制作人才是整个团队的灵魂和首脑。
制作人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作为与投资方直接联系和沟通的惟一人选,他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他要同剧作家一起钻研剧本,探讨剧本有没有搬上舞台的必要,是否需要进行大的改动,如何使得戏剧冲突更能够吸引观众。另一方面,等解决这些之后,他又要去找合伙人和投资方,寻求经济后盾,因为音乐剧产业是很烧钱的,想赚钱先要投入,有充足的资本,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组成班子,将音乐剧前期的创作转入实际的运作。
有钱后,制作人又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寻找和组建与作品风格相近的制作班子。包括挑选一位优秀导演,活跃在排演和预演的第一线,按预演的实际情况修改剧情等,各种事务他都要经手。
百老汇音乐剧场的商业本质使得音乐剧这个娱乐产品在草创之初,即摸索出一套商业剧场赖以维系的市场运作模式——观众互动模式。消费者正是演艺事业生态群组中,决定音乐剧未来发展最关键的一环。而将音乐剧从艺术世界引出,与现实世界特别是同商业市场相联系——音乐剧价值赖以实现的关键一环是由制作人实现的。制作人通过对艺术与商业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音乐剧的价值。
除了导演之外,其他重要角色,诸如作曲、剧诗作家、演员、舞蹈设计师、舞美监督和舞美设计、音响师等其他人选也需要由制作人拍板决定。而制作人在确定整个团队人选的时候,除了考虑他们的专业才能以外,还要考虑到各个人选、各个部门能否相处融洽,如果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有序、互相支持的创作氛围,制作人宁愿选择其他人选。由此也可以看出制作人在搭建创作班子方面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像百老汇四大剧目之一——《歌剧魅影》,阵容超级宏大,正式演职员有195 人之多,如何使这些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是该剧制作人麦金托什所一直思索的问题,而该剧的成功也凸现了麦金托什作为“金牌”制作人果然是名不虚传。
由于音乐剧是一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对演员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教育培养中,树立整合的教育观,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狠抓质量。
当前音乐剧的课程设置缺乏综合性和针对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训练方法单调,学生的音乐剧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为此,应在吸引传统曲艺表演和西方戏剧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新的角度整合。其次,要培养一批综合能力强、教学技巧高的“双师型”教师,在其引领下,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在此方面,英国音乐院校“音乐剧表演工作坊”的做法,值得借鉴。
从笔者多年的音乐剧教学的实践看:有的学生长相出众,嗓音也很甜美,或者舞蹈也不错,然而一旦边唱边动时,就出问题了。由德恩·布里斯先生主持的热身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学生先做热身运动,让头、肩、腰、膝、脚等关节前后左右摆动。等待身体活动开了,呼吸通畅了,再进行声音练习。模仿动物发声练习让参与者身体兴奋起来,如,学牛叫时闭嘴唱en,张嘴唱eng。发音“咩咩咩”学羊叫,学猫叫是“喵喵喵”,来带动气息的流动。随后边唱边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模仿各种动物。这种练习,让大家放松了喉咙和肢体,达到很好的肢体和声音协调的效果。
通过“生活化动作与歌唱”训练和“艺术化动作与歌唱”训练,工作坊让学生适应生活场景和剧情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演唱和身体动作,从而表达震撼力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