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萍
壮医药文化是壮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壮医药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与医药相关的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壮族先民的生理病理观、病因病机论、诊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心理指向、符号标记、民风民俗和药物器具等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态[1]。2500年前壮族先民就已掌握了针刺治病的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已经形成系统的预防保健、医药理论和诊疗技法等医药文化体系。它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我国民族传统医学医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壮族历史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用文字形式将长期防治疾病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记载,只能靠口传心记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祖传医药文化呈现出了无文字记载、传承人限制等特点。这使得大部分壮医药文化,包括一些名老壮医及其秘方只能在民间默默地实践着,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为地湮没掉。另外,壮族语言的独特性、多样性又使壮医药文化的翻译显得复杂且困难,“语言模糊化”导致翻译失准或曲解从而使部分壮医药文化失传。因此,加强对壮医药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内涵,激发其生机和活力,既可推动壮医药文化的传承,又可增强复兴传统文化的自信。产业化发展是广西壮族的医药文化知识和使用价值更好地得到传播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途径。
2008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壮医药文化保护和发展分别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一卷和第二卷相继颁布,为壮药生产、流通、使用、检验、监督管理及有关单位进行壮族地方常用壮药材质量监督、检验提供法定技术依据。2010年,卫生部将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医师资格考试正式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范围,标志着壮医药从此有了国家承认的“合法身份”。
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来,广西致力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对话,并将2008年我国提交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得到东盟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2009年在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上,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发表了《南宁宣言》,就传统医药合作达成了一致共识,以上种种都为壮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经过近二十年的挖掘整理,部分壮医药文化已呈现文本化。《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多部壮医学专著相继出版;壮医理论体系构建、壮医方药基础与临床应用等领域研究不断得到深入。过去靠口耳相传的壮医药文化已经呈现文本化,为人们了解、运用壮医药提供了真实依据,也构成了壮医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使壮医药文化的身份在文化市场中更加明确,更宜于为人知和推广。当文化市场的主体身份确立,就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因为“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2]壮医药文化只有明确自身的身份,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体地位,才能在文化消费市场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壮医药文化独一无二的高附加值。“一个品牌拥有独特个性的文化积淀,才会具有穿越时空的延续性。”[3]据史料考证,壮医药文化最早萌芽于西周时期。西周汉墓出土的青铜浅刺针和植物标本铁冬青为壮医药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山海经》中早就记载了壮族药物及其使用方法,魏晋时期稽寒的《南方草木状》也记载了壮医药的经验,到明清时期,壮医药文化被记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当中。这些都说明壮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
广西地处西南地区,适宜药植物生长,一直以来都是药用植物的重要产地。壮医药的繁殖发展得益于自然环境中这些丰富的药材。另外,广西是与东南亚交流的重要枢纽,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处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的重要合作区,具有对外传播发展的优势。现已初步发展起来的靖西、凭祥、玉林等地的壮医药文化都具备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这些城市要么地处边境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要么是连接国内其他省市的重要经济交汇地,可以集中各种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广西壮医药文化的产业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壮医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利于形成产业集群。
近几年来,广西借助各地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已初步形成以靖西、凭祥等端午药市为平台的桂西南地区药材交易产业,并开发了一定的休闲养生产业;以玉林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壮医药交易市场;以柳州忻城、龙胜等为代表的桂北地区壮瑶医药养生食品文化。
靖西端午药市显然是最具代表性的。靖西已借助端午药市平台打造出“靖西端午药市”的优势文化品牌。这不仅将中药材产业推向规模化,更将壮医药文化推向了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壮医药文化的发展。靖西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壮医药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有利于壮医药文化的开发和文化品牌的形成。
上述这些都代表了广西壮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初步尝试,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完善和推广。就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壮医药文化虽通过开发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但相关文化产业内容并未得到完全挖掘,文化内核不明显,还未能将民间分散的壮医药文化集中起来,仍呈现分散、分割、低水平复制的现象,未形成产业集群机制,壮医药文化产业化不明显,其竞争力未得到提升。
目前,广西本土已有的制药厂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玉林制药厂、桂西制药厂、柳江制药厂等,都被指定为壮药生产企业,为壮医药生产品牌药品。在这之前玉林三金药业等已生产出不少壮药品牌,不仅大大提升了壮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对其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市场。没有完善的市场化环境,文化产业就无法获得健全发展的土壤……”[4]无疑广西本土的制药厂为壮医药文化提供了这个发展空间。
自古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凭祥、龙州、靖西等地在端午节期间,民间都形成自发的药材交易市场。近几年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药市的宣传和改建等,中越边境地区的端午药市已逐渐成为中国—东盟中草药交易的平台。这使壮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影响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壮医药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场域。广西各地普遍有举行歌圩和端午药市的传统节庆活动,而歌圩、药市等都是壮族重要的文化传播场所。端午药市蕴含着壮族先民们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医药经验和医药文化。显然,广西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为壮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特殊的文化场域。“传统节庆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特征,乃至民族精神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挥着融合民族情感、形成文化共识、积淀社会文化、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5]
除此之外,壮医药文化能够保留较丰富的地方,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其本身的独特性和神秘性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壮医药文化往往融于壮族的民间文化习俗中,其体验性与参与性都很高,具有较大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如靖西、玉林等地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已走在广西前列,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此,“以医药文化作旅游,以旅游促医药文化”的开发理念也是扩大壮医药文化影响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其推广传播的重要途径。
广西壮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相对其他民族医药文化起步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个别已成为品牌的药材知名度也不高,文化品牌注册也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许多壮医药传统技术和文化虽然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并在市场上得到进一步推广,但却没有注册文化品牌,导致市场上出现复制品、仿制品,既影响了文化品牌的形象,又影响了壮医药的文化内核呈现。
一种文化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就无法在诸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就缺少了存活于市场的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其传承和发展。广西壮医药文化具备独特的文化品牌特性,却没有聚拢核心文化形成品牌而使其市场影响力滞后于其他民族的医药文化,其品牌知名度还比较滞后。“民族文化一旦品牌化,它的个性、象征以及人们的信任度到一定程度会促进它成为名牌,获得长期的、持续的形象定位”[7]。因此,注重文化品牌注册,对提升壮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让其走进大众视线,为大众认可并扮演重要的角色,利用新媒体技术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广西壮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必定也需要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现代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并推广,因为数字化能够让壮医药文化在另一种载体中得以传播和延续。新的时代,广西壮医药文化需要建立新的场域生存和发展,以顺应时代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广西致力推动与东盟各国之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建立了媒体合作平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媒体本身就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东盟和中国在发展媒体合作方面的积极姿态,必将给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参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发展合作,营造良好的地区环境和舆论支持,获得新的产业发展空间。”[8]这为广西壮医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渠道。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限制在国内,缺乏全球的广阔市场,那么,它不但难以通过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扩大国际影响,争取广泛的同盟者,而且文化产业本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能的。”[9]借助媒体这条途径,将使广西壮医药文化不断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这是壮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推崇能力主义,即从推崇“有学历的人”向“有能力的人”“有贡献的人”转变,注重人才的集合,挖掘民间的壮医药人才。壮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大部分是没有学历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在学校学习过,但他们却从前人那里接下了传承壮医药文化的接力棒,并运用于实践中。他们有很多的祖传秘方,却不为人知,许多壮医药文化也随着他们的去世被人们默默遗忘。这些壮医药人才既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又使壮医药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他们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累。因此,他们应受到推崇。
任何一种文化都要依赖于资源而生存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另一资源则是环境。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人才资源更具有依赖性。尊重壮医药文化的人才,发掘民间有能力的人才,并为这些人才提供适应的环境,让他们近悦远来,才能让他们释放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才能使壮医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尊重文化的环境,尊重文化人才适应的环境应当放在重要的位置。
壮医药文化的产业化除了需要专门化的人才,还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文化的发展必定是要“走出去”的。因此,加大国际壮医药文化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