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飞 陈益军
一、对平衡的认识
研讨中对平衡的理解大都处在动作层面上,如,单脚站立的静态平衡和平衡木上行走的动态平衡,这些观点均是从动作层面认为平衡是维持在非正常姿态下身体的稳定。而江苏吕存款认为当平衡作为教学内容时,不仅限于身体的平衡,还有不受对方干扰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或比赛状态、节奏等的平衡。这里的“不受对方干扰保持原有的运动”是指进攻队员在遇到防守时继续保持运动技术的平衡。对平衡的理解上升到技术层面,是对平衡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研讨的深入,孙喜和指出“应从动作、技术、战术、战略整体的运动体系理解平衡。”为广大教师对平衡的认识提供了整体的思路。因此,对平衡理解不能仅限于平衡类动作,更要包含平衡技术和平衡战术。当平衡作为教学内容时,也需要设置不同的运动场域发展学生平衡技术能力和平衡战术能力,让学生学会运动技术和战术。
二、对平衡能力的认识
参与研讨的教师均认识到平衡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平衡能力是身体不论处在何种位置都能保持最大程度稳定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如,山东蔡延广认为平衡能力是一切运动能力的基础,没有平衡能力,其他难以完美完成。这里对平衡能力的认识仅限于单个动作,但在比赛中往往看不到单个的平衡动作,更多的是平衡动作隐含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中。如,“转身”这一动作的平衡在篮球比赛中仅能看到转身运球技术、挡拆战术,而转身平衡动作却隐藏在转身运球技术和挡拆战术掩护队员掩护后转身向篮下切入接球的战术中。对平衡技术能力和平衡战术能力却没有人进行讨论。对运动平衡技术能力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运动技术内各动作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如,篮球的跳投要保持跳起和投篮的平衡;不同的运动技术之间也需要保持平衡,如,运球后投篮,只有运球后平稳过渡到投篮技术,投篮平衡才能得以保持;战术中队友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如,篮球传切战术中,队友切入和传球之间的平衡;不同战术之间的平衡,如,挡拆战术和突分战术的平衡。对平衡能力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动作层面,更要上升至技术、战术层面。
1.对平衡动作能力的认识
平衡动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不同姿势下身体保持稳定的能力,如,单脚站立平衡、平板支撑等;不同动作转换的流畅性与稳定性,如,在研讨案例中的团身跳+挺身跳+跪跳起等。发展平衡动作能力主要为了增强身体移动的重心控制,从而完成想要做的动作。动作平衡的学习主要为了体验各种不同状态下对身体的控制,为以后技术学习打下基础。如,移动平衡,根据运动概念的身体、时间、空间、关系条件等,设置快速启动、快速停止、快速变向、不同节奏等的平衡体验,以让学生体验移动时身体的控制能力,为之后运动技能学习所用到的移动平衡(如,篮球的变向运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平衡技术能力的认识
平衡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运动技术的稳定以及运动技术之间的稳定。在比赛中,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在有干扰、不理想状态下完成的。防守队员总是要破坏进攻队员的身体平衡,以阻止进攻。进攻队员必须保持平衡才能完成运动技术。身体能在不同状态下保持平衡,运动技术才得以展现。为了能真正地运用技术,必须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特征设置不同的“运动场域”,提供学生连续的认知练习,让学生在不同运动环境中体验平衡运动技术,以达到会用的目的。学习单个平衡技术时,为了学习运动技术不同动作之间的平衡,可创设不同的运动环境进行练习,以达到在不同运动条件下能做出平衡的运动技术。如,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为了体验不同状态下的投篮,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可设置单脚站立的原地投篮、站在平衡垫上的原地投篮等。此外根据运动要素还可设计其他增强平衡性的投篮,如,原地转身投篮、原地不同节奏的投篮、原地做假动作后投篮,增强不同身体状态、节奏下投篮时的身体平衡。
学习运动技术组合平衡是为了增强不同运动技术之间连接的平衡性。如,运球之后的投篮,L形、V形移动后接球投篮,体验从一种运动技术平稳过渡到另一种运动技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运动要素,对不同运动技术进行组合,为摆脱防守、创造进攻空间打下基础。当技术组合之间能够顺利连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性设置技术之间的选择,这是对技术组合平衡的更高要求。在比赛中,场上的情况随时变化,进攻运动员要根据场上的情境进行预判,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涉及运动意识和运动技术之间的平衡。如,篮球运球进攻时,要根据不同的防守队员和场上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进攻方式,是运球突破后投篮,还是直接投篮或者传球等,需要根据场上的情境进行预判,从而做出选择。此时学生的运动意识主要集中在观察和分析场上的情境。运动意识和运动技术之间保持相应的平衡,根据场上的情境在较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把握转瞬即逝的进攻机会,这对各种运动技术之间平衡以及运动技术和运动意识之间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运动技术之间的连接、转换要根据自己的判断随时改变。因此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设置不同场景的技术组合练习,增强运动技术之间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意识之间的平衡性。
此外,要真正运用运动技术,还要学习运动技术对抗平衡。因为在比赛中所有的运动技术都是在对抗中完成的。学习中要设置相应的运动环境,保持自身平衡和破坏对方的平衡。孙喜和在研讨中指出当平衡属于对抗时,既要维持自我又要破坏对方的平衡,属于双向及多向平衡。以三步投篮为例,首先是运球之后才会有三步投篮动作。面对防守时会有2种选择:运球后如果不想接触防守人,必须变向并躲过防守队员进行投篮,防守队员要想继续防守就要移动,从而失去平衡,在此过程中,三步投篮稳定性就会被打破,形成新的动作,如,典型的欧洲步等;在力量较足的情况下,选择接触防守人进行投篮,会出现一手或者肩部顶着防守人,一手护球,最后顶着防守人起跳进行投篮,投篮的手部动作也会发生变化,这与平时单独练习的三步投篮节奏、用力不一样。此时,通过真实的对抗情境,才发现运动技术运用时的不足。如,对抗时变向不够大、不够快,对抗时力量不足或者护球不好等。根據对抗平衡的缺点,设置针对性的运动环境或者专门的辅助练习弥补自身三步投篮的不足,以增强运动技术的稳定性,从而完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水平。
3.平衡战术能力认识
平衡战术能力主要体现在内部队员之间的平衡和不同战术之间的平衡。在单个战术平衡学习时,对单个战术的理解和学习,发现队员之间的技术特点或者特长,对其进行任务分配和意识的培养。如,篮球比赛时中锋抢到后场篮板球后快攻的战术,中锋抢到篮板球后长传和后卫同时快下才有可能形成快攻。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中锋抢到篮板球后即刻长传和后卫预测中锋抢到篮板球即刻快下的意识。中锋和后卫之间配合平衡就会出现,一是后卫有没有快下意识,中锋有没有传球意识,这是一对平衡,两者缺一不可;二是后卫的跑位和中锋根据具体场上情况传出怎样高度、远度、速度的球更适合接球队员接球之间的平衡;三是防守队员要想破坏快攻也要防守队员积极配合、保持防守的平衡,首先传球人为队友快下防守争取时间,其次盯防快下的人防接球,这时往往也是抢断球的时机。因此,要设置不同的运动环境培养中锋和后卫队员之间配合的平衡,提高运动战术平衡能力。
战术之间的平衡学习是为了学习战术之间快速、稳定的转换。在比赛中进攻往往不是一个战术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多个战术之间的配合。战术之间流畅的转换能使防守顾此失彼、疲于防守,创造出进攻空间。如,篮球常见的进攻战术挡拆和突分连接,中锋给持球队友掩护后下顺准备接球,持球队员突破后无防守队员可直接投篮得分,如果有防守队员可传球给下顺的中锋,中锋拿球后无防守队员可直接投篮,或者有防守队员可单打;如果中锋判断自己不能完成,可传给刚传球后切入的队员或者其他切入的队员,这时就完成了挡拆、突分和传切战术。当然还有策应、快攻等其他战术需要5名队员的全员参与。一旦战术之间运转不流畅,转换之间失去平衡,就会出现进攻停顿的现象,重新组织战术进攻。战术之间的转换要想流畅平衡,需要5名队员之间有相应的战术意识,根据场上队友和防守人的位置,选择适合的动作和移动,破坏防守平衡。根据进攻遇到防守的场景结合球员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战术转换,战术之间的转换要提前进行,有可选择性。
在比赛对抗中,往往出现几个战术同时进行。平衡战术是2人或多人之间的配合,可以是持球队员和无球队员之间的配合,也可以是无球队员与无球队员之间的配合。全队配合极为密切,对队友极为了解,能同时意识到某个防守区域的弱点。相互之间在有防守的情况下配合平衡,在防守中能顺利地做出战术,如,在篮球比赛中持球人右侧突破后遇到防守要分球,在突破的同时左侧2名队员可以掩护配合,1人切入可以接持球人传球投篮,中锋为拉开进攻空间也在持球人突破的同时选择向两底角移动准备接球等。只有进攻队员根据场上防守情况,选择适合的战术并能把握时机、节奏、配合默契等,战术之间才能转换选择保持平衡、稳定,进攻才能够流畅。因此在战术对抗平衡的教学中,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设置对抗中不同战术的转换场景,让学生在对抗中体会、学习、运用战术,学生才能真正地从整體上对运动项目进行认识和把握,才能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