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妮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构想,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广西沿海沿边,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具有先天的地缘区位优势,占据着21世纪海上新丝绸之路至关重要的位置,是21世纪海上新丝绸之路重要的参与者。在多个建设“一带一路”省份中,广西是唯一一个“一带”和“一路”相重叠的地区,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沟通和对接,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所以,广西更要积极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文化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①出自习近平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线,而文化交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广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应当坚持以文化先行来引领经济发展,不但要发挥现代文化的促进作用,更要大力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并用其引领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沿线国家间共同快速发展。
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占据广西文化产业的重要份额,其自身就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有着坚实的基础。广西传统民族手工艺品以工艺精良、地方特色浓厚为特点,在一段历史时期保持了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在邻国掀起过贸易热潮。然而,在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冲击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再加上以前的传统民族工艺品存在着制作工艺原始、质量良莠不齐和缺乏设计创新等问题,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阻碍。另一方面,当前年轻人普遍喜欢追逐潮流,传统民族工艺产业的传承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相比,传统民族工艺品的应用功能也有所退化,不能与当下的大众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质量差、工艺粗糙的传统民族工艺品必定会被时代淘汰。在此情况下,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及相关手工艺技术的生存和发展一度举步维艰。
“一带一路”倡议鼓励相关省份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国际间经济贸易。这表明,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产业迎来了新的复兴机遇。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时机走向国际市场,在进行经济贸易交流的同时,进行技术交流,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凸显“一带一路”人文精神,并融入现代化的手工艺技术甚至是国外先进生产手段,提高生产质量和审美水平。加强产业内部传承发展及对外宣传交流,让国内外大众了解并认可产品,实现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产业内外部的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全世界人文交流的桥梁,它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带来的是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国家间民间交往、打牢民意基础,可以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其中,文化产业是国家间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民间文化交流最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复兴传统民族产业,广泛开展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和企业间的文化交流、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等,可以为深化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广西传统民族手工艺品以其高质量的工艺水准以及精美的装饰水平,曾一度成为国际贸易和国内外收藏界炙手可热的宠儿,促进了国内外非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随着国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合理性的资产配置。富有个性审美和浓厚地域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品由于其资源有限性和产品稀缺性,随着时间流逝而具有市场价格的增值效果,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投资必备的风向标。国际上持续不衰的收藏热潮对“一带一路”框架下展开的新型公共外交来说,是一股重要民间力量,工艺品贸易和艺术品收藏形成一种跨国家、跨领域、跨阶层的社会网络,不仅拉近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民间交往,而且也能推动广西与全世界的社会文化交流。
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施行,昭示着我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在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额的同时,也有利于外贸出口结构优化。目前,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成为了众多工艺品出口企业的重要方向,“一带一路”成为国内工艺品企业开发市场的“新大陆”。例如,在2018年第124届广交会中,仅仅在前三日,轻工工艺品成交环比增长0.85%,同比增长9.5%①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提供数据。。数据表明,我国轻工艺品的出口呈现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趋势。
近年来,广西经济在各个经济领域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广西外贸出口1855.2亿元,增长22.3%;进口2011.1亿元,增长22.9%;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423.6亿元,增幅达70.4%;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651.4亿元,增长24.4%,居主导地位②数据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网站。。尽管如此,广西目前尚属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薄弱。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良好的工艺品出口形势下,广西应当借助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传统民族工艺产业“走出去”。广西特色文化产业以及传统民族工艺产业的繁荣,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更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间审美,为沿线国家展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实在利益,起到榜样效应。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文化也有异同,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文化交流中,沿线各国间发生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可能会导致在国家间文化认识上的摩擦和分歧,更有可能发生产业上的竞争。对此情况,我们要倡导和实践“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结缘而不结怨”③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亚洲宗教界和平委员会成立4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所言。,以国际人民的共同利益为重,真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合作伙伴关系的根基,就扎在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当中。
而吸收外来文化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文化渗透进我国文化领域,尤其是一些披着文化外衣的不良思想学说,是更应该严加防范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广西只有大力发展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在产业中弘扬和发展能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防御对外交流中外部不良文化的侵扰和渗透,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做到民心相通、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复兴广西传统民族工艺,促进传统民族工艺产业“走出去”,不但有利于化解文化冲突、弱化文化分歧、解决贸易摩擦问题,更有利于促进文化融合、增进文明对话,并有效防御国外不良文化和学说的侵扰和渗透。
小江瓷,是广西浦北县境内所制造瓷器的统称,其与江西景德镇瓷器一脉相承,并独具广西地方特色,在岭南民间曾有“北有景德镇,南有小江瓷”之美誉。
小江瓷历史源远流长,瓷文化博大精深。在浦北县的考古工作中,不仅发现了多处古窑址,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瓷器。例如,浦北县石埇镇发现了古窑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陶器和南北朝瓷器、瓷片;小江镇新南村瓦窑背岭遗址采集到了六朝时期水波纹灰陶片及唐朝时期青瓷碗、碟;寨圩镇土东村武思江沿岸发现了宋代土东窑群遗址等①浦北县小江瓷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河源所言,2018年12月19日采访。。这些考古发现都说明,约1500年前,浦北县就开始存在陶瓷文化。
近代小江瓷的创烧始于明崇祯年间②据《浦北县文史资料》(1988年第二辑)记述:“明末崇祯年间,有小江乡人前往景德镇投师学习制瓷技艺,回乡后以白泥二担、红泥一担捣碎冲洗过滤成浆,试制成瓷器。”。明末清初时期,有景德镇窑工避乱来到小江,始创小江镇马路坡小江窑③浦北县志编纂委员会:《浦北县志》,第439页。。近代小江瓷创烧年代虽晚,但与景德镇瓷器一脉相传,前后沿续时间久,规模不断壮大,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④《浦北县志》第388页有记载:“今县境陶瓷业的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代,小江瓷烧制规模日渐扩大,烧制技术日臻成熟⑤赵国琳《中国浦北民俗瓷》记载:“道光年间,在马路坡已先后建成瓷窑八条(张屋窑、上信窑、中间窑、老窑、四柱窑、高窑、广仁窑、塘角窑),并派人到江西景德镇请师傅来传授技艺,日有进步。”。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小江瓷销往粤桂各地,经江西师傅鉴定,其质量仅次于江西瓷,故当时浦北县小江乡有“小江西”的美称,制瓷业盛极一时⑥赵国琳:《中国浦北民俗瓷》,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民国年间,小江瓷产量空前增长,年产瓷器500万件以上,有史料记载的著名制瓷大师有潘孝彪、刘耀山、李永安等,他们的代表作是一批装饰精美、釉色通透的工艺细瓷⑦浦北县小江瓷艺有限公司林河源所言,2018年12月19日采访。。
新中国成立后,小江瓷业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1956年,浦北县建立小江瓷厂⑧《浦北文史资料》(1994年8月第六辑)记载:“……于1954年成立两个瓷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经公私合营组建起小江瓷厂……后改名为浦北县瓷厂。”。该厂不断进行技术改良创新,把小江瓷产业推向了工艺更先进、品种更丰富的新阶段,涌现了一批制瓷专家和工艺美术大师,如徐秋福、李美玲、李绪科、肖国强等人。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浦北县小江瓷年产量达到2400万件,产值达1000多万元,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20世纪90年代,小江瓷产业改良设备,瓷器年产量由原来的3700万件上升至5200万件,年产值约6000万元,每年创税由原来的200万元上增加到35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上升至1100多人⑨《越州文化大观园——小江瓷》,http://www.535300.net/,引用时间:2018年12月28日。。
历经千年发展融合、百年创新改良,小江瓷成为工艺品质精良、岭南特色浓郁的广西特色文化品牌,可与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湖南醴陵的瓷器媲美。2012年5月,浦北“小江瓷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江瓷的烧制要经过72道复杂工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最别具一格的是“越州绿”和“越州红绿彩”⑩浦北古称“越州”,该釉色由此而得名。釉色,在全国范围尚属浦北独有。小江瓷胎体较厚,釉色鲜亮通透,装饰种类和手法广泛,包括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综合装饰;装饰形式有手绘和贴花两种,手绘又分为国画、版画、油画、水彩画、年画、书法等○11林玫玫:《谈谈小江瓷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8期。。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贴图装饰,都体现出小江瓷大师们深厚的功力。
不仅是其独特的工艺特色,在各个历史时期,小江瓷也展现了它重要的社会价值。例如,清乾隆至光绪时期,小江窑除了烧制青花日用瓷外,还创烧了陈设工艺瓷,品种和器形丰富多样,具有明代景德镇制瓷业遗风,不少玩家争相收藏。晚清至民国时期,小江窑瓷器形制丰富多变,一些器物为浦北民间所独有,如猫形、鸟形挂壁花插等;此时期的小江瓷乡土气息浓重,装饰画中的山水风景均为浦北小江自然风光景色,花鸟题材多为本地野菊花、兰花和县境常见的八哥鸟及昆虫,体现出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抗战时期,浦北县制瓷人在几位爱国人士的发动下,生产了大量题有“抗战必胜”“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等字样的抗战瓷○12浦北县小江瓷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河源所言,2018年12月19日采访。,这些瓷器是制瓷人为了支持抗战而献出的一份精神力量,是当时社会形势下全民抗战的见证,是时代赋予小江瓷的记忆。文革期间,浦北瓷厂烧制的毛主席白瓷座像和釉下彩毛主席瓷像章,瓷质洁白、釉色纯净、图像细致,与景德镇“文革瓷”相比毫不逊色,成为全国“文革瓷”的精瓷品种之一。1997年,小江瓷厂改进生产设备后,产品质量达到了出口标准,中、高档生活用瓷大量销往欧美,为当时广西经济增长和出口创汇做出了很大贡献。各个时期的小江瓷反映了浦北县各个时期的百姓生活,也体现了广西民间制瓷工艺一直处在较先进的阶段。
几百年前,由于浦北县沿边沿海的区位条件,加上小江瓷制作技艺精良、工艺精美,这些原产于广西的瓷器就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明清至民国时期,小江瓷在海内外已有一定声誉①《浦北文史资料》(1994年8月第六辑)记载:“光绪年间,已有三百多架手摇车生产,至民国十八、十九年间已发展到工艺瓷滑肚碗、金边碗等,海内外已有一定声誉,在广西、海南颇具盛名,产品远销越南等国家。”。1915年至1917年,为了满足出口需要,上百名广西制瓷工人到越南芒街从事瓷业生产并开办瓷厂。在此期间,越南的小江瓷厂逐步发展到十多家,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②《浦北文史资料》(1994年8月第六辑)记载:“民国四年(1915年),小江瓷业工人有百余人到越南芒街侨居,从事瓷业生产。”。1946年5月24日的《粤南日报(东兴专讯)》曾经报道,越南总督德古将军到芒街视察时,在吴仕华先生创办的协华成碗厂看到了品种繁多、做工精美的小江瓷产品,大加赞许。尤其是原籍浦北县小江镇的制瓷大师刘耀山制作的艺术品“八仙过海大金鱼缸”,更是令德古将军赞不绝口,获得了其现场签名题词表扬③《粤南日报(东兴专讯)》(民国三十年五月二十四日)报道:“越南总督德古将军,于本月十四日下午,莅临芒街……翌日越督偕同随员迢巡至吴前邦长仕华先生创办协华成碗厂,琳琅满目,尤其有八仙过海图大金鱼缸一个,为合浦小江人刘耀山君作品,精妙绝纶,越督济览毕,大加赞许,亲自执笔签字品题,褒扬刘君。查合浦籍侨居越南芒街,博陶瓷工业者,以小江占最多数,龙门次之,其制法绘法技术之精巧,为邻近各县陶瓷工匠之冠,所有出品,每为外邦人士乐购。”。据记载,当年从浦北小江镇、龙门镇到越南芒街从事制瓷的人员众多,居临近各地陶瓷工匠之首④《粤南日报(东兴专讯)》:民国三十年五月二十四日。。这个时期浦北所烧造的产品琳琅满目,从质地、造型以及多色画工的技巧,都说明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桂东南、北部湾区域近代民窑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小江瓷的出口量日益增大,出口国家增多。20世纪70年代,小江瓷厂年产20万至30万件日用配套餐茶具,销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和日本等地⑤徐秋福,李美玲《小江瓷忆》(2007年)记述:“70年代末,浦北瓷厂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年产20-30万件日用配套餐茶具,尤以花口汤盘、罗汉汤碗、柿子茶壶和酒杯销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同时其他工艺美术瓷、旅游瓷生产也初具规模,花色品种繁多,有台灯、各种花瓶和陈设瓷,故小江瓷便成为广西四大瓷厂之一。”,其生产的中、高档生活用瓷也大量销往欧美。197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越南,应越南方的要求紧急援助一批瓷器,小江瓷厂工人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了这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任务。在1973年广交会上,小江瓷厂与日本供货商以每个100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了一批广西自主研发新技术制成的高13厘米结晶釉小花瓶,在业界引起轰动。具有几百历史、一直走俏国际的百年品牌“小江瓷”品牌又重放光彩。20世纪70年代中期,时任小江瓷厂厂长将“小江瓷”商标改为“浦北瓷”,却弄成了一出只认“小江瓷”品牌的外商纷纷退货的笑话⑥浦北县小江瓷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河源所言,2018年12月19日采访。,说明此时“小江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广泛,已经成为众多外商认定的知名品牌。
直到现在,小江瓷当年造就的影响力仍在。一位浦北籍的泰国华侨黄少龙,曾经从另一位华侨手上得到一件精美瓷器,上有“振江西造”落款,东南亚圈内人士都认为这件瓷器是江西景德镇所制。黄少龙为此专门赴浦北县考证,得知“振江西”指的是清朝年间越州小江马路坡“振江”瓷业,它是小江瓷的一个代表,这才知道这件精美瓷器竟然来自他的家乡广西浦北县⑦浦北县小江瓷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河源所言,2018年12月19日采访。。这从侧面说明了小江瓷的工艺水准之高,在一定时期内不但在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地区间有着贸易往来,还在海外收藏界中广为流传,大受欢迎。
由此可见,自明清时期开始,直至20世纪90年代,小江瓷的出口和对外销售一直持续并不断扩大,是广西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见证者和炙手可热的畅销产品,成为了广西在“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中的一大佐证和知名文化品牌。
20世纪90年代,小江瓷因产销不景气而改制停产,在国内陶瓷界的名气急剧下降,最后因城市扩建窑址被破坏。为了重振小江瓷产业,继续振兴百年品牌,浦北县在2015年创建了广西小江瓷艺有限公司,同时设立了浦北小江瓷文化研究中心、小江瓷文化交流与销售中心、小江瓷大师工作室、小江瓷传统技艺传习馆等。随着公司成立,小江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发展。公司大力开展文化挖掘和研究、展览展示、传承发展工作,并将小江瓷在日用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艺术品瓷,在短短三年内,不但拓宽了浦北陶瓷行业,也让浦北县千年陶瓷文化得到传承创新。在2016年4月第六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中,6件小江瓷作品被选为国礼赠与马来西亚相关领导,一度没落的小江瓷在东南亚的名气再次崛起。
1.文化挖掘
手工艺特色文化产业重在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发展传播。广西小江瓷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河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北海、钦州等地县份的民间和收藏家手上收回了2000多件不同时期的小江瓷藏品,并以这些藏品为基础,建设小江瓷历史展示馆,免费为大众进行小江瓷文化的普及宣传。他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小江瓷的书籍和文史资料,倡导推动成立浦北县小江瓷文化艺术研究会,召集了区内外瓷器专家和各方面文化学者,挖掘、重振小江瓷文化。
2018年5月起,浦北县社科联与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历时一年半,共同开展浦北小江瓷历史与文化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将进一步填补浦北古陶瓷研究的空白,更加全面深入地追溯小江瓷的历史文化渊源。
2.品牌打造
小江瓷艺有限公司成立后,借助“小江瓷手工制作技艺”这个非遗项目,申请了产品商标和专利、引进制瓷人才和技术,并与浦北县文化旅游相结合,设计生产了大量旅游瓷器,积极配合浦北县的“文化旅游强县”建设,部分作品获得“钦州优秀旅游商品”称号等荣誉。在文化挖掘的基础上,该公司收集小江瓷民间轶事,和广西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微电影《小江有瓷》,并请知名音乐人创作了《小江瓷心声》《梦绕小江瓷》等歌曲,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品牌宣传、讲述“小江瓷故事”。该公司还配合政府与相关部门推动“小江瓷手工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小江瓷艺有限公司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认定为第八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7年,小江瓷艺有限公司在浦北县经济开发区开展了浦北县小江瓷艺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总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目标是利用深厚的小江瓷文化和县内丰富的矿藏资源,来打造集传统技艺现代生产、质量检测、产品研发、艺术展示、仓库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浦北小江瓷产业平台。
3.传承创新
要将“小江瓷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就必须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小江瓷艺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从公司创始时期就开始在吃透传统制瓷技艺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结合钦州地方文化特色、风俗特点以及国际时尚元素,设计研发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审美的旅游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在生产技术上,公司董事长林河源曾到江西景德镇等著名“瓷都”深造,将学到的技术和经验用在小江瓷的发展中,他带领技术团队研制的“高温结晶釉”瓷器技术,在当时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在装饰艺术上,由瓷艺大师林玫玫带头,进行了小江瓷装饰艺术的创新改良,并在各大刊物发表多篇研究成果报告。该公司的“飞天”镂空花瓶、结晶釉花瓶、民族少女挂盘等20余件作品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为使“小江瓷手工制作技艺”广泛流传,该公司还设立了小江瓷传统技艺传习馆,请小江瓷艺传承人不定期为大家举办小江瓷技艺普及和培训,校企结合、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广大青少年和瓷器爱好者到这里参观了解小江瓷文化、学习小江瓷的传统制作工艺。
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15年,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广西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对接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正在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而浦北县地处北部湾经济区,相比历史上我国国力昌盛和小江瓷快速发展的时期,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构建,有着更加实在的政策支持,对小江瓷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江瓷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利好时机,不断充实小江瓷文化底蕴,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一,借助政策支持,构建产业体系。目前,小江瓷产业主要集中在小江瓷艺有限公司,产业链短、集中度低,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应当借助“一带一路”发展经济的东风,考察国内外陶瓷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小江瓷在国内外的产业定位,结合国内外相关产业,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做好小江瓷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科学规划建设,继续打造平台。继续打造小江瓷艺产业园,建设小江瓷文化创意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小江瓷新型材料及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人才培训基地等发展平台。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协助政府打造石埇镇大型古龙窑基地、龙门镇古龙窑群基地,形成传承生产、培训、参观、旅游为一体的AAAA级景区。
第三,增加融资渠道,提升产业格局。文化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解决融资问题,一方面要在公司内部形成一套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司财务制度,建立自身信用制度,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信任;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公司融资需求,找到合理的融资渠道,保障小江瓷重点项目及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要争创名瓷商标以及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升产业格局。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海内外市场。加入“全域旅游”理念,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节日节庆活动加大宣传,使品牌在浦北县深入人心、植入民意基础,形成全民自觉宣传小江瓷文化、打造小江瓷品牌的社会氛围。积极参加国内外会展,提高品牌海外知名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利用各种移动终端App进行多元化宣传普及;建立小江瓷电商网站,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第五,融入地方特色,培养创新人才。人才缺乏是传统工艺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引进名师,培养小江瓷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力度做好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吸收、引进年轻人才,扩大创新团队,在新产品研发当中与广西其他非遗项目相融合,加入广西重点文化元素,增加产品种类。
总之,小江瓷作为广西百年文化标志和品牌,曾经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国际交流的作用。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当继续传承、复兴品牌、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立足广西、辐射全国、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广西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