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虽然仡佬族在历史中没有自己的文字,可是生活中以口头形式的口传歌唱也颇具乐趣,同时还能对自身的族裔文化进行了传承。仡佬族是贵州的原住民,他们拥有丰富的历史生活与传统礼俗节日,其打闹歌便为我们呈现出仡佬族人集体劳动充满乐趣的精神面貌;男女之间传达爱意、寻找伴侣的情歌小调,也有利于我们对仡佬族社会生活的全面认识。在人们生活中民歌是表达思想生活状态的最好途径,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民歌题材体现出了阶段性。比如仡佬姑娘的哭嫁歌就有着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愤恨;到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令仡佬族人民翻身做主人,仡佬族的生活歌中又出现了大量颂扬新生活的情感。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仡佬族民歌题材的范围。
探寻仡佬族民歌体裁的形成根源,具体包括了历史、社会、生活三个方面。而民歌体裁在这三方面的彼此影响之下,也对人们演唱民歌过程中选择演唱场合与抒发情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再加之民歌自身带有的社会功能,最终使民歌产生了不同的体裁属性。
仡佬族民歌体裁形式具体包括了号子、打闹歌、山歌、酒歌、哭嫁、祭天等。
1.号子。具体是指仡佬族人在从事群体性劳动如开采砂石、伐木、搬运等过程中唱出的民歌,节奏高度统一,普遍的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形成一股力量,往往选择由男性领唱。号子大部分拥有比较严格的节奏,紧密联系着仡佬族人民开山采石、开辟荒地等农耕活动。
仡佬族人在演唱号子时,按照不同的劳动难度和演唱形式,在民间依次称为“短号”、“花号”和“长号”。
短号:还可以称为慢号,曲调结构是单一的往返形式,唱词主要内容是简单的衬词,一般由一人或二人扛抬石木过程中使用,节奏相对缓慢,经常应用在距离较短的重体力劳动中。
花号:曲调优美动听,唱词主要是即兴,通过衬词进行修饰,一般在劳动强度不大的时候使用。
长号:还可以称为快号,曲调相对简单,节奏紧凑且强烈,主要在繁重的体力活中应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有利于激发劳动者情绪,综合体力劳动的力量。
2.打闹歌。包含了打、闹、唱的打闹歌,主要是在栽秧、薅草等生产活动中应用。具体作用是缓解繁重的体力劳动,进一步形成轻松、愉快的生产劳作性情。打闹歌根据曲调放声高喊的为歌。在演唱的过程中,说唱交替进行。主要是在农忙时节在田间随着劳动生产的一种娱乐方式,其内容素材分别是民间故事、箍筋戏文等,与锣鼓伴奏密切联系独自编唱的民间音乐形式。
3.山歌。在仡佬族民歌中是一种拥有广泛流传范围的音乐形式,在仡佬族民歌文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表现出高亢、嘹亮等音乐风格特点。唱腔具体采取了高腔,全面展示了仡佬族人民丰富的情感。仡佬族山歌自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艺术,彼此渗透和借鉴,共同发展。
4.酒歌。在各种民俗活动与生活中仡佬族人民始终都密切联系着酒文化,以酒作为媒介,对人际关系有效沟通,传达情意。自古以来仡佬族人就热情好客,经常以美酒款待客人。
仡佬族民歌词体结构针对字数来讲可以划分为四言、六言、七言、九言、十言、十二言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四言和七言。这部分结构的歌词,押韵方式具体包括,同韵之押、句句韵、有的没有押韵,但仅是拥有前后句尾声调相同的句尾都是声调。歌词之中很少使用陈词的是礼俗歌,其余民歌都频繁使用陈词,在劳动号子基本利用陈词对整首曲调进行覆盖,由于大规模使用陈词,导致民歌呈现长短句的句式,极少数为整性结构的句式。
贵州仡佬族民歌在旋律结构方面,除了受到本地其他民歌的交叉影响之外,还受到了本地区花灯音乐的影响,在这一旋律中,不但形成了十分强烈的欢快感受,还拥有委婉抒情的韵味,两种形态融合,形成了仡佬族民歌的旋律特点。
1.调式与音阶。仡佬族民歌主要是徵调式和羽调式,偶尔也会出现商调式和角调式。调式音阶最为明显的民族特点就是一首民歌中通常采取近关系的调式转化为近关系同主音调式的调式转换。
2.旋法特征。仡佬族民歌中主要采取了五声性旋法,也会出现三声和四声旋法,具体特点为:调式中体现出渗透特点,一些民歌中徵调式和羽调式彼此渗透,比如《行路调》。旋律中一般在长时值的羽音上停留。民歌旋律主要是主属和弦的大二度、小三度上下级实行,为民歌自然、平和的旋律风格奠定了基础。
3.装饰音特点。在仡佬族民歌中大规模利用大二度、小三度的短倚音与上下滑音,一般在句头出现上滑音,句尾的陈词“喂”上出现下滑音,平添了民族色彩。
4.结构特点。民歌大部分采取往返式的一段式的结构,使用衬词对乐句进行了扩充,频繁交易奇偶数乐句,形成的段式体现出不对称性。
比如《仡乡阳雀悠悠呀》歌曲,属于无伴奏男女混声合唱,歌曲中主、下属和弦交替实行,还借鉴了短倚音装饰法,在歌曲中轨桂阳等衬词一再出现,每一个衬词都采用儿化音进行演唱,不但有效弥补了语气同时还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仡佬民歌中的诙谐、俏皮的情绪。
再如就是《无情的哥哥穿草鞋》。这首歌曲由仡佬民族素材《行路调》等创编形成,歌曲从第一句使全曲的最低音逐步向上进行达到了最高音,对十二度的音域空间进行递增之后再次回行到主音上。这一亮嗓最大程度发挥了歌手的歌喉,使人眼前一亮。
歌唱的生命和根基在于气息的支持,歌唱具体是利用把握与控制气息的运用去进行的。在歌唱中运用气息,中外很多歌唱家都提出过很多论述,“谁掌握了呼吸,谁就驾驭了歌唱”。贵州仡佬族人们在运用气息方面特色鲜明,并且结合风格不同的作品采取相应的气息技巧,其特殊运气技巧如下:
1.偷气
在仡佬族地区偷气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巧妙、均匀、不露痕迹而且又迅速的换气方法,其中的要领是演唱者的两肋、腰部、横膈肌始终保持深吸气状态,在迅速咬字的过程中换气,由于是在同一瞬间巧妙且迅速的进行咬字和换气,因此在歌唱时可以确保连贯流畅和完整性。通常来讲,已经熟练掌握偷气技巧的歌者,在乐句较长的演唱中偷气时可以不留痕迹。在一些情歌对唱、山歌或者节奏很自由的引子,我们经常会使用这种偷气的方法,很多时候偷气是因为歌唱情感的需求,也有很多时候是歌手在参加比赛或者是演出过程中的彼此炫技。
2.逼气
在贵州仡佬族民歌的演唱过程与方法中,逼气是一种非常多见的演唱技巧,由润腔逼气发出来的声音可以产生喉音效果。使用深气息支持的方法,演唱者的呼吸器官每个部分都是保持深呼吸状态,发声过程中喉头和声带都需要向下把气息挡住,利用急促呼吸的强大气流对抗喉部力量进行冲击,通过声带爆发冲击力异常强烈的喉音。逼气这一发声技巧具体是对本地区傩戏唱腔进行借鉴。
3.托气
横膈膜下方的腹部肌肉迅速收紧,托气好坏与否,对歌唱的声音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若无法及时托住吸下来的气,就会造成漏气问题,导致歌唱过程中缺乏气息量,进一步限制正常的歌唱。
音量、音色与音质的好坏发挥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类的共鸣腔体包括口腔、鼻腔、咽腔、胸腔和头腔,这些共鸣腔体之间的独立或相互结合应用会大大增强共鸣效果。
1.大嗓腔
大嗓腔也称莽声,主要以胸腔联合应用口腔,声音特点宏大、结实。发声时运用深沉的气息,呼气和吸气形成了较强的对抗力,声带产生较大的阻力,共鸣位置下移,利用上口盖之下的共鸣声,咽腔和口腔产生前大后小的喇叭形状,发声共鸣点靠前。演唱者要有结实的声带、深沉的气息、良好的共鸣以及较宽的自然音域。在演唱中一般是交替使用大小嗓腔,声音体现出真假鲜明的特色。
2.小嗓腔
小嗓腔也称尖声。在共鸣上利用头腔共鸣,包括了咽腔、口腔和鼻腔等腔体,是闭合声带后气息利用声带传出来的高频率共鸣泛音。类似于我国民族唱法中的假声,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别在于,小嗓腔强调了向上、向脑后摔抛的声音。声音比民族唱法位置更高,形成了更多的泛音,产生了较强的张力与冲击力。
在民歌演唱的过程中,接地气的方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仡佬族民歌主要采取的是贵州北方的方言习惯。贵州仡佬族民歌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仡佬族人在热情的生活之中形成的艺术优秀作品,它的每一首歌词都由芬芳的泥土和勤劳的人民孕育,体现出较强的生活气息、民族特点与艺术意义。贵州仡佬民歌拥有十分丰富的题材内容,把生活状态用音乐表达出来,有着传统的歌唱习俗。加之这一地区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艺术上彼此影响和借鉴,极大程度扩大与充实了仡佬族民歌。
1.声母方面
没有翘舌音。经常把zh、ch、sh读成z、c、s,比如,将发音为zhan的词占、展、战、粘等读成zan咱、暂等,将发音为chen 的词陈、趁、晨读成cen 岑、参,将发音为sheng的词省、生、剩读成seng僧。
不能很好区分鼻音和边音。把n 读成I,比如将neng 的音能、螚、恁读成leng 冷、楞、棱。无法分清h 与f。例如,把法ha 音的哈、蛤、鉿读成fa法、发、伐。
2.韵母方面
没有后鼻音韵母,把ang、ing 读成an、en,比如,将盎、昂、卬读成an,将令、领、灵等ling 音读成lin音。
广为流传的《情姐下河洗衣裳》就是仡佬族的民歌,基本上都是男声作品,因为在村寨里,年长的男性老人负责祭天的歌曲与山歌等歌曲的传唱。这首歌的演唱特点特别鲜明,类似:河“he”念:“ho”脚“jiao”念“jio”,气息运用了托气和调气,每个字之间都有音连在一起,气息也要保持,调整循环利用呼吸。唱法有高腔和大嗓腔结合,句末有上滑音类似喊山的特点。
仡佬族被其他族人称之为开荒人,是贵州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仡佬族曾经十分辉煌,不断的战火和外族迁徙让仡佬族人遭遇了多次的征伐与摧残。目前只有贵州北部铜仁有仡佬族的踪影,虽然仡佬族文化逐步与其他民族进行融合,但是依然体现出显著的民族特征。作为中国的新一辈来传承悠久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与艺术,这需要我们新的一代深入分析仡佬民族的历史背景和传承方式,进一步保护中国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仡佬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