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
——如何培养好习惯与戒除坏习惯(七十五)

2019-05-11 03:26:50周海宏
音乐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谱子学琴坏习惯

■周海宏

如何培养好习惯: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有许多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按时练琴,自己准备谱子和乐器等,自己注意倾听、记住教师讲授的内容,平时读谱要细心,注意谱号、调号、临时升降号、表情记号、指法、弓法、踏板、关注乐器状态等等。这些行为,如果孩子不形成习惯,完全靠家长来提醒和盯着,家长的疲惫就可想而知。

了解习惯养成的原理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习惯养成应该注意的事情,家长与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原则与方法,来培养孩子具体的某个行为习惯。概括来说,我要送给大家“三个很重要”

一、模式很重要

我们前面说过,习惯是一个情境中出现的一个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因此模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每次都是相同的行为模式,习惯就容易形成;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行为模式不稳定,就不容易形成习惯。因此,我这里要强调,要想培养某种习惯,在开始前,要先设计好,这个习惯的模式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前后相连的环节。在开始训练时,就要每次都保持这个模式不变。比如,“到时间就练琴”这个习惯,对学琴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再重要不过了。那么我们的家长就应该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比如,下午4:00 开始练琴,或者是一个行为的激发情境,比如,放学到家后,放下书包,洗洗手。这个时间点、或激发情境,就是一个启动后续自动化行为的情境,它像开关一样,只要一触发,后续的练琴行为就要发生。如果每天都这样,孩子的习惯就会很快形成。从模式化的角度上讲,我不赞成有些家长的见缝插针的做法,一有时间,就要求孩子去练练琴。在这练两下,在那练两下。今天这个时候有时间,练一会儿,明天那个时候有时间,练一会儿,表面上似乎在抓紧时间,其实,模式很不稳定,不容易形成自觉练琴的习惯。孩子的自主性也正是这样,家长从孩子第一次上课起,就应该要求孩子自己去准备乐谱、笔记本等上课必需品。第一次时,家长可以教孩子把该带的东西,都放进包里,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下带齐没有,以后就再也不要动手替孩子做了。孩子忘了怎么办,就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下次,提醒一下孩子把东西带齐,但是绝对不要替孩子找东西、装东西,几次以后,孩子就形成习惯了。但是,今天你帮孩子找谱子,明天,你要求孩子自己想着该带的东西,后天发现孩子忘了件东西,大后天你不放心,你又帮孩子装书包,虽然你嘴里唠叨着孩子应该自己记着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你还是在为孩子做事,大家想想,这样的教育,孩子能形成自己想着该带什么的习惯吗?没有一个稳定的模式,孩子就难以快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习惯。

还有就是,孩子要形成上课时,自己注意听教师的要求、自己记住教师的要求、自己按照教师的要求练琴的习惯。为了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家长在开始学琴前,就要设计好了,首先告诉孩子,这些事是你自己要注意的,家长是不会记这些事的,家长可以形成这样一个习惯:每次下课后问孩子,今天老师有什么要求呀?今天教师让你注意什么呀?让孩子自己说。最初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用心去记,大一点的孩子,就要要求孩子自己准备好笔,在谱子上做个记号,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带着本子,记点标记。对特别低龄的孩子,家长也可以自己先记下来,然后以提醒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回忆。重要的,不是记得好坏,准确不准确,全面不全面,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事。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记不住,怕教师回课的时候说孩子,于是自己就越俎代庖,替孩子记孩子应该记住的事,回来提醒孩子。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孩子上课时不注意,凡事都要家长操心的习惯。其实家长要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器乐学习这样复杂的教育而言,孩子一两次,几次上课,因为忘了老师的要求,上课的时候令教师不满,与孩子不能形成自主学琴的习惯相比。自主学习的习惯要重要得多。事实来看,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在孩子学琴不久,就跟不上孩子的学琴进度,既看不出来,也听不出来孩子存在的问题,就是听教师说孩子有什么问题。更不能权衡,在孩子的诸多问题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该抓什么,该放什么,既然结果一定如此,家长还不如,一开始容忍孩子的失误与遗忘,坚持形成孩子自主学琴的习惯,把“凡事孩子自己想着”这个学琴模式稳定下来!只要你一开始就这样执行,然后,咬牙坚持几周,你会发现,孩子就形成了自己为自己学琴负责的习惯了。

所以,请大家记住,要想形成好的习惯,模式很重要,在训练孩子的习惯之前,家长想清楚,未来的行为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要把孩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设计得很清楚。然后在后续的训练中,就要坚持这个模式不走样。

二、开始很重要

模式设计好后,就有了第二个很重要——开始很重要。我们都听过先入为主的说法,其实这个成语在行为养成中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没有得到”重视。我经常发表日常生活的感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常常是在最初几个回合中定下的规矩,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是习惯,而这个习惯方式往往是由最初的方式形成,所有的第一次都很重要。第一次的模式,往往会很自然地影响后续的样子。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穿衣、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练琴,为了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家长要把该准备的事,提前准备好,以便第一次,旗开得胜。比如,每天4点开始练琴,提前想好所有应该准备的事,提前一天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准备好。那天到四点钟该练琴的时候,提醒,四点钟快到了,小孩要提前开始,不要着急,等到四点再开始,因为四点是一个我们要形成的模式,如果第一次就没有一个时间点的概念,就不利于这个模式的养成,对模式的清晰性与明确性特别重要。中国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其实,我觉得仓促开头很容易,但是有一个好的开始并不容易。请大家记住,要想形成好习惯,要特别注意在第一次,以及最初一段时间中模式的清晰性、明确性与稳定性。

三、快感反馈很重要

第三个很重要是“快乐反馈”很重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其它所有情况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孩子,每天练完琴,后面接着的是带小狗出去玩这样快乐的事情,而另一个孩子每天练完琴,后面接着的是写作业这样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哪种安排,更容易让孩子形成到点就练琴习惯呢?

我们再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按照规定的模式做了,就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许,另一个孩子按照规定的模式做了,家长没有任何反馈,那大家觉得,这两个孩子哪个更容易形成习惯呢?显然,有快感反馈的行为,更容易形成习惯。痛苦感,妨碍了习惯的养成。请大家记住,快乐是习惯形成的催化剂;痛苦是惯形成的抑制剂。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许多孩子没有看调号的习惯,许多老师上课的时候,会立即指出孩子不看调号的错误,当然,也会批评孩子太粗心,家长更是对孩子这样屡教不改的粗心很生气。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要求孩子看调号,总是在批评孩子不看调号,但是不要以为,只要批评了不看调号的错误,孩子就能够形成看调号的好习惯了。看调号是一个习惯,他的模式是:打开乐谱,第一个动作是看调号,而很多孩子的第一个动作是看第一个音。因此这个习惯的模式就是:翻开谱子,去看调号,记住有几个升号或降号。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办法,大家回去试一下,我们搞一个看调号比赛:家长与孩子,比赛看谁看到调号的速度快!把谱子一翻开,立即说出几个升音、几个降音,比如,2升,3降……第二步比赛,不仅仅要说出是几个升、降音,还要说出具体是升、降的是哪个音,比如,2个升,升FA和升DO,3个降,降SI MI LA。记住,一定要让孩子赢的多哟!这个小竞赛中,一方面训练了一翻开谱子,第一反应就是去看调号的习惯模式。另一方面,这样的训练,包含着孩子的快乐,这会远远比要求他要注意看调更容易形成看调号的习惯。孩子在学琴中可以有很多快乐,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快乐,来催化好习惯的养成。其实,了解了习惯养成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些原理运用于防止与戒除坏习惯的教育中。在防止与戒除坏习惯中,家长要做到以下4个“防止”:

一、防止重复

第一个防止,是防止重复。这是不需要谈的,许多家长都担心,一个坏毛病,如果不纠正,时间一长了会养成坏习惯。比如,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在演奏乐器的时候,技术动作存在许多问题,一些习惯性的毛病,于是家长与教师们对纠正坏毛病、禁止坏行为重复的神经都绷的比较紧。

我想重点谈的是后面几个要注意的事项:

二、防止快感强化

第二个,我要特别提醒家长要防止的是,防止快感反馈。

我给大家讲一个可能大家都有耳闻例子,电视报道,一个当红电影名星,游艇、别墅,无所不有,但是她就有一个癖好,一种难以控制的习惯:爱超市里偷小商品,结果就为几块钱的小食品被抓。她在初中时就因同样的小偷小摸被抓起来过,现在成为大明星了,毛病还是改不了!穷的时候爱偷东西,现在富了还爱偷东西。许多人不理解,也不缺什么,为什么要偷呢?有些人就简单地认为,是有病,有瘾!其实,我们从人性原理上去分析就很简单,偷东西时有一种高紧张的情绪张力,一旦成功后,张力释放带来了快感体验,注意这种快感从本质上是成就感,意愿实现时的体验。这种快乐不是来自物质需要满足的快乐,而是成就感需要的满足。那么快感的反馈,就强化了她偷东西这个行为。同样的小食品,在机场贵宾候机室的时候随便拿,但是,她一点去拿的兴趣都没有。对这些人而言,小偷小摸不是为了获得所偷的物品的价值,而是在于获取物品一瞬间的快感。

这个例子还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学的启示:给予痛苦,不是防止坏习惯的关键,不能有快感反馈,才是防止坏习惯的关键。

从原理上我们知道,痛苦会抑制动机,而快乐会强化动机。如果一个行为结束后,紧接着的是快感的反馈,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有惩罚的痛苦,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快感对动机的强化作用,就会大于惩罚的痛苦对动机的抑制作用。于是虽然也知道行为有可能带来惩罚的痛苦,但是快感反馈的效应,仍然使他倾向于再去重复曾经给他带来快乐的行为。民间有一句俗语,其实非常生动地揭示了这个心理现象:“记吃不记打”。一个行为,能否发展为坏习惯,其中重要的催化剂是快感反馈。如果防止了对某个行为的快感强化因素,那么也就防止了坏习惯的养成。快感因素包含的越多,越强烈,对习惯养成的催化作用也就越大,其实小孩恶作剧、逃学、欺负小同学、成人的赌博、酗酒……这些坏习惯的养成,都来自于背后快感反馈的催化作用。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要想防止孩子的某个行为发展成为坏习惯、坏毛病,最好的办法,不是孩子做出了这个行为以后,对他进行惩罚,而是在孩子做出了这个行为以后,让他没有快感体验的产生。让他觉得“真没意思”,“太没劲”。但是不良的教育策略,会使一个本来很没劲的行为,变得包含了巨大的快乐。我举一个吸烟的例子。其实,从感性偏好的角度看,在孩子的年龄,他会觉得烟是很呛、很辣、很难受,很痛苦,毫无享受感受的刺激。如果同时给孩子一块口香糖,一支点燃的烟,让孩子自由选择,我想没有哪个愿意选择被烟呛。但是,现在有了一个要求,小孩子不许吸烟!请大家注意,这时候,吸烟就变成神秘的行为,吸烟的感受就变成令人想尝试诱惑,这时候,孩子就产生了想试试的念头。请注意,这个念头是一种成就感需要,于是吸烟就突然成为满足需要的目标了。但是,这个时候,这仅仅是很弱的需要知道一下什么滋味,孩子尝了以后,也会明白了,那是很难受的感觉。这时候,这种成就感的需要的满足感是很弱的。但是,“不许”是一个命令。这个命令中,包含着强势者对弱势者的支配性。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产生了一种,我非要试一下,请注意,当一个孩子在少年独立期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要挑战成人权威的想法,请注意,这是优胜需要。这个时候,吸烟这个行为,虽然不能使他产生审美需要的满足感,但是已经叠加了满足成就感需要与优胜需要的双重价值。这个时候,家长的压制与暴力越强,他做出吸烟行为的时候,体验成就感需要与优胜需要的满足感就越强。在这种快感的催化作用下,几次重复,后面发生的就不再是心理因素,而且包含了生理需要的变化,这个时候成瘾就难以避免了。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被家长压制、在学校受打压的群体中,特别是被我们称为“问题少年”中吸烟孩子的概率特别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从人的感性需要角度看,这个群体的人会有更高的对吸烟的感性偏好吗?显然不是!要从我们这里讲的原因去分析。吸烟这个坏习惯,是因为要突破成人限制的“成就感需要”,与挑战成人权威的“优胜需要”的快感中被强化的。从人性的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实验结果。一组孩子是可以随便在糖、烟中选择自己尝试什么,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让孩子自由选择,如果孩子吸烟了,成人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另一组孩子,告诉他你不许吸烟,然后,成人在旁边吞云吐雾地做享受状,同时有一帮孩子,怂恿他,你吸,看他能把你怎么样,如果他吸了烟,这帮孩子就庆祝他的英雄行为。我们可以想象,哪组孩子,想重复吸烟行为的概率高。第一组孩子,完全去除了他的成就感需要与优胜需要,仅仅是一种自主可选感性体验,第二组孩子,没有很强的优胜需要的快感反馈,第三组孩子,则包含着所有需要成份的强烈满足的快感。每去除一种快感反馈,重复行为的动机就下降。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谱子学琴坏习惯
穿错鞋的指挥家
孔子学琴
小红的坏习惯
欧阳修学琴治忧郁症
试一试,才知道自己真的很棒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
琴童(2016年9期)2016-05-14 10:58:56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 了解与沟通篇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00
挖耳是种坏习惯
坏习惯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文苑(2011年21期)2011-08-15 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