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及治理策略研究

2019-03-03 12:32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潮网络空间国家

彭 锁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海淀 100091)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构成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我国的安全形势面临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总体国家安全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意识形态安全对一个国家政权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国家都需要一套合理的价值体系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没有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国家政权就不具有正当性,“一个政权的瓦解通常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1],一次次的“颜色革命”和“和平演变”,造成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向,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写到:“21世纪最大的挑战是用技术对付意识形态不同的人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依托互联网平台,凭借技术优势,对我国网络空间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强势输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掌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和控制权,抢占网络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因此,维护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是维护人民安全,所以维护人民安全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之义。根据最新的互联网调查报告,“2018年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是世界第一的互联网大国,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与人民利益需求相一致,但网络的特性改变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攻击的工具,最终达到政治目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到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用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优势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稳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向着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

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技术制约防御力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成熟并带来相关领域的业态变革,西方国家在网络技术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技术优势,引领信息变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其垄断的霸主地位。目前,全球运行的13个根网络服务器,负责世界互联网的IP地址和域名管理,而美国一个国家就占据10个,其开发的计算机系统几乎霸占着全球市场,同时也掌握着全球92%的CPU生产量,全球访问量排名前100的网站,94个注册地是美国[3]。美国等发达国家完全拥有全球信息的加工和控制能力,甚至可以认为美国几乎控制着全球网络的命脉,除此以外,他们还通过技术手段在网站植入监控软件,控制他国网站,网络数据的泄露将会给一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控制网络内容的生产,通过各种方式针对性地对用户推送信息,操纵网络话语权,以社会热点为突破口,夸大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发布不实言论,甚至歪曲真相严重影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社会思潮网络空间的蔓延影响舆论领导力

社会思潮是网络意识形态中更具系统化、理论化的内容。社会思潮是指“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反映社会变革方向的诉求,在社会中具有影响广泛的思想观念或倾向”[4]。社会思潮的网络化发展相比现实生活,传播范围更广,扩散更快,影响更深,影响我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交流思想的同时,也为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较量提供新的载体和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奢靡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的传播,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威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造成我国对主流意识领导力的弱化。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主体是广大青少年,大量社会思潮的传播,将侵蚀这些群体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淡化对国家的认同,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的挑战。

网络成为西方和平演变的新方式。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始终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网络工具,雇佣亲西方势力,引导舆论走向,抨击我国的政治体制,肆意煽动民众,挑起社会矛盾,如北京之春、民主中国、大纪元、博讯等网站是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阵地,这些网站的存在,极大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甚至美国相关政要妄言:“有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了”[5]。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输入到我国,肆意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提出西方“多党制”“议会制”等与社会主义相背的政治模式,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苏联解体,除自身原因外,美国的意识形态战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三)网络虚拟性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网络造就的虚拟化的空间形态,与现实的空间相比,既有各自的独特性,也有一定的重合性,在网络虚拟化的空间形态中,网络参与者抹平各自的年龄、职业、身份、区域的差异,加上网络高度的流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现实空间的社交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出现虚拟社群的模式。网络社群具有自发性和互动性,借助网络平台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特性,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参与和互动的空间,来自不同背景和民族的人可以平等自由交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互动中自发地形成网络空间中的秩序。在不同的主体交往互动过程中,产生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内容来自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方方面面,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基于网络虚拟性形成的交流模式,在不同主体交流互动间,逐渐产生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实用性和直观性与现实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差异较大,同时网络语言自身独特的幽默化、戏谑性特点,在网民群体中被广泛接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中带有强制性、灌输性、模板化特征形成强烈对比,容易引起人们的抵触,从而导致网络语言逐渐制约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威胁其话语权的权威。在网络出现之前,国家具有绝对的话语垄断权。现在人们很大程度上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方[6],使一些不同于国家权威发布的信息,也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导致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下降。

网络虚拟性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制约正面价值观的传播。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成效决定一个国家的公民对政治的认同程度,具体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结构、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国家在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政治社会化的建设,方式有媒体、学校和家庭、政治活动等。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通过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政治生活化的过程,人们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但网络的出现,尤其是网络虚拟性诞生的社群,网络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如果民众通过网络接受的信息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念所引导和宣传的信息不同,网络所宣传的信息将阻碍国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宣传的主流价值观的地位。例如,2016年“菲律宾的南海仲裁案”,此行为严重危害我国主权,我们坚决不承认、不接受,但西方媒体却大肆渲染中国是“行使霸权”的行为,经过网络传播,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企图控制事情的国际舆论走向,影响国家形象,所以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四)网络传播特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在网络出现之前,国家具有绝对的话语垄断权,自上而下地将信息传递给人们,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封闭性、单向性和地域性等特征,而且很大程度上捍卫了国家的权威。但是,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以前的单向模式,呈现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人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也可以是生产方和传播方,打破国家对话语权的垄断,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首先,网络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网络“点对点”的传播形式,打破信息的垄断和舆论把控权。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网络数字化具有全球化、分散权力和赋予权力等几大特征,并认为“拥有计算机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中央集权正在消解,权力逐渐分散”[7]。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单一性,信息源头的控制便利,形成自上而下的、源头固定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现实空间的物理限制,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控制者”的限制,消解了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多载体性。信息可以在不同平台发布,如手机端、计算机端、平板端,而且不同载体可以相互联动、相互交融和衔接,尤其是大量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传播范围呈裂变式扩散,信息不仅可以实现第一时间接收,且在极短的时间迅速放大,消弱权威方对话语的控制力,为网民表达诉求和不良信息传播提供平台,表现出多元、分散和激荡的特征,不断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8]。如何使不同的主体协调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时代的难题。

(五)网络管理漏洞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网络管理的跨部门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的复杂性,需要网络管理部门、宣传机构、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的合力,才能应对纷繁的任务,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网络空间之外,我国正面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做得合理到位,但在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监管还存在漏洞。

首先,相关部门对意识形态重要性认识不足。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规模的增加,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但是,相关部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风险意识不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顶层设计的内容,与个人关系不大,在该发声时“退避三舍”,造成反主流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社会思潮的横行,没有认清其背后阴谋是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威胁我国政治安全。

其次,对网络中错误的思潮缺乏系统化有力回击。在网络空间中,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互相碰撞和交锋,如何正确把握真实的民情成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但是网络社会思潮一次次在敌对势力有组织、大规模的冲击下,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反应,没有协调各方资源主动强有力回击。另外,这些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只要我们借助网络官方平台,打造一批弘扬主旋律的学者加入到网络意识形态回击和构建中,就能使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赢得主战场,增强其传播和影响能力。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重要性认识

网络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空间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构建在网络空间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相关方面的建设还比较滞后,应转变观念,将网络空间纳入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方向和主阵地,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到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坚持从战略高度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信息素养和对信息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认识到网络空间舆论斗争的严峻性,厚植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二)突破网络信息核心技术

突破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对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信息技术起步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输出凭借网络技术的优势,在较量中我国始终处于技术下风,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因此,必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打破对国外的依赖,以技术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一是硬软件方面,加大对芯片技术、高速计算机等基础设备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形成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和器件生产体系,开发和推广我们自主的软件,构建本土化的网络信息科技优势,在关键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二是注重网络监测和防御技术开发,整合相关的资源和部门,开发研制本土化的信息监测系统,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及时察觉、过滤、消除有害不良的信息,对高发易发的空间实行全方位的监控。

(三)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

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的宣传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明确网络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建设和传播,在网络空间形成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具体包括:一是要在巩固传统媒体领导优势的前提下,逐步向移动客户端、全媒体和融媒体发展,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宣传的广度和力度进一步强化。二是增强舆论的引导能力。习总书记强调舆论方面存在的红色、黑色和灰色地带,我们应守住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红色阵地是正面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灰色地带属于中间地带,多是非社会主义内容,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黑色地带是负面的东西。因此,在错误的网络思潮蔓延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主动发声,敢于亮剑,尤其是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应主动及时引导舆论,发挥技术优势,形成配套处理机制,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建设

与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相比,网络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这相应地要求我们在最大程度利用网络的优势同时,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内容,避免生硬、枯燥、单一的形式,将“官话”转换为接地气的语言,创新形式和理念,适应网络的需要,既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构建严肃而生动活泼的网络空间。网络意识形态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内容的较量,因此还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在宣传教育中发挥理论优势,突显理论的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较量中增强人民的危机意识,使广大网民主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践行者。更重要的是,网络意识形态要与国家建设和发展相结合,注重倾听互联网中民众的呼声,以此来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增强“四个自信”。

(五)构建系统化的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是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使网络空间井然有序,和谐稳定是我们的一致需求。任何国家包括美国都不可能让危害国家安全的内容在网络中传播,美国有关互联网管理条例多达百部,对共产主义等的思想一直是其重点监管的对象[9]。网络空间虽然具有开放性特征,但并不是法外之地,所以要形成系统化的网络治理体系。

首先,形成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颁布和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是指导网络空间治理的标准性法律,与之前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条例》形成配套法律体系。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迅速更新,互联网治理法律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和更新,应以网络安全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为基础,增强法律适用性为目标,筑牢抵御错误思潮的防线。

其次,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审查体系。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关键前提,对各种危害国家统一、诋毁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防范和消除,不能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网络信息审查法律机制的短板,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错误的思潮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建立社会思潮与舆情监测制度,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行动态监测和实时反馈,运用专门化的数据分析模型,准确预测其发展方向。

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和配合,提高网络管理能力。涉及网络管理的有关部门应分析网络舆论斗争的新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制定相关战略,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商共管,形成网络监管的强大合力。同时,在舆论的斗争中推动三个地带的转化,习总书记强调舆论方面存在红色、黑色和灰色三个地带,我们应守住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和打击黑色地带,尤其是在黑色地带中存在的错误言论和思潮面前,要敢于发声和亮剑,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

猜你喜欢
思潮网络空间国家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