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芸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理论教研室,云南 玉溪,653102)
德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模式,通过实质理性、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主观世界和生存方式施加影响。邓小平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和以德治国思想,并强调将二者结合起来。胡锦涛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科学总结国内外国家治理经验,对德治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并实践于国家治理中,逐步形成了德治思想。习近平德治思想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揭示了道德在现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任务与方法。推进有效德治,就要在理论上研究习近平德治思想,在实践上落实习近平德治思想。
目前,学术界围绕习近平德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习近平德治思想价值意义的研究。全面认识价值意义是研究习近平德治思想的逻辑起点。绝大多数学者深刻意识到习近平德治思想的时代价值。如,蒲冠洲认为,习近平道德建设思想丰富了党的道德建设理论,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实践参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为人民幸福的提升保驾护航。①蒲冠州.试论习近平道德建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6):46-49。高云认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体现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拓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道德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时代创新。实践价值体现为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道德建设方向,从道德层面为法治建设提供支撑。②高云.习近平道德观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二是对习近平德治思想形成的研究。这是关于习近平德治思想的基础研究。学术界主要从梳理总结理论渊源和分析时代背景两方面进行。理论渊源方面,李建华、艾丽娟认为习近平德治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有三: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基础和条件;第二、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提供了优质文化基因;第三、直接理论来源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③李建华,艾丽娟.习近平德治思想探微[J].新视野,2018(04):23-28。时代背景方面,张圃睿认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强化道德约束是习近平以德治国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①张圃睿.习近平以德治国思想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
三是对习近平关于德治实施路径论述的研究。这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宏观视角。部分学者将习近平德治思想的基本路径总结概括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注重家风建设、学习道德典型。除上述基本路径之外,高德胜、王瑶、单丽还强调了“坚持重点论、道德重在践行”,他们认为习近平明确了道德培育的重点群体和重点方面,即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青少年要首先接受道德教育、新闻工作者端正职业道德。②高德胜,王瑶,单丽.试论习近平道德观:认知定位·功能体现·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6):56-59。向玉乔还强调了习近平主张公民道德建设要“先公德后私德”,他指出这一建设思路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③向玉乔.习近平的道德治理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8(01):15-19。第二种是微观视角。部分学者围绕某一具体路径进行深入探析。如崔浩、桑建泉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展开培育,并发挥其作用。④崔浩,桑建泉.价值观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一致目标[J].观察与思考,2015(12):17-21。陈朋聚焦传统文化,他认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化、健全完善传承体系、优化开发方式等。⑤陈朋.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16(008)。
四是对习近平关于法治与德治论述的研究。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关于德治和法治的关系,习近平强调两者的结合和统一。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陈晓枫和周鹏认为,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是对法治的破坏,而是对法治的支撑。以德治国能接纳和融合全面依法治国,使正当性和合法性实现价值上的互洽。⑥陈晓枫,周鹏.德治与法治:国家治理二元方略的互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05):123-130。王莹、尹思聪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这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⑦王莹、尹思聪.推动法治与德治在治国理政中协同发力[N].光明日报,2018-12-21。
五是对习近平关于不同群体道德建设论述的研究。个体道德素质是习近平德治思想的旨向之一。学术界对青少年、教师、党员干部等群体的道德建设进行了研究。关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唐辰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注重群众史观教育、开展道德教育和加强民主监督四方面进行研究。⑧唐辰.新时期官德建设探索[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08):17-18。关于以德治党,李琪认为,习近平关于以德治党的基本理论是重大理论创新,以德治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帮助党员干部树立精神信念,增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还提出通过强化党员思想建设、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推进以德治党。⑨李琪.以德治党是依规治党的重要补充[J].人民论坛,2017(30):116-117。关于师德建设,杜敏从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师德建设的意义、师德建设的内容三方面进行研究。⑩杜敏.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基于《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认识[J].教育探索,2016(03):126-128。
综上,习近平德治思想已成为学术界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分析其研究,研究内容完整性不足。同时从整体而言,无论是认识层面或是实践层面,人们对于德治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逻辑、架构和路径三个维度梳理总结习近平德治思想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时代逻辑,理论框架和推进路径,试图从宏观角度把握习近平德治思想的整体内容。
立足新时代的实际,习近平德治思想充分借鉴、吸纳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实现了创新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2。习近平德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为理论渊源,沿袭了它们的根本立场、理论传统、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分析了道德的起源、本质以及社会功能;明确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产生能动作用;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三个有利于”,或是“三个代表”,亦或是“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贯穿始终。在新时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继承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而且规定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习近平德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任何一种理论思维都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它的形成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灵魂。在吸纳中外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习近平德治思想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包含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涵养了个人道德、党德、官德等。习近平辩证扬弃了传统德治“民本”思想,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辩证扬弃了“为政以德”思想,重视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德治思想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历史性是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自然历史条件,历史方位当然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理论思维也不尽相同。在新时代,与时俱进,习近平德治思想形成。
首先,习近平德治思想提出最现实、最直接的依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所谓国家治理,指由国家政治权力体系或国家政治体制组织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它是集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机制三元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的治理活动有规则、有组织、有秩序,整合治理资源、理顺治理主体之间关系、建立有效治理机制是其内在要求。其中,道德资源的运用、德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影响个人的主观意识来引导个人的行动,通过规劝和道德示范等向个人宣传美好的思想、品行,使国家社会个人等之间的关系适应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善治。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个人的道德素质,培育德治主体,使其德治能力提升。正是基于此,从道德角度寻求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即德治成为当下时代命题。
其次,习近平德治思想直面道德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整体进步,但同时部分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一方面,道德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社会正能量凸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导致道德评价失常,人们对同一种社会现象存在多种甚至相对的态度,这加剧了道德行为混乱。一些人娱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滋长,部分人价值困惑,社会价值共识消解,社会的公平正义被损害,风尚和秩序被败坏,安定团结受到影响。这些问题是道德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阻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新时代,我国道德建设任务艰巨。
再次,习近平德治思想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思想道德基础。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包括文化上的富有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德育和道德修养。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推进德治。不讲道德的国家和民族是无法繁荣昌盛的。德治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打牢人才之基;通过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水平,大力反腐,为实现民族复兴营造和谐社会环境;通过形成共识,为民族复兴凝聚道德力量支撑。
习近平德治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结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起点,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宗旨,旨在立德树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国家治理的基本主题是内政和外交,它们的展开既有政治治理、经济治理,还有文化治理。其中,文化治理的核心是道德治理,即内政和外交在道德价值观念的框架内展开,其运行必须合乎道德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内政和外交都不可能是随意的、任性的,道德价值观念必然介入。这就是“德治”的由来。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治理,发挥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使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建立于良好的道德之上。在新时代,除了继续重视内政之外,中国正在主动参与全球治理。这表明中国的德治正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展开。
习近平德治思想涵盖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对内,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进德治能力的现代化,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坚持德法并举,加快公民道德建设的落实;对外,一方面重视传播传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塑造中国的国际道德形象,一方面贡献中国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智慧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正义、和合与仁爱的道德理念。德治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
十八大以来,德治的国内效果和国际影响力均得到根本性提高。对个人、国家而言,道德均是引导其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内政和外交两个维度加强德治力度。因此,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自信重塑,核心道德力量进一步集聚,道德合理性进一步夯实,道德正能量进一步增强;国际上,“大国者下流”,中国在环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道德贡献进一步扩大。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国以昂扬向上的道德自信、道德面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道德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德治思想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强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85。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道德要求。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内容的德治,必然也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宗旨。
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党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其中,最大即最根本的问题是厘清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决定了治理走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因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回答了“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德治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国家治理体系反映以人民为中心。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人民,其应受到道德尊重。人民是向上向善的主要道德力量,其当家作主权力应受到道德保护。因此,国家治理必须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制度体系。因此,我国国家制度要反映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志。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制定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二、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在国家治理中,治理主体能力是重要因素。治理主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宗旨,即是贯彻群众路线。在动机层面,治理主体从道德上认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道德和理性,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过程层面,公正、法治、诚信、务实、担当、廉洁;在结果层面,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让社会日益公平正义。
习近平德治思想的价值目标是立德树人,完善个人道德、完善社会道德。个人不论是否自觉意识到,其道德的运行总是有目标的。德治亦然。新时代,推进德治,一定有体现着时代精神、支配各个取向,贯穿各个环节的价值目标,即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价值目标的确定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自内而外的一个本质属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贯穿始终。落实到国家治理中,包括德治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就成为其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人的活动、社会关系、价值和类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自由发展;是人的身体、心理、文化以及道德等方面素质的一同提升;是人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各方面权利的足够保障。通过推进制度文化的道德化建设,通过培养公民道德人格,德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德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自我实现之道,以及人的内在规定性。从个体的内在修养而言,道德是个体实现自我完善和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正确处理和他人社会关系必须的遵循。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本质上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它是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同一社会,个人以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为标准可分为不同群体。不同群体在同一公共道德基础上,各有各的道德。立德树人的实现,个体道德完善是德治有效的标志。习近平对不同群体修什么样的德做出了阐释。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需树立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国家观、历史文化观,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奉献意识,修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对于共产党员来说,除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之外,共产党员的道德是以党性为核心的。共产党员的道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共产主义的道德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共产党员要铭记自己的特殊政治职责,信念坚定、忠诚于党、忠诚于民、履职担当、清正廉洁;要弘扬革命气节、陶冶道德情操,养成高尚道德品格,实现政治坚定和道德纯洁。对于党的干部来说,有较高道德要求,须讲政德、立政德。政德是党员干部规范政治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协调党员干部之间政治关系以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政治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党的干部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现实,为立德树人,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德治路径,它以家风家教建设为起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以德立党作为关键、以德法并行为保障,并将其贯穿落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重视家风家教建设。他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①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推进德治,家风家教建设是基础。
家庭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基点。一方面,作为个体存在的最初伦理实体,家庭是个体道德理性和道德信仰养成的基点,家庭关系是现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分子,家教和家风在整个优良社会风气的塑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德治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具有基础调和作用的家庭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①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家庭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家庭建设,其核心是家风家教建设。家风家教的核心是道德品格教育,强调对家庭成员道德素养、人格品质的培养。家风家教以个体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公共理性的养成为核心,对家庭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处世方式、道德准则等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家风家教不仅是培养个人道德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完善社会道德以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动力。因此,在国家治理中,习近平十分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
坚持家教家风建设,一要在立足时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优秀家风内涵;二要加强家庭意识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家庭责任感,营造树立良好家风的环境;三要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纳入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继承弘扬红色家风,在培育廉洁家风的同时,发挥党员干部在家风家教建设的引领带头作用。
在国家治理中,习近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他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②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2-18。德治的推进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治的需要,也是德治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息息相关。一是在社会的有序运转中,核心价值观发挥维系和支撑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③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30。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公共利益最优化,进一步说就是不同利益的整合。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是国家、社会所有群体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其通过其对各群体利益的协调,实现了公共利益最优化。核心价值观明确善与恶,应做与不应做。国家其对社会成员行为进行指导、约束,进而社会成员按其择定、约束和检点自身行为,社会成员间相互影响、监督和批评,最终,社会成员在秩序内活动,社会正常运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全社会价值共识得以形成,社会发展合力得以凝聚。二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价值导航功能。价值体系问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决定治理本质和方向的内在要素。价值取向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明确了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治理的本质要求;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与重要途径;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行为的基本规范。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挥道德规范他律作用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人良心,发挥自律作用。一是抓住着力点——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抓好重点人群——党员干部、公共人物、青少年以及先进榜样等。二是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制度建设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最大普及,使人们在产生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注入到一言一行之中。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能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在国家治理中,要利用其特征,将其落实于制度和教育等之中。三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用革命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重视党德建设,坚持以德治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他强调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提出了以德治党的理念。所谓以德治党,即从道德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指中国共产党坚定信念,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无不贯穿始终,永葆共产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和政治本色。
以德治党是德治的关键。一是以德治党是德治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以及任务决定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党的建设关乎国家治理的成败,所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德治必须要以德治党。党德状况影响社会成员道德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形成;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大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二是以德治党与德治是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的。以德治党的主体是党员干部,德治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推进以德治党,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带动了公民道德建设,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社会道德境界的提升。归根究底,以德治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德治。惟有坚持以德治党,德治才能扎实推进;惟有加强德治,以德治党才能根牢蒂固。
坚持以德治党,一是加强党员的党德教育,引导其牢固树立共产党人价值观,提高其道德修养。二是坚持反腐。政治腐败是以德治党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道德问题。政治腐败是不法行为,是党员干部败德辱行的表现。塑造廉政文化,唤醒党员干部廉政道德自觉;强化制度保障,强化廉政道德的约束力。三是加强依规治党。党章党规是底线,党德是高线。只有通过党章党规明确底线,党德的高线才能保障。因此,要加强依规治党,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
习近平在深刻认识传统德治与法治利弊的基础上,注重德法并行。他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推进德治,须坚持德法并行。德法并行是德治的重要保障。
法治和德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律成为我国治理手段。法治发挥着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约束民众行为等重要社会功能。德治通过提供善恶标准,影响个人的价值判断,引导其正确情感态度的形成,激发其自律意识、改变外在行为,进而调节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中,法治和德治是不可或缺的,不能顾此失彼的。
德治与法治彼此有别又相辅相成。一是德治离不开法治。法治为德治提供有力保障,消除由德治导致人治的可能性。法治增强德治的有效力。通过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德治可使个体积极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但道德没有办法进行实质性的制裁,具有强制性的法治可弥补这一缺陷。法律是道德的保障。二是法治离不开德治。德治保障法治的道德合理性,在法治的发展中发挥指引作用。在道德的滋养下,法治可有效避免成为死板的外部强制。法治注重他律,德治强调自律,两者在国家治理中缺一不可。正是基于对德治与法治二者关系的深刻认识,习近平在国家治理中,注重德法并行。德治决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强调德治并非要弱化法治,只有合法的德治,才是有效的德治。因此,德治须纳入法治的轨道。
坚持德法并行,要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各自的长处,补充彼此的短板,推动法治与德治在实践中“一外一内”“一刚一柔”相互配合、双向互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是在相关立法中增加道德评估环节,修改与道德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文,使法律法规和道德相衔接、相促进,彰显道德力量。二是推进道德法律化。通过立法,将适宜的原由道德来调整的行为上升为法律来调整,将法律与道德规范有机结合,提高道德的约束和制约能力,为德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