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题突破四 小说阅读

2019-03-02 02:22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说

[考点解读]

小说主要考查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小说选择的文本篇幅一般较短,选材和谋篇布局都是为了表现其主旨,其设题紧扣主旨指向性特点。指向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表现主旨,一种是和主旨紧密相关。内涵的丰富性是文学类文本的特点,课程标准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能否挖掘出小说内涵的丰富性是小说文本考查的重点。小说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解读有其确定性的一面,也有允许读者个性化解读的一面,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有利于培养考生创新思维和思辨思维。

[方法导引]

小说是文学类文本中特色最鲜明、命题可操作性最强的一大类。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形象生动地反映社會生活。

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最主要的文体特征,也是高考测试的重要方面。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一、把握情节结构

情节类题目,是阅读鉴赏小说的切入点,是命题的重要着眼点。一般来说有三种题型:

1.情节梳理题

题目主要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这是较为传统的考查方法,近几年考得较少。

2.情节鉴赏题

情节鉴赏题主要是分析某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常见问法有:(1)某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2)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4)分析小说开头结尾的作用。

在回答这一类型题的时候,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3)推动某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在小说主题上的作用: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如果这一情节是小说的开头部分,那么常见作用有:(1)统摄全篇,领起下文;(2)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3)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如果这一情节是小说的中间部分,那么常见的作用有:(1)承上启下,贯穿全篇;(2)详略得当,主次分明;(3)充实内容,寄托情感;(4)先抑后扬,对比映衬;(5)铺垫下文,行文线索。如果是结尾部分,则一般有以下作用:(1)照应题目,呼应上文;(2)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在照应题目上的作用:照应标题或者是题目中的具体词语。

从读者感受的角度考虑,常思考的角度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比如2017年浙江卷《一种美味》的第13题:“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题目可以从两个层面赏析表达效果,一是设置意外结尾的“共性”好处,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戏剧效果;二是结合小说的结构特点、情节安排具体分析,体会其个性化的表达效果。前者可以借助已学过的“欧·亨利式”结局的表达效果,其特点为情节陡转,出人意料,引人回味。后者可由“意料之外”寻找“情理之中”的文本依据,结尾出现的死鱼,让人思考一家人视无鱼之汤为美味的深层意义,由此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2)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3)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探究。(4)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3.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全国卷考查较多。提问形式主要有:(1)你认为小说中某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小说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探究小说这样安排某某情节的理由。

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人手。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一二三”;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價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待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德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做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毯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带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毯!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汉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B.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

C.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有很重的小农意识。

D.“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2.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很重的小农意识”错,应为“参加革命的纯洁与对家乡的热爱”)

2.人物塑造上,表现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向往;表现手法上,与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困;主题思想上,表现贫困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小说主旨;情节结构上,与文末“我”对留小儿的问话形成呼应。

3.①写环境有地域性。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植被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清明风沙大,黄土蔽天,是陕北气候特点;人们住的窑洞,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人物语言多用方言。“白”发“破”的音,是陕北的口音;把孩子说成“心儿”,把撒谎说成“玄谎”等都是方言。

③嵌入了地方民歌。《走西口》等民歌是陕北特色的民歌,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生活。

④反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为纪念介子推,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而且称白馍为“子推”;人们吃的小米、绿豆、红枣儿等,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栗虚谷

杨小凡

栗虚谷的父亲是咸丰年间的举人,曾做过巴东知县,后因官场排挤被削官还乡。回乡的栗知县前思后想,最后总结出官场失意的原因:一是上任没有贪,无钱走动;二是举人出身,难以结交朝中大臣。于是,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是自己从商,积蓄钱财;二是择名师让儿子栗虚谷苦读。

可栗虚谷却不买这个账。他考取秀才后再也不参加乡试,只热心于画画。栗知县很是气恼,打,苦打,毒打,都不见效;劝,苦口婆心地劝,更动不了他的心。栗知县只得退而求其次,做一个有钱人吧。但栗虚谷对做生意同样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画画。

栗虚谷在画画上确有悟性,先是工笔。十四岁上,所画花鸟虫鱼山石水树无不惟妙惟肖。这年秋天,药都老鼠奇多,连栗知县的书房里都常有老鼠乱窜,栗知县气而无法,猫儿撑得夜间都跑不动了。一天,栗虚谷把自己画的一幅猫挂在了父亲的书房,栗知县并不在意,但当天夜里就没有听见老鼠的动静。天亮时,画已被家里的那个花猫拽在了地上,花猫蹲在画旁,跳起落下,跳起落下,欲前捕而不敢。

画如其人。栗虚谷二十岁时已以画钟馗而名扬江淮。一次,父亲的故旧苏知州路过药都进栗家相见。饭后,栗知县提出要栗虚谷画一钟馗图送知州。栗虚谷展开画纸,握笔蘸墨,皴、擦、勾、斫、点、染、抹、拂,片刻之后,一幅“钟馗捉鬼图”现在纸上:钟馗蓝衫半披,露着右肩,右脚蹬鬼下腰,右手提鬼发髻,左手食指剜鬼右眼,一身之力、气、色、眼、貌、神全在左手食指。苏知州看一眼钟馗那入鬼之眼的食指,先吸了一口气,又向后退了半步,愣怔不语。栗知县开口道:“知州看不上?”苏知州忙答:“不,不,公子画功超凡,只是老夫觉得有点骇人,不夺爱了,不夺爱了。”栗虚谷哈哈大笑,掷笔,出门,大步而去。

人曰,四十不惑。栗虚谷四十岁上却一改从前,画风也变,只攻梅兰竹菊。见其画者,无不称其精妙。被称为药都第一伽蓝的白衣律院住持一空,早想请栗虚谷为影壁墙题画。腊八放粥这天,栗虚谷被大和尚请到白衣律院。栗虚谷在影墙前沉思一会儿,突然登上桌子,手握巨笔,饱蘸浓墨,笔触影壁墙飒飒有声。一个时辰,一幅“风雨竹石”跃然墙上:只见一根瘦竹依于石旁,暴雨之下,挺力向上,显参天凌云之势,几簇秃笔所画的扁方状竹叶倾斜飞动。疾风的狂欢,竹子的苦斗,令观者缩肩生寒……观者啧啧称奇,栗虚谷也心中自喜。

栗虚谷退出人群时,却见一面生法师独凝眉不语,很是不解,问之:“法师有何见教?”“老僧乃从九华山来此挂单,有幸一睹先生手笔,本是造化了,哪有见教?”法师笑而要走。栗虚谷紧跟一步:“刚才见法师皱眉,愚作定有破绽。请点拨一二!”法师看一看栗虚谷,就说:“先生画功已超俗,但画不难于小而难于大。而最难者乃气节也。先生所画竹子,一如愤世之勇夫,未能脱凡夫之气节!

”说罢,拱手而去。过了春节,栗虚谷离开了药都。

五年后,栗虚谷回到药都。想见他的画已成为时人的幸事,关于他的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一点是真的,栗虚谷不再用笔作画,改用手指作画,但并没有人见过。接下来的几年,往来求画的各色人等你来我往,但极少几个人见到栗虚谷的手指画。这事就气恼了土匪费大手。费大手的手大如蒲扇,本是福相,可考取秀才后四次乡试均未中举,在一场官司中家败人亡,遂聚众做匪,专与官府作对。

一个大雪夜,栗虚谷被费大手绑走。费大手只有一求,就是要栗虚谷用手作画一幅。栗虚谷知费大手身世就答应下来。香墨研好,宣纸铺平,栗虚谷右手放入墨中,浸透了,抬起手,五指叉开,指掌并用,在雪白的纸上纵横回旋;如是数次,只见雪白的宣纸上黑白一片。费大手和众匪正在纳闷,却见栗虚谷五指醮墨,在纸上不停地点点画画。栗虚谷直腰洗手时,众人才见“湖心亭赏雪图”展在面前:远处,烟云飘浮,雾气迷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墨迹三两而已;近瞅,亭上两人铺毡对坐,谈兴正浓,一童子鼓腮吹火烧酒,炉沸汽升……这天夜里,栗虚谷被送到家中,院内放白银千两。据说,费大手从此离了匪道,云游四方。

栗虚谷五十岁这年的春天,他正在玉皇庙街的家中品茶看书,一官差进门:“栗先生,御使大人明天即到药都,知府大人请你做好准备,明日御使大人要看你的手指画!”栗虚谷望了一眼官差:“我要不去呢?”“你能给土匪费大手作画,为何不能给御使作画?不去就以通匪办你!”栗虛谷起身,哈哈大笑。

当夜,栗虚谷销声匿迹。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药都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栗知县因官场排挤被削职还乡,他总结了失意的原因并做出两个决定,这对后来栗虚谷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B.栗虚谷画完“风雨竹石图”后心中自喜,却发现一陌生法师凝眉不语,似有不满,便虚心求教,经点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C.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展现了栗虚谷的绘画风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变化的过程,也借此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情在不断变化。

D.小说在凸显栗虚谷的高超画功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如绘画的动作描写,画面场景的细节描写;还有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

2.文中两次写到栗虚谷的“哈哈大笑”,请分别解释其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如其人”,文中的“钟馗捉鬼图”“风雨竹石图”“湖心亭赏雪图”这三幅画作,分别表现栗虚谷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栗知县官场失意后的决定,“对后来栗虚谷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说法牵强)

2.第一次:对自己画作高超的得意,对苏知州心虚胆怯的嘲笑。第二次:对官差威胁的不屑和鄙弃,看透世事的超然。

3.“钟馗捉鬼图”表现了栗虚谷的年轻气盛,疾恶如仇。“风雨竹石图”表现了栗虚谷对于高洁品性的追求与坚守,但此时尚未脱勇夫之俗,“湖心亭赏雪图”表现了栗虚谷看透世俗后的悠然洒脱,超凡脱俗。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垄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3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個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献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文本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舰队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乱。

C.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2.文中画线句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小说没有表现悲剧主题,引发的是读者的崇敬之情)

2.①构思巧妙: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接起了两个不同时空故事,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触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传承。②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埋伏笔,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

3.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对传承文明使命的坚守。②尊重文明:碳基舰队在探测到3C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舰队惊叹地球的5B文明,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卑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待了两个月……”

“两月零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學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呢,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产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快快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柔弱的人”为题目,一方面表达了对尤丽娅的同情,另一方面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B.作品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尤丽娅逆来顺受的柔弱性格。

C.尤丽娅对“我”说“谢谢”,一是为了表现自己作为教师的风度修养,二是为了讽刺“我”。

D.本篇小说幽默辛辣,不仅有力地揭露社会的不合理,也有着让人心酸伤怀的恒久魅力。

2.“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也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人物,作者对“我”的刻画入木三分,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请结合原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项“肖像描写”错,应是神态描写。C项说“谢谢”的目的是“为了给钱”,是一种无奈。D项小说“幽默”错)

2.弱者的逆来顺受是强权横行霸道的帮凶。社会的强权压迫,更是柔弱者喪失自我、丧失尊严的根源。揭示了专制社会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黑暗。

3.“我”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形象。从作者安排情节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正直善良,憎恶黑暗社会的人。如文中“我”的5个反问句,表现了“我”希望通过尤利娅的反抗来打破社会赋予的枷锁。从作者刻画人物的目的来看,“我”代表着吝啬、蛮不讲理的“有权势的强者”。作为雇主,再三利用尤丽娅的逆来顺受克扣工资,话语虽显得彬彬有礼,实则道貌岸然。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船上

沈从文

住在那小旅馆实在不是个办法,每天虽只三毛六分钱,四个月来欠下的钱很像个大数目了。欠账太多了,非常怕见内老板,每天又必得同她在一桌吃饭。她说的话我可以装作不懂,可是仍然留在心上,挪移不开。恰好那时有一只押运军服的帆船,正预备上行,押运人就是我哥哥一个老朋友,我也同他在一堆吃过喝过。一个做小学教员的亲戚,答应替我向店中办个交涉,欠账暂时不说。在桃源的那个表弟,恰好也正想回返本队,因此三人就一同坐了这小船上驶。

船上装满了崭新棉布军服,把军服摊开,就躺到那上面去,听押船上行的曾姓朋友,说过去生活中种种故事。

这曾姓朋友读书不多,办事却十分在行,军人风味的勇敢,爽直,正如一般镇人的通性,因此说到任何故事时,也一例能使人神往意移。这朋友最爱说的就是粗野话。一切粗俗的话语,在一个直爽的人口中说来,却常常是妩媚的。

但七百里航程还只走过八分之一时,我们所有的钱却已完全花光了。把钱花光后我们仍然有说有笑,各人躺在温暖软和的棉军服上面,说粗野的故事,喝寒冷的北风,让船儿慢慢拉去,到应吃饭时,使用极厉害的辣椒在火中烧焦蘸盐下饭。

船只因为得随同一批有兵队护送的货船同时上行,一百来只大小不等的货船,每天必同时拔锚,同时抛锚,因此景象十分动人。任何一只船出事时皆得加以援助,一出事总就得停顿半天。天气又冷,河水业已下落,每到上滩河槽容船处都十分窄,船夫在这样天气下,还时时刻刻得下水中拉纤,故每天即或毫无阻碍也只能走三十里。送船兵士到了晚上有一部分人得上岸去放哨,大白天则全部上岸跟着船行,所以也十分劳苦。但人人却十分高兴。一遇船上出事时,就去帮助船夫。

常德到辰州四百四十里,我们一行使走了十八天,抵岸那天恰恰是正月一日。船傍城下时已黄昏,三人空手上岸,走到市街去看了一阵春联。从一个屠户铺子经过,我正为他们说及四年前见到这退伍兵士屠户同人殴打,如《水浒》上的镇关西,谁也不是他的对手。恰恰这时节我们前面一点就抛下了一个大爆竹,訇的一声,吓了我们一跳。那时各处虽有爆竹的响声,但曾姓朋友却以为这个来得古怪。就拖我们稍稍走过了屠户门前几步,停顿了一下。只见那屠户家楼口小门里,很迅速地又抛了一个爆竹下来,又是訇的一声,那曾姓朋友说:“这狗杂种故意吓人,让我们去拜年吧。”还来不及阻止,他就到那边拍门去了。一面拍门一面和气异常地说:“老板,老板,拜年,拜年!”一会儿有个人来开门,门拉开时,曾姓朋友一望,就知道这人是镇关西,便同他把手拱拱,冷不防在那高个子眼鼻之间就是结结实实一拳,那家伙大约多喝了杯酒,一拳打去就倒到烛光辉煌的门里去了。只听到哼哼乱骂,但一时却爬不起来,且有人在楼上问什么什么,那曾姓朋友便说:“狗X的,把爆竹从我头上丢来,你认错了人。老子打了你,有什么话说,到中南门河边送军服船上来找我,我名曾祖宗。”一面说,一面便取出一个名片向门里抛去,拉着我们两人的膀子,哈哈大笑迈步走了。

我们还以为那个镇关西会赶来的,因此各人随手拾了些石头,预备来一场恶斗,谁知身后并无人赶来。上船后,还以为当时虽不赶来,过不久定有人在泥滩上喊曾芹轩,叫他上岸比武。这朋友腹部临时还缚了一个软牛皮大抱肚,选了一块很合手的湿柴,表弟同我却各人拿了好些石块,预备这屠户来说理。也许一拳打去那家伙已把鼻子打塌了,也许听到寻事的声音是镇人,知道不大好惹,且自己先输了理,故不敢来第二次讨亏吃了,因此我们竟白等了一个上半夜。这个年也就在这样可笑情形中过了。第二天一早,船又离开辰州河岸,开进辰河支流的白河了。

1.全文主要记述了行船中发生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年也就在这样可笑情形中过了”,其中“可笑”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小说中曾姓朋友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小说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听讲故事;寻穷开心(苦中作乐);赏行船;参与打架。

2.把街上的屠户想象成《水浒》中的镇关西;将殴打屠户当作行侠仗义;为迎战屠户白等了半夜。

3.强于表达:说故事,使人神往意移。勇敢爽直:殴打屠夫后,扔名片报住处。

4.对行船人纯朴品格的赞美;对豁达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对快乐有趣往事的怀念。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最好的顾客

[法国]亨·特罗亚

厄泰尔普夫妇的花圈鋪子恰好设在一个市民公墓的附近。店铺外陈列着三五个花圈,暗紫色的飘带在风中飘荡着,店铺内的各种花圈摆放得错落有致,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默不语。

一天傍晚,快关店门的时候,厄泰尔普太太正在忙着结账,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很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虑,一只手按住胸口,显出痛苦的表情,双目直勾勾的,撅着嘴唇,像个真正要买东西的顾客。

厄泰尔普太太温和地招呼客人:“花圈都在这儿,您要多大价钱的?您同那位仙逝的人之间的关系?”

一听这话,陌生的顾客变了相,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低声说:

“亲戚关系。”

“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他是您的什么人?”

顾客拉长了脸,盯着厄泰尔普太太的前额,那眼神好像是喷射而出的一股冷水。

“无可奉告,但每一种要一个。”

“请原谅!”厄泰尔普太大惊得透不过气来,低声说。

“每种一个,别再哆嗦!”那人气愤地重说了一遍,“当然仅限于男性的,这很清楚,在我看来!”

“我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您家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了!”

“一点不错!”陌生人辩白道,“但是,快一点,把那个送给伯伯的花圈放好一点,摆在这里!我坐在司机的旁边……”

他毫无争议地付完钱,上了出租汽车,关上车门,没有打招呼,汽车就开走了。

回到店里,她把此事的经过叙述给丈夫维克多听。

“谁会付这么一大笔款子?”维克多说,“你开玩笑!他没让你减一点价钱。而且数量又是很多。毫无疑问,他想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

厄泰尔普太太感到这真可怕,应该不惜一切避免这样的大屠杀,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她选择了报警。

一年快过去了,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并没表现出杀人的行为。

忙碌了一天,厄泰尔普太太坐在店门口,想透口气。还没坐五分钟,突然看见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正走着她想要找的那个恶棍。厄泰尔普太太像打了鸡血一般,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穿过马路,跟上那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他走进了一道走廊,她蹩在墙角,远远监视着。她见他打开了一个房门,房间里赫然摆放着那些花圈。厄泰尔普太太突然出现:

“站着别动!你叫什么名字?”

“莫里斯·巴罗丹。”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七十……但是,您有什么权力问我这些?”

“不许动!”

“不要这样,太太,我是在自己家里,我有权……”

“你什么权也没有。你得听我的,是我卖给你的这些花圈!”

一听这话,莫里斯·巴罗丹用双手捂起了脸,双膝略微弯曲了下来。厄泰尔普太大看到她正击中了那人的疼处,接着说:

“是的,当时我没有弄清你买那么多花圈的用意。但是,我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你是一个坏人,倒是想得出谋害亲人的鬼点子。我已经报告了警察……”

他坐在一把椅子上,仍捂着脸,哽咽了起来。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

“不应该报告警察,”他呜咽着说,“我没有害人的心,我向您发誓……”

“我很想相信你,”她嘲弄似的驳斥道,“但是,请你解释一下,你从我这里买一整套花圈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抬起了头,苍老多皱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像被雨水打湿的破布。嘴唇在黄牙上哆嗦着,磕磕巴巴地说:

“这是……这是一个秘密……我全给您说了吧……是这样,我老了……有心脏病……医生们都说我还能活几个月,也许只能活几天……简单地说,我总是想着死,想着自己的葬礼。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人也没有。因此……可以想象出我那穿街而过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为了避免这沮丧的结局,我给自己造出所有的亲人来。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感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被人爱着,心里很温暖。好像人们确实怜惜我……”

他微微动着嘴唇,喃喃道:“我在您眼里也许是荒诞可笑的,请原谅……”

“请求原谅的应该是我!”厄泰尔普太太泪流满面。

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几个月之后,他死了。他的葬礼惊动了所有爱看热闹的人。柩车上堆满了花圈,看上去真像巍峨的高山。一条条紫色的飘带显示出一个繁茂而忠实的家族的痛苦。在花圈堆中,有一个由厄泰尔普夫妇献的特大花圈,飘带上写着一行金字:“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交代花圈铺子在公墓的附近,环境阴森、色彩暗淡,渲染了肃穆悲伤的氛围,引起下文人物的出场。

B.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逼真传神。比如“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

C.厄泰尔普太太的丈夫维克多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里出场很少,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情节一波三折,紧张刺激。

D.小说的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莫里斯,巴罗丹身患重病前文已有伏笔,而看似突兀的结局更能表现主题。

2.小说中的“花圈”与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分析有误。此处体现她疾恶如仇,因为当时她还认为他是个恶棍)

2.买所有祭奠男性的花圈,行为怪僻;家里摆放花圈,聊以自慰、心安理得;因花圈被质询,内心苦楚;坦白买许多花圈的原因,身世悲惨。

3.本以为他会“害人”,是个“恶棍”,结果却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可怜的人,称之为“最好的顾客”饱含着厄泰尔普夫妇的歉意;孤独的莫里斯·巴罗丹死了,葬礼上没有任何亲人,厄泰尔普夫妇却在特大的花圈上写上“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表明厄泰尔普夫妇的善良人性;小说的开端出现的却是“最坏的顾客”,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以强烈的心理反差吸引读者,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感染力;风烛残年的老人购买花圈却是为了祭奠孤独的自己,以此为题,呼吁社会给予孤独的人关爱、温暖和同情。

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兔和猫

鲁迅

住在我们后面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伊的孩子们看的。

孩子們自然大得意了,嚷着围住了看;大人也都围看看;还有一匹小狗名叫S的也跑来,闯过去一嗅。打了一个喷嚏,退了几步。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拳,S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窗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哗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他们夜里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他们忽而自己掘土了,掘得非常快,前脚一抓,后脚一踢,不到半天,已经掘成一个深洞。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他们第二天便将干草和树叶衔进洞里去,忙了大半天。

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大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他们从此便住在自造的洞府里,有时也出来吃些食,后来不见了,可不知道他们是预先运粮存在里面呢还是竟不吃。过了十多天,三太太对我说,那两匹又出来了,大约小兔是生下来又都死掉了,因为雌的一匹的奶非常多,却并不见有进去哺养孩子的形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然而也没有法。

有一天,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在院子里跳跃了。

这比他的父母买来的时候还小得远,但也已经能用后脚一弹地,进跳起来了。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与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我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伊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伊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的见了小白兔的,但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一动手,那大的两匹便先窜出洞外面。伊以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大先前的预料果不错。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令伊去哺乳。

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大兔为然了。据说当初那两个被害之先,死掉的该还有,因为他们生一回,决不至于只两个,但为了哺乳不匀,不能争食的就先死了。这大概也不错的,现在七个之中,就有两个很瘦弱。所以三太太一有闲空,便捉住母兔,将小兔一个一个轮流的摆在肚子上来喝奶,不准有多少。

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未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S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幢幢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不听到……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一九二二年十月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兔子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细致入微,不厌其烦,既符合兔子生物学上的习性,也说明“我”是如此喜爱这个可爱的小生灵。

B.作者着重写兔,仔细地介绍买兔、养兔、育小兔的全过程,让读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为小兔高兴也为它忧愁。

C.除了小兔子,鸽子、狗、苍蝇也是“我”喜欢并同情的对象,文章详细地记叙了它们遇害的经过,表达了“我”的愤慨与不平。

D.这篇动物题材小说以小见大,似浅实深,既体现了别具一格的童趣和可爱,也对国民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行剖析,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对于“猫吃兔”事件,“我”的斗争态度和三太太、母亲的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太太用“麻烦养兔法”后,“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一切又恢复之前的和谐,日常生活照常进行。“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我”为何感到“凄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文章中“我”对鸽子、狗、苍蝇是否“喜欢”并不明确;文章并没有详细记叙它们遇害的经过)

2.①三太太偏颇地爱小兔,一面任由主观意志怨恨大兔,一面憎恶以强凌弱的黑猫,一面又对其他动物粗暴;②母亲爱兔的同时对猫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哪怕是作恶的人也如此;③“我”对兔和猫的斗争态度始终清晰明朗,对白兔就是爱,对黑猫就是憎,“我”不会仁慈手软、不会退缩,更不会半途辄止,只因它的恶。

3.一是“曾经有过的灾难被忘却了”。人们很快就忘记小兔的死,忘記黑猫的恶,也忘记曾经对黑猫的憎。二是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作者的悲剧意识,勾出悲剧感受。这些弱者,平凡渺小,生命消失时是悄无声息的,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以上种种无不透露出卑微生命的悲哀。弱小者面对将生命“毁得太滥”的强者,无可奈何又无力自保。

猜你喜欢
小说
比照联想:小说教学中理解感悟的新探索
谜地(小说)
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小说三题)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识“心”术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致亲爱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