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关于诗歌鉴赏部分的总体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形象”,侧重把握形象内涵。“鉴赏语言”,侧重领悟诗人语言锤炼的精妙、效果及不同诗人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鉴赏艺术技巧”侧重分析诗歌的修辞技巧、表达方法及其他表现技巧及其表达效果。“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意(包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意象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分析这几年诗歌鉴赏高考考查的具体实际,从体裁看,以诗词为主;从时代看,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从选材看,选一首诗歌或两首诗歌;从考查重点看,既有针对某一点的考查,也有针对诗歌整体的考查,涉及分析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艺术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等内容;从赋分看,近几年均为10分左右。总之,近几年此考点命题走势相对稳定。
从能力要求来看,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读懂诗歌的能力,准确理解诗歌的题材、意象内涵、语言特色、艺术技巧及诗歌内容的能力,判断、评价作者的情感特征、价值取向的能力。
[方法导引]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的重点不仅仅是建立答题模式,而是读懂诗歌,特别是考试环境下如何快速准确读懂。因为读懂诗歌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著名学者吴小如在《我是怎样讲析古典诗词的》中说:“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日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日察背景,四日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据此,我们可以从标题、背景、训诂、典故、题材等角度来读懂诗歌。
(一)读标题
诗歌题目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看看题目,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标题是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因为标题里面富含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它们有的点明了时间、地点;有的交代了人物、事件;有的暗示了诗人的心情,诗歌的类型等等。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柳中庸的《征人怨》,一个“喜”字和一个“怨”字暗示了诗人的心情。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内容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是在京口北固亭。再如李肇的《题李世南画扇》,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解析]这两首诗的标题,都提示了诗中的主要事件和诗人的情感。主要事件——拜访友人,身份稍有差异,一位是王侍御,名姓与官职明确,另一位知道身份是位隐者。主要情感——都是“不遇”,会产生失落惆怅之感。又要联系具体诗句及事件的结局(不遇)来作具体分析。可联系学过的《寻隐者不遇》(贾岛)、《游园不值》(叶绍翁)等诗歌标题来帮助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参考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二)察背景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对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风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很熟悉,鉴赏诗歌时就会较容易地把握住诗歌的主旨。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地抒发男女爱慕情怀。再比如,唐代是盛世,诗歌中可能会体现所谓的“大唐气象”,即使写边塞征战,也往往体现“大漠边关”的浪漫情怀和豪迈气概。当然,要根据具体诗歌来具体分析,不可削足适履,只要看到某个朝代的诗人的作品,就认定是体现某种风格和精神。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交代了写作背景,据此可以推知诗人一心求仕却始终不能如愿的矛盾和感伤,诗句中会隐含求仕来果的复杂心情,从而有助于正确解读诗歌。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参考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三)通训诂
所谓“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诗词中字词句的意义。读懂诗词,最大的障碍是它的语言,因为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更不同于现代散文的语言。针对诗歌语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1.词性变化,关注诗眼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首诗的“诗眼”或—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2.成分省略,语句跳跃
因为诗词都讲究格律,每一句话用字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创作者来讲为了使作品意蕴更为深厚,当然要极尽使用这有限的空间,那就是能省则省、能跳就跳,这就使得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当然就给我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难度。阅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只有运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和跳跃,才能完整的理解诗意。
3.语序颠倒,词语错位
唐代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了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押韵以及对仗的工稳。所以,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创作者就不得不在语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这就使得古代诗词出现了语序颠倒、词语错位的现象,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若要准确理解诗意,那就得还原颠倒的语序。
比如,我们可以用“推测难字”“还原语序”“填补空白”等方法尝试理解下面这首诗。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①茅茨(ci):茅屋。②薜(bi)帷:薜荔墙帷。
[解析]泉壑带茅茨:由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推知“带”意为“环绕”;竹怜新雨后:由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推知“怜”意为“喜爱”;昨与故人期:由成语“不期而遇”推知“期”意为“约定”。
如此一来,再根据“还原语序”“填补省略”等方法进行适当调整,这首诗的句意就明朗了: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像)帷的薜。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闲鹭常早栖,(相比其他地方)秋花更迟落。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有约)。
再比如,我们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和跳跃,理解下面这首诗的意思。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解析]黄几复是黄庭坚故交,二人交情很深。长时间不见面,黄庭坚甚是想念,可是“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多情而伤感地说大雁拒绝了“我”。不管怎样,看来书信是难以到达。书信难以到达,那怎么来慰藉诗人思念的心情呢?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的颔联该如何理解。这一联用字非常精练,体现了诗词的语言省略和跳跃的特点。“桃李春风一杯酒”这一句七个字,诗人极简略地用了三个意象:“桃李”“春风”“一杯酒”,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应该是良辰美景,友人欢聚。追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开怀畅饮,那样的时光让人是多么的快乐啊!“江湖夜雨十年灯”,诗人依然选了三个意象:“江湖”“夜雨”“十年灯”。读这一句,在我们眼前自然就浮现出这样一个境况:两个朋友,(如今)各自落魄江湖,一别已是十年之久,每逢夜雨,独对孤灯,听着淅淅沥沥的冷雨,互相思念,常常是深宵而不能寐。
(四)明典故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種表现方法,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明确,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用典在加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全部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初步的了解,透过典故中的本意进而懂得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因此,鉴赏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标,重点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情绪,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鉴赏古代诗歌需要懂得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比如,我们尝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典故运用及其效果。
庆庵寺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解析]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再比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张仲素
阴碛①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
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兩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五)辨题材
有意识地区分诗歌类型,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进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就可以正确揣摩诗歌的主旨了。按照常考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往往描写清新、优美的山水风光、田园生活,表现恬淡闲适自得的心境,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咏物诗,我们既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更要体味其内在品性,一般表现歌颂孤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表现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边塞诗,一般赞美雄奇的边塞风光,表现边塞征战生活的艰苦,批判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抒发思乡念亲的孤独或奋勇杀敌的豪情。怀古咏史诗,借古人感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借古讽今,劝诫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借故地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即事咏怀诗,往往表现漂泊无依、仕途失意的哀伤,老病孤愁、思念家乡亲人的孤寂,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慨叹,轻松愉悦、悠然自得的心境。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的深隋厚谊,对朋友的劝勉祝福。
我们分别举一些典型的不同题材的诗歌,体会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容、情感与技巧,以及一般设问的角度。
例1.(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浚。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诗歌的首联和颈联都是写景,请找出诗人选取了哪些富有季节和时间性的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诗歌的首联和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深秋山水田园图:水落石出的寒秋,时近黄昏,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山间泉水不停地潺潺作响,渡头夕阳欲落,村落炊烟初升。诗歌通过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图景。
[参考答案]
(1)首联选取了寒山、秋水等景物,描写的是山中秋景。寒秋之时,山中泉水不停流淌,天色向晚,山色更显苍翠。(2分)颈联选取了落日、孤烟等景物,描写的是原野暮色。落日余晖,炊烟缭绕,美丽无比。(2分)这些景物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分)
(2)首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其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2分)尾联采取化用典故的方法。第一句诗人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他的赞许;第二句诗人自比陶渊明,表现出自身一心退隐,蔑视官场的清高心态。(2分)
例2.(送别诗)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菜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闹?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4分)
(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惨惨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本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参考答案]
(1)战乱连年,山河破碎;亲人离散,生死未卜;老友分别,难以重逢。
(2)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3)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例3.(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解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尾联中所涉“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参考答案]
(1)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3分)
(2)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讽刺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谴之情。(2分)
例4.(边塞诗)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4分)
[参考答案]
(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和香洒满关山。
例5.(即事咏怀诗)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3分)
(2)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运用比喻手法,将“百憂”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4分)
(3)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3分)
例6.(咏物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鹤
杜牧
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①须。
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注]①四皓:即“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
(1)诗歌的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颔联和颈联表现了鹤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3)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鹤所处的环境:月夜下、寒蒲边;(1分)点出鹤鸣清越的特点;(1分)“愁思”表现鹤神态,与尾联呼应。(1分)
(2)外形优美,(1分)举止优雅,(1分)性灵细腻。(1分)
(3)托物言志(象征)(2分);以鹤自喻(象征诗人自己),(1分)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1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55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A项,“动静结合”不正确,诗中没有写安乐宫的“静”)
2.运用拟人手法,写池水边长满蒿草,茱萸子被秋风吹落;呼应上文,描绘出一幅荒凉衰败的秋景;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荷花所处环境,绿柳环绕,鸳鸯双憩,衬托出荷花的幽独。
B.词作既表现了荷花无人欣赏的寂寞,也抒写出芳华零落的悲苦。
C.词作运用双关、拟人等多种手法,既写荷花处境,也咏荷花情怀。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怀,情景交融,呈现出柔婉曲折的美感。
2.词的下片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词的上、下片都将写景抒怀相融合)
2.荷花不愿意在春风中开放,没有理由地却被秋风耽误了(在秋风中凋落)。这两句托物言志,表现了自身不愿趋时媚俗(高洁、孤芳自赏)的品质;以及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或者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功业未成的感伤)。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该诗为钱起在唐玄宗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B.“冯夷空白舞”中“空白”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一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句意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具有感染力。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2.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的理解有误,属于过度解读,此为应试诗。“冯夷”的表现是为了突出瑟音巨大的感染力)
2.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异:《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属于实写;《省试》一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1.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體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交代送别黎六郎的原因。点明黎六郎赴任时的季节。以漫山遍野开放杜鹃花这一乐景衬托黎六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2.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怀之情,“客程关外长”写朋友赴任路途遥远,隐含牵挂之意。尾联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以慰高堂,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②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③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首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
2.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1.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联点明早春时节;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颈联写友人相邀,自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
2.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绝句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1.《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忧国忧民,忧春去乡(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
2.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惨悲凉之情。以壮景写哀情。
2.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江月
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2.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聯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想象(虚写):别后情景;俯仰结合:猿、雁为仰,蒹葭、寒流为俯。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龅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歘(xu)见:忽见。
1.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韦偃作画造诣高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者先对韦偃总体评价“画无敌”;其次通过写画家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来表现其作画的精湛;再次通过画家作画工具“秃笔”,侧面表现其技艺的高超;最后通过画的两匹马生动形象来表现作画水平的高超。
2.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表现作者渴望人才被选拔,能够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正是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相符。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九日北楼宴集
权德舆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①。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山②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注]①落帽孟参军:东晋名士孟嘉在聚饮中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同饮者作文戏之。孟嘉虽醉而神志不乱,读文后即作文酬答。满座之人读其文,皆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②旧山:故乡,故居。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秋景萧瑟而伤怀;仰慕名士而不遇;思乡怀人而难归。
2.选取典型景物蟋蟀、茱萸。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等角度,描绘了蟋蟀悲吟、寒气侵人、酒泛茱萸、主客已醺的宴集景致,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愁怀。
十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过蛮洞①
宋之问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行②
司空图
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羁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间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1.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壮阔奇丽。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作铺垫;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
2.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太常引①
陈孚
短衣孤剑客乾坤。奈无策,报亲恩。三载隔晨昏。更疏雨、寒灯断魂。
赤城②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蒲醑③谩④盈尊。倩谁写、青衫泪痕?
[注]①本曲作于作者母亲生日之时。②赤城:山名,在天台县北,常以此指诗人所在家乡台州。③蒲醑:用蒲草炮制的酒。④谩:徒然。
1.简析“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曲简要概括“青衫泪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想象(或虚写),描绘了在故乡的白发老母倚门盼望儿子归来的动人场景。从对面着笔,借写母亲盼儿归来,巧妙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2.客居异地的羁旅之愁;长期漂泊的孤独之感;仕途不如意的无奈;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能归乡向母亲敬酒祝寿的愧疚。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梅花魂②。
[注]①本诗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贬所作,作此诗时苏轼贬来黄州已第四个年头。②化用唐代诗人韩僵的“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意谓第二次开放好比魂的返回。
1.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读五、六二句,觉《旄丘》(《诗·邶风》篇名,旧说诗为黎臣怨卫伯不救而作)之‘何多日也‘何其久也,殊少含蓄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交代了诗人此时的居住环境,点明环境的偏远,烘托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2.“新扫旧巢痕”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内心的忧愤。“渐成终老计”表现出诗人贬谪数年回朝无望,只得终老于此的无奈。诗人与沙鸥相熟,来的次数多了,自己钓鱼所坐之石也觉得温暖了,流露出诗人想退隐江湖之意。借梅花二度开放,表达自己被贬斥后企望被朝廷重新任用的愿望。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简要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赏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表现春色浓郁(无边无际);②表达作者赏春时的愉悦;③暗示诗人行踪;④领起诗的颔联,细写青溪和春色;⑤引发读者想象。
2.日光本来耀眼明亮,但因山深林密,綠柳掩映,被滤成月色般的幽幽清辉;看似反常,实则突出了日光的柔和以及山中环境的幽静;与诗人内心的闲隐情怀相契,体现了诗人想要摆脱尘世束缚,享受闲适安逸的归隐生活的人生境界。
1.①选取典型景象“明月”“长河”“晓天”点明时间,照应题目“夜”;②用词准确,“隐”“没”既使画面富有动感,又暗示时间之长;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通过“隐”“没”表明时光流逝,催人离别,衬托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深情。
2.《其一》“此会在何年”句,重在表达与友人深厚情谊和后会无期的离别伤感之情;《其二》“愿上大臣书”句,重在表达自己向朝廷上书论政、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塞露初晴注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曾一度休战,边境得到暂时安宁。作者当时途经边塞,写下这首诗。
1.请赏析这首诗颔联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雨后积水调皮地在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炊烟依依不舍地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的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
2.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对“胡人”的警告;对唐军强大的戍守力量的自豪;对暂无战事的欣喜;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②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1.“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比喻,用“绿带”形容流水,不仅写出了河水的颜色之碧绿,也写出了河水蜿蜒流动之动态。用“青钱”状写荷叶之貌,将荷叶的清圆之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②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了东湖广阔无边、澄澈碧绿、水天一色而又富有生机的优美景象;③优美的东湖之景反衬离别的忧伤。
2.上片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接抒写分别时的感慨(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下两句,描写饯别宴会场景,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结尾两句,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