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多苦闷 梦里显真情

2019-03-02 02:17姚晨曦
关键词:权贵梦游李白

姚晨曦

“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严羽此语可谓切中肯綮。赏读李白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需要兼顾诗歌的文体特征和诗人的思想特质。

一、诗为心声,赏诗不可不知人

观李白早年,处于唐王朝盛极时期,时代精神激励着他,诸子思想影响着他,铸就诗人强烈的济世抱负和冲天的豪情。年轻时,李白就曾以大鹏自比,以抒宏志:“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入京求仕,期盼被世人了解,贵人引荐,“露才扬己”以登青云之路的强烈愿望也助长了诗人巨大的创作激情。一首《蜀道难》呈给贺知章,赢得“谪仙”美誉。从此,声闻朝野,名震天下,终得玉真公主举荐,进京面圣。

天宝元年,李白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召入京,待诏翰林。初入京时,玄宗皇帝降辇步迎,此后还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颇有一步登天之感。然入京以来,除应制作诗、陪侍出游,别无他事,李白既无从施展抱负,又屡遭权贵排挤。面对现实,诗人内心痛苦,“旁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内心愤懑“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最终,在谗言媦集、毁谤四起中,痛下归隐山林的决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天宝三年,历经三年仕宦生活的李白,上书请还,玄宗以“非廊庙器”赐金放还。

入京待用时有多么欢畅和骄傲,辞京放归时就有多么失落和痛苦。李白离开长安后,出世思想一度非常严重,不仅纵情美酒与山水,而且学道求仙,试图永离尘世。回到东鲁,即请道士为其造真篆,随后又在济南紫极宫受道篆,加人道教籍,正式成为一名道士。至天宝五年秋,大病初愈后的李白,辞家南游,似乎绝意仕途,临行赋诗,留赠友人。对于李白来说,个人的理想和残酷现实的矛盾始终处于尖锐的对立中,本诗正是诗人展示人生理想与残酷现实矛盾的杰出诗作。

二、虚实相生,假借梦游抒己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蓬莱、瀛洲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之地,为何不是梦瀛洲而是梦天姥?其实,尽管李白尽管再三表示“访道”“求仙”,但是内心却始终燃烧着人世的激情,他对于道家人化成仙的理想常常表示怀疑:“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对于始皇帝寻求不死的行为甚至给予辛辣的讽刺:“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对于神仙世界,李白并没有信以为真。明知“瀛洲”“信难求”,才会梦游“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高大雄伟,五岳都在它之下。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天姥山的独雄天下,也正是因为受到这壮美境界的吸引,才有了梦游天姥,怡情山水。“湖月照我影”,在明净的水光月色中,影子也显得透明,开篇便营造出雄壮与优美之境。

“谢公宿处今尚在”“脚着谢公屐”,谢公,即谢灵运,诗人是要步谢公后尘,纵情山水,逍遥自由。李白受儒家处世哲学影响,年轻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自诩“文可以变风俗,學可以究天人”“怀经济之才”“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可是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有。这种际遇和谢灵运极为相似。谢公“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却遭逢厄运。于是“遂志遨游,遍历诸县”,期间也曾游历天姥。诗人怀念、仰慕谢公,乃是由于其才能、理想、遭际与己有相似之处。选择谢公宿处、谢公木屐,目的是忘却政治失意压力,享受精神的解脱。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从漫游蜀中算起,到这次梦游吴越,诗人浪迹天涯二十余年。为了尽快实现理想,一鸣惊人,诗人采取了多重手段:或广为结交,以求举荐;或奔走官场,干谒游说;或高卧云林,养望待举。期间多有坎坷而终于被召入京,谁知却只被作为寻欢工具,而后又被赐金放还。蹉跎岁月,坎坷曲折,得以形象体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字面上宣扬的是天姥山的恐怖气氛,实际上却是指诗人在走向朝廷时所遇到的险恶环境。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诗人入长安前时期,常常遭遇不测,时时处在风云迭起、前途未卜的氛围中。知音难觅,生活拮据,亲友责难,屡遭白眼,此种际遇也在变化莫测的景物描写中得以体现。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此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正是诗人人侍翰林的经历再现。李白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上长安宫阙,济世宏愿即将实现,狂喜之情溢于言表。但结局却是希望落空,成为一个不能一展抱负、大展拳脚的无官文士。故而这里极力描绘的光辉绚烂的神仙世界实乃反其意而用之,是要表现现实世界的腐朽黑暗、阴森恐怖。所以,才有下文“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大梦告觉,仙境烟消云散。从美好的梦境倏忽清醒,回归现实。

三、理想破灭,超越现实铸人格

二十多年苦苦追寻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如梦幻眨眼化为乌有。不得不使诗人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是诗人对四十年人生尤其是三年长安生活的失意慨叹,也许也是对即将南下吴越以及今后未卜人生的无奈之叹。“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生都在坚持理想的李白经过多次打击后只得在人生道路上另做抉择,投向山水自然:“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思想后人颇有争议,这也是理解诗歌主题的关键。《唐诗鉴赏辞典》这样表述:“此句一吐李白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蔑视权贵的主题似乎深得人心,然笔者认为此种理解有失准确。理由有二:

一是从标题看写作用意,“留别”即别东鲁诸公。按理作品应重点抒写朋友间友情以表惜别之意,但是事实不然,诗歌中诗人对此只字未提,而是以梦游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忧愤。由此我们想到,天宝元年入京时,李白曾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如今赐金还山,再别东鲁,南游吴越,该如何向东鲁诸公化解尴尬与羞愧呢?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化被动为主动,是“我”不愿摧眉折腰,不愿失却开心颜,由此也不难看出,梦游天姥,畅游仙境本身也有排解苦闷之意。

二是从李白的思想看,道家思想对李白影响深远。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刻画出来的瑰丽神仙世界看,李白对神仙一直有着浪漫的幻想,他坚定地相信神仙世界的存在。但同时李白的求仙访道,不同于秦始皇那样的满足贪欲,而是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达对权贵的不妥协。本诗通过描写梦游天姥来排遣从政无望、建功无期的失落、无奈与不平。当李白在卑污潮流中苦苦挣扎追求解脱时,诗歌为其提供了超越现实的机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醉累月轻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显出清高与天真的一面;而当他干谒顺利、蒙受赏识时,他就顺服地承旨奉召,写出“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那样的诗。他既有当时文士的庸俗,又不满庸俗而追求超凡脱俗的自由人格。

这才是真实的李白。诗的想象,让李白超越了现实,人格也在诗的创造中得到净化。

学法指导

一、论世可知人

诗为心声,要读懂一首诗,常常要先了解作者其人,了解其所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创作背景。李白处在大唐盛世,时代风潮的激励,铸就了诗人强烈的济世抱负和冲天的豪情。于是才有了四处干谒以求重用之举;而唐王朝日衰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在政治上的天真,又使得诗人一辈子都没有实现其“申管婴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济世理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激发了李白的诗才。

二、品象析手法

品析意象,既能明了意象特征,進一步感悟寄寓其中的情感,又能鉴赏表现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把道教的斑斓存想编织成离奇的艺术创造。诗中的“瀛洲”“洞天”“金银台”等意象既富有道教的文化根底,表现了诗人浪漫的幻想和追求,同时又是作为现实的映照,反其意而用之,以象征手法表现现实环境的险恶与黑暗。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三、悟道解真情

正是源于强烈的济世抱负,才有了对于恩宠的极度渴望,于是当遭遇现实锤击,内心才尤为苦闷、激愤,才会喊出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道家提倡的傲然态度。在李白的内心深处,仍然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再展抱负。《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李白文化人格建构中,入世建功的儒学力量和出世游仙的道教文化的矛盾与统一。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猜你喜欢
权贵梦游李白
古罗马广场雕像探析
诗仙李白的归宿
李铁夫的朋友圈·权贵篇
梦游
梦游综合症
倒下的那一刻
梦游东方
唐伯虎
豪门贵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