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
金圣叹说:“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问皆有极微。”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经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可见越是细微之处,越能表现出深邃的本质内涵。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进行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写方法。记叙文写作训练中,细节描写是不可逃避的必经环节,尤其对高中学生而言,实现从初中的简单记叙文到高中复杂记叙文写作的过渡,必须在文中写出细节亮点。
朱光潜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同学”对于高中同学而言,最权威、最可靠、最有效的模仿材料就是教材。我们不妨将作文写作与平时的课文学习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同时设计高效的课堂实践活动,双管齐下,切实有效地进行作文练习。下文是六点细节训练方法:
(一)抓住一个闪光点,小处见大
人、物、景是多维度的,内容很广,如外貌描写有容貌、服饰、神态、风度等,这时候,由于限于八百字篇幅,我们无法面面俱到,也无须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一个闪光点,即以一个明显的特征切入,小处见大。如朱自清《背景》抓住父亲肥胖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特别强调了“肥胖艰难”的感觉。又如鲁迅《故乡》中写杨二嫂抓住了她小脚的仪态特征: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仅仅描写一个闪光点,写作对象就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训练:练习人物外貌细节:选择一个同学抓住其特点描写外貌细节,不得有身份信息,然后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出名字,猜成功则表明写作成功。
同学作品:
1.班里有个小阿福,白白嫩嫩,有点肥胖,以至于每次开怀大笑,小啤酒肚都会抖三抖。更别致的是他的发型,变成光头以后,更像一颗大鹅蛋,让人不禁想上去摸一摸。
2.她似乎就是一只活脱的小鸟,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不知疲倦。连带着头发似乎也是她生性活泼的标志,一根一根如针叶林一般。她下课时的张牙舞爪、群魔乱舞亦是让人笑得合不拢嘴,仿佛每个地方都是她的游乐园。
(二)延宕时间,分解动作,解剖心理,写出慢动作、慢镜头
描写人物动作细节和心理细节时,我们要学习影视作品的慢镜头,延宕时间,分解动作,解剖心理。如朱自清《背影》写父亲跨越月台的动作细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再如韩少功《我心归去》的心理细节: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作文训练:以“放长假前,坐在教室里的我”为题目,写一段心理或动作细节,50字左右。
同学作品:
哎,天上又飘过一朵云,这朵还是像只小狗,已经飘过好几只小狗了。不知道是第几次抬起手,瞥一眼手表,我就知道!只过了一分钟……呼出一口绵长的气息,再一口,却吹不散心头的那朵云。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音,都像是故意拖长了音调,我想,我要疯了。
(三)加入丰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活用五感等。
细节要生动形象,就得加入丰富的表现手法,如鲁迅《药》中写围观者伸长脖子好像鸭子一样,充分显示了鲁迅独到的观察能力: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夸张是细节描写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细节的戏剧性,如韩少功《我心归去》: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再比如加人视听嗅触味五感手法,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讲到“五分钱硬币在地上滚着”,不如“五分钱硬币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着”好。韩少功《我心归去》描写孤寂的心理细节也用到了听觉:
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课堂训练:以“品味声音”为题,写一个声音细节,要求用到多种表现手法。
同学作品:
我的肩也不由自主地一耸一耸的,仿佛在指挥一场大合奏。而我却突然发现,这悦耳的合鸣不就是刚刚那声音吗?仿佛有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扇着透明的双翅沙沙作响。它们的衣裙扫过地面时便有了哗嚓的声调。它们欢快地在屋里飞舞著,飞上了天花板,并且飞出窗外。此刻,我听起来竟如此亲切……
(四)注重局部,放大细处
注重局部,如写人的时候关注局部器官,放大细处,进行特写,画面感极强,如课文《荷花淀》中写到一个手部细节: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那时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文训练:看图说话,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局部图,如环卫工人的手部图、山区贫困儿童的眼神等,当堂创作细节。就同一张图选择几位同学进行比赛,选出最佳细节描写。
同学选出的最佳作品:
1.他的五指沟沟壑壑,细密深浅的黑色纹路,将他的手分割得七零八落,也将他的人生撕裂得如飘飞的纸片,无助地落在生活的泥潭中。灰黑的指甲里嵌着难以洗去的污垢,手指上绑着经年累月不更换的膏药,已被时间的辛酸侵蚀得如破败的棉絮,耷拉盘绕着,像将死的枯藤寻求那最后一丝生机。褶皱的收入条惨白无力地躺在布满茧子的手心,似一只奄奄一息的白鸽扎在荆棘丛中,一滴一滴淌着深红的鲜血。
2.他总是喜欢先撅起嘴唇,嘴角上翘至一个微妙滑稽的弧度,然后那突兀的牙便会挤出,上面沉着暗黄的茶渍。接着便是整张嘴大大打开,里面窜出些什么话,我已记不清了,只知道他叽里咕噜地说了些什么,仿佛真的有实体的字块从他的嘴里蹦出,只是都识不得。那张嘴又闭了回去,紧抿的紫色嘴唇上躺着几块斑,估计是有些上火。接着,这张嘴又不知劳累地又闭又合,完成这一系列“伟大繁杂”的工程。
(五)细节表现主题、勾连情节
细节写作常容易走人另一个误区:细节单独突兀,使文章零散。茅盾说:“人物的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如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父亲的背景细节变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同时全文穿插,勾连情节。又如上文第四点中同学的第一则作品,将手部细节与刻画人物艰苦朴素的性格衔接起来,表现了文章主题。
总之,我们应始终贯彻一个原则:细节是典型、独特、有用的,不是为了描写而写,为了拼凑而写,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否则过多的细节就是没有细节,文章零散不堪,反而影响了整体的思路,让人感觉混沌一片。因此,细节不应贪多,不應无目的性,不应偏离主题,最好能勾连情节。
课堂训练:以“外婆的手艺”为题,写作细节,渗透人物性格或者文章主题。
同学作品:
1.外婆大概一个转身用余光看见了我,她缓缓地扶着大腿起身,向我招了招手示意我过去。外婆用手在围裙上蹭了几下,温柔如水地说:“周末怎么想到来外婆这儿了呢?”
2.颗颗圆润亮白的圆子被倒进翻腾着酒酿的锅里,我站在锅旁踮起脚尖努力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看着糯米裹挟着的圆子在锅中欢快地翻滚,上下浮沉,把自己圆滚滚的身上沾满了酒酿香。
作品1中“外婆用手在围裙上蹭了几下”的动作细节,既能体现外婆平时精干整洁的形象,又可以看出外婆对接下来和“我”身体接触的重视,由此看出外婆对“我”的深爱。另外,写酒酿圆子在锅中上下浮沉的细节,写出了欢快活泼的感觉,让人不禁想到小作者的馋嘴可爱,也深觉圆子的异常美味。
(六)一唱三叹,反复穿插
在实际行文过程中,同一细节在文章中还可以多次重复穿插出现,不仅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还可突出情感重点,使文章情感更加扣人心弦。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细节多次重复出现,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集中,情感和主题重点突出。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同中有变,或是层层递进,或是择取不同的角度写出差异,而非机械地堆砌成两三段的文章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