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作文导写

2019-03-02 02:22曹成玉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3期
关键词:面孔时代

曹成玉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面孔:美丽的面孔、慈爱的面孔、丑陋的面孔、狰狞的面孔、自私的面孔……面孔表达情感,面孔体现人性,面孔大有乾坤。

[审题指导]

材料的核心概念为“面孔”。材料第一句突出“面孔”的多样性。“面孔”可以是具体的,如人类所具有的美丽的面孔、丑陋的面孔、慈爱的面孔、严肃的面孔等;还可以是抽象的,如善良的面孔、邪恶的面孔、伪装的面孔、虚假的面孔等;从性质上看,它可以是正面的,如真诚的面孔、正直的面孔等;也可以是反面的,如凶恶的面孔、自私的面孔等。接下来三句承接第一句,继续深化对“面孔”的阐述,指出面孔所具备的特征。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最基本的习惯态度或内心情感,如自信或自卑,乐观或悲观等,往往能“凝固”面部的表情肌肉,使其变成经常出现的那种状态。这些习惯性的状态就变成泄露内心情感的标记。所以,一个面孔能表达内心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也能体现为人处世的态度。它是一种感情的传递方式,一个人性格与气质的外化。本次所供材料写作空间广阔,考生在写作时可明确自己写作的对象是哪一种“面孔”,并从内涵、意义等角度进行阐释分析;也可紧扣材料中“面孔表达情感,面孔体现人性,面孔大有乾坤”中的某一句进行深入分析。无论从哪个立意角度,都必须紧扣“面孔”的核心话题建立清晰的思维链条,体现考生对“面孔”本质和功能的思考与认知。

[作文示例]

真实的面孔

栾家锐

望着《缘缘堂随笔》封面上丰子恺那和煦慈爱的面孔,一股温暖溢满我的全身,不仅因为那是一张慈祥的面孔,更因为那还是一张饱经世事沧桑但仍然保持本真自我的面孔。

“相由心生。”本真的面孔从来不加修饰,它由内而发,简单纯粹。就像《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者们,便是真实的最好阐释者。他们一路叩拜,用身体去丈量通往圣山的土地,他们素面朝天,抛去杂念,一往无前。因此他们的面孔是真实的、纯粹的,更是虔诚的,没有半点都市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虚伪和做作。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经历过人生的大不幸,但她没有就此以一副对一切都顺从、妥协的面孔示人,她不忘自己初心,于是一副坚定、淡泊的面孔浮现而出;“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宋儒张载,他不畏权贵,不专于权力,一心为民,于是一副忠正、刚直的面孔浮现而出……他们犹如那漆黑夜空中的朗月,光辉照人。那光辉不是别的。正是他们那真实不加修饰的面孔,透过时光的打磨和岁月的洗礼,折射出人心中真、善、美!

揆诸而今,当下有太多的“伪装者”,他们缺少基本的真诚,心中充满无尽的欲望,即使人前笑得再灿烂,人后也难掩脸上的颓废或者漠然冷硬。有的人对上级带着虚伪、讨好的面具,而对下级则充满了傲慢与自大;有的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择手段,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有甚者,“满嘴的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倘若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如此,那社会还有何希望可言?只有每个人摘下虚伪的面具,活出真实的自我,才能开创“千人千面”的个性盛景。

保持真实的面孔是需要勇气的。利害冲突往往会让你迷失心智,主观感情常常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木秀于林”有时会遭受误解和攻击,艰难困苦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功名利禄的诱惑则常常令人丧失原则底线……没有勇气,再温和阳光的面孔也会在这些压力下变得狰狞。达尔文因发表了经典著作《物种起源》而遭受了长期的污蔑和责难,但他不畏强暴,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为探索世界而笃行不倦,为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亦正如丰子恺先生,在“十年浩劫”期间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但他从来没有屈服妥协,所以他的文学作品和美术创作在幽默轻松之中不仅洋溢着积极和乐观的精神,更不乏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正义。

仿佛看到丰子恺先生立于嘉兴石门镇的河道边,笑着以最真实的面孔俯瞰人间。愿更多的人能摘下那压抑虚伪的面具,以真面朝天。

[点评]

这是一篇化大为小的常规议论文。作者以“真实的面孔”为中心话题,从“真实的面孔是简单纯粹的”,“真实的面孔才能折射真、善、美”,“保持真实的面孔需要勇气”三个层面展开行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顺序,思路清晰,论证抓住了要害。

心游万仞,面带微笑

刘顺明

站在历史沧桑的渭水河畔,放眼四望,时代的面孔随着时光流逝而不断改变,人的面孔也不断变化,呈现不一样的风格。

唐朝繁荣开放,于是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豁达自信的面孔;北宋末年戰乱纷争,于是有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坚毅面孔;近代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于是有了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了在联合国会议上乔德华大笑的自豪面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孔,折射出历史的绚烂多彩。

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迥然相异的面孔。时代是光明的,人的面孔自然阳光动人;时代是黑暗的,无论怎样粉饰亦掩盖不了面孔之下的恐惧。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对魏晋时代作出这样的评价:“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观人之面孔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阮籍。因为门阀士族纷纷卷入上层政治漩涡,名士们一批一批被送上刑场,所处时代的虚伪、冷漠与残忍充斥并打压着每一个有良知的心灵,一个人相比于庞大的封建官僚体系是如此弱小,不得已,阮籍选择了与朝堂泾渭分明,避世求生,骑牛行到穷途末路处放声大哭。悲伤恐惧之下是对这个时代的失望,是内心苦闷与精神痛楚的体现。所以他只能满脸愁容并哀叹道“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纵使时代乌云密集,可依然旷达乐观的面孔。且看刘伶,当其他人因政治漩涡而畏惧、为前路方向而迷惘、叹人生凄凉而哀伤、疾人世苦难而愤恨时,他内心毫无波澜,只是借一杯烈酒醉一宿痴梦,在清寂的月夜苍穹下、重重山峦间、炊烟流水人家前,畅望明月,诗意享受着生活,脸上不时露出美好快乐的笑容。这旷达乐观的面孔与时代黑暗的特征完全相背,这并非刘伶麻木没有感知到时代阴暗,而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面对消极阴郁气氛时内心为更好适应所处时代而作出的自我调整。时代越黑暗,面孔越乐观豁达,越能体现个人心游万仞。“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以日月为扃牖,以八荒为庭衢”,凭借广博视野看待一切,傲视荒谬的时代。不单改变个人心态,同时也扭转时代下清一色的悲伤恐惧面孔,让后人从黑暗中窥探到一丝阳光。时代面孔影响人之面孔,人之面孔点缀时代,莫不如此。

揆诸而今,我们的时代远不似魏晋那样荒谬黑暗,但也同样存在着消极负面的因素。于是一些人不置可否、不屑一顾,露出厌世的面孔;一些人愤愤不平、情绪激动,露出愤怒的神色;一些人站在道德的高地“指点江山”,一吐为快,露出释放压力后轻松的邪魅微笑……时代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事实,但我们不应让自己变成愤世嫉俗的小丑和牢骚满腹的九斤老太,将原本自然美丽的面孔变的狰狞丑陋。或许我们应该学习刘伶,努力去适应,齐万物为心,以一副积极面孔去适应解决时代弊病。

亦如宗白华所说:“尽管时代黑暗,但却极富精神与智慧。”时代之下不同面孔闪耀着不同思想光辉。需要我们正确选择,以乐观之面、乐观之心从容应对。

[点评]

本文着眼于“时代”与“面孔”的关系展开论述,一方面“面孔”折射了时代生活的气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同一时代也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境遇和态度,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是不管我们处在怎样的时代,我们需要乐观、从容面对。论述思路清晰,论证事理清楚,有较强的说服力。

食之有味相为重

刘涵之

《红楼梦》中对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食相的戏谑描写使众人捧腹,吃饭面孔的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面孔,是人類最直观、最在意的外化。而饮食,则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两种头号动物性冲动之一。故而,饮食的面孔“过也,人皆见之”,“更也”,却也会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至于有人对吃饭也产生了心理阴影,再可口的饭菜都会味同嚼蜡。

因而,食之有味,相尤为重!

从《札记》开始的种种食相禁忌,旨在规范人吃饭的面孔。因为食相不仅是容貌的体现,更是性格的外化,其中透露的是无法掩盖的个性,尽显人之品范。

《红楼梦》中夏金桂“生平最喜啃骨头,每日务要杀鸡鸭,将肉赏人吃,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其啖骨而食的凶恶面孔,不正是尖酸刻薄、凶狠残忍的内心最直观体现?而反观贾府中人,“吃蟹时要佐以合欢花之酒,既风雅又驱寒,吃完还要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净手”,不论是吃时还是吃后的面孔,都尽显贾府中人的优雅姿态与气度非凡,也彰显了她们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而黛玉垂泪抿粥、眉头微蹙的面孔与宝玉就盆而喝汤,汤汁尽淋嘴角的面孔与封建礼教下女子温和、男子严正的面孔大相径庭,其中折射的,不仅仅是其人的个性,更有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罗马皇帝尼禄大宴群臣,他从一只硕大无比的烤鹅上扯下一条大腿,手举着鼓槌,歪着脖子啃而食之,其贪婪无比的饕餮相显现出欧洲中世纪精神食粮的匮乏与那个年代的粗暴。场景极其类似于《鸿门宴》中樊哙把一只生猪肘子放在铁盾上啖而食之。动荡的岁月里,食相都沾染上了暴力与硝烟之气。近观现代,莫言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狗吃人、人吃人的惨相描摹得淋漓尽致,其麻木、近乎疯狂的吃相与改革开放后各大餐馆中优雅适意之面孔形成强烈对比,从中便可见得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然,几个月前中国赴日女游客因吃相太难看而被驱逐事件也足以让人警醒。不禁感叹,吃饭的面孔与背后人文精神及道德修养的提高与完善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若畅怀而饮仍不忘“不逾矩”,澄澈内心,使吃饭的面孔不过于拘谨亦不矫揉造作,期待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点评]

本文可谓是“亏他想得出来”的个性化考场佳作,作者关注古往今来人们的“吃相”,以及背后的人文心理,不仅写出了文化内涵,而且写出了思想深度。呼吁人们在吃的“面孔”之下加强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切合了时代的脉搏,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猜你喜欢
面孔时代
本期面孔
本期面孔
博鳌面孔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