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客座编辑:于晓宇,杨 俊
专刊助理编辑:厉 杰1,3,贾迎亚1,3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3.上海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
尽管对创业失败有不同定义,但不争的事实是多数创业以失败告终。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影响,中国新创企业数量屡创新高,与之相伴的是不断攀升的创业失败率,如今,中国经济转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加剧了创新创业环境从相对稳定有序向高度动态复杂的转变[1],创业者能否低成本试错、能否高效管理创新创业失败,成为降低不确定性的关键[2]。探索创新创业失败管理的规律,不仅是解码创新创业成功之道的钥匙,而且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创新创业热潮下整个社会的成本和收益。
国外学者较早认识到创业研究存在“反失败偏见”,呼吁对创业失败现象展开研究[2-4]。以SHEPHER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沿着悲痛恢复理论[5]开展了一系列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情景包括自雇[3]、家族企业[6]、项目管理[7]、公司创业[8]等;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如破产法[9])、中观层面(如产业进入决策[10])对创新创业失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延伸。2011年以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先前经验[11]、归因[12]、学习[13-14]等心理特征或认知过程以及区域文化[15]等制度要素对创业失败后的再创业意向或决策[16]有显著影响。但与探索成功规律相比,学界对失败的关注仍然不足,这也为从各个理论和实践视角探索创新创业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空间。
本专刊致力于探索不确定环境下个体与组织如何管理创新创业失败,最小化创新创业失败的成本,以及最大化创新创业失败的价值等核心议题。专刊收到30余篇论文,两位特邀客座编辑、两位助理编辑与多位匿名评审人合作,为投稿论文提供了多轮评审建议。此外,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和《研究与发展管理》编辑部合作举办了专刊研讨会,通过当面汇报、互评互议提升论文学术质量。最终,专刊收录12篇文章,覆盖了“创业失败认知与学习”“创新创业失败与创新”“创新创业失败管理的新视角”三大主题。
首先,“创业失败认知与学习”是创业失败研究最具传统也最经久不衰的话题,收录了4篇文章。西安交通大学杨特等使用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创业失败经历对利用式学习的抑制作用和对探索式学习的促进作用,并且归因对上述关系发挥调节作用,该文通过细分失败后学习行为的类型延伸了创业失败学习的研究。河南大学丁桂凤等以小微企业创业者为对象开发了创业失败成本量表,为这一概念的结构提供了新证据;其研究发现,心理成本对创业失败学习具有正向作用,并基于情绪的评价倾向理论解释了内疚的中介作用。安徽财经大学郝喜玲等发现情绪成本与探索式/利用式学习负相关,自我导向与他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弱化了两者的负向关系,从学习方式和思维管理层面深化了失败情境下的经验学习理论。河北工业大学陈阳阳等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创业失败复原过程的理论框架,将其分为回避、接受、归因和学习四阶段,相应地,创业者的思维经历了恢复导向、下行反事实思维、损失导向和上行反事实思维的变化,深化了创业失败复原的研究。以上论文深化了创业失败学习和认知的潜在机制、边界条件、具体行为与动态过程,是对SHEPHERD、COPE、ARCHER等[3-8]研究的有益补充。
第二,“创新创业失败与创新”主题,这是体现失败“价值”的重要研究,收录了4篇文章。清华大学徐幸子等利用与《致富经》栏目合作得到的2 107份创业者问卷,发现创业者的创业失败经历对新创企业创业导向的3个维度有正向影响,感知的创业环境加强了创业失败经历对创新性的正向影响,但削弱了对风险承担性的正向影响。暨南大学杨小娜等通过匹配GEM、世界银行和松—紧文化三大跨国数据库,构建了混合截面数据,引入前景理论,提出创业失败经历会影响创业者的框架效应与反射效应,进而影响其后续创新型创业的选择,个人创业失败恐惧和国家紧文化都会强化上述关系。中南大学宋娟等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中华之星”和CRH380A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案例,剖析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核心企业创新“盲点”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进而探究突破创新“盲点”的路径,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与合作创新理论。山东科技大学王炳成等基于扎根方法的多案例研究,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失败对后续商业模式创新作用的过程模型,从创新者个人层面的反思、知识获取和目标设定,以及创新团队层面的包容性和创新意愿双重视角提出整合性理论框架。4篇文章从前景理论、经验学习、创新生态系统等多元化的理论视角验证了创业失败或创新盲点的潜在价值,分别通过合作进行的一手调研、整合型的二手数据和极具对比性的行业案例获取高质量样本,丰富了数据采集方式,延伸了双创失败研究的边界。
最后,专刊亦录用了创新创业失败相关的新议题、新视角、新方法的论文,以期对失败管理与恢复机制展开更深入的探讨。中山大学朱仁宏等从人力资本激励视角解读了创业团队契约治理通过分配公平感负向影响团队成员退出意愿的作用机理,且这一关系随着创业阶段的发展而增强,该文从创业团队治理角度探究成员退出问题,对于失败规避有一定启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庞立君等引入高阶理论,发现创新失败情境下,失败学习(单环与双环)在CEO变革型领导与企业绩效的倒U形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推动了战略领导力与失败学习视角的融合。上海大学于晓宇等考察了失败正常化的组织文化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积极影响,并依据组织学习理论探索了失败学习行为和拼凑行为的中介机制,该研究检验了失败管理文化是否影响及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对“成王败寇”的世俗观念提出挑战。常州大学彭伟等使用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创业失败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国内创业失败研究处于稳步提升阶段,国内外创业失败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类似,失败管理和后续创业活动已经成为热点话题。
这是国内首次由知名学术期刊推出“创新创业失败管理”的专刊。录用文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此领域的前沿,为之后与国际社区对话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由于容量所限,还有一些未收录到本专刊的研究,也令客座编辑和评审人印象深刻。专刊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3个主要特点。①研究的理论视角更加多元,突破了失败学习、情绪恢复等传统视角,应用了人力资本激励、高阶理论、前景理论等构建研究框架。②研究的主题更加多元与贴近时代,与创新生态系统、商业模式创新、容忍试错和失败的组织文化等领域进行融合,不再局限于失败成本、失败学习、失败复原等经典议题。③数据来源和方法更加多元,包括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访谈、与《致富经》合作、与孵化器合作获取清退企业数据、开发GEM等二手数据库等方式,打破了双创失败研究数据收集困难的掣肘。
专刊亦为未来创新创业失败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在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的时代背景下,要着重探索如何将失败管理作为管理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与创业失败相比,创新失败的研究明显不足。当前,国家鼓励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颠覆式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科技创新,然而,无论是宏观层面针对高风险技术创新失败的法律和制度、中观层面舆论与媒体对高风险创新失败的话语建构,还是微观层面企业对创新失败者的接纳和包容,都缺少理论研究和经验数据的支持,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公司创业、科学家创业、“聪明的”创新创业失败等主题。
其次,从生态学、进化论视角提炼创新创业失败相关问题。例如,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能进能退”。避免僵尸企业(项目)对生态资源的侵占和拖累,最小化其对生态活力的伤害,不仅对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商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对于区域甚至国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亦然。未来应重点从生态共演的视角探讨哪些制度能够降低双创失败或企业退出的成本,增加创业生态活力。
再次,关注创新创业失败的社会影响,如收入不平等、脱贫等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将创业视为解决贫困的重要手段,较多关注如何从制度等层面激励贫困群体创新创业,却极少关注贫困群体的创新创业失败现象及其给创业者带来的挑战。事实上,由于贫困群体缺乏必要的资源、知识及制度支持,其失败率可能高于机会型创业群体。贫困群体创业失败之后,是否会导致个人及家庭生活面临生存困境或是扩大社会层面的贫富差距,现有研究也较少涉及。
最后,倡导使用认知神经科学、追踪型案例研究等新方法探索创新创业失败的问题,这些新方法有助于突破访谈、问卷方法中由于失败偏见、回忆偏差等原因而难以获得真实数据的局限性,攻克数据的不可得性这一固有难题,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研究[17]。例如,剑桥大学的学者曾利用肌电(electromyo-graphic,EMG)研究发现参与者在近赢或近输状态下对自我感知运气、投注行为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影响[18]。未来可以利用EMG信号研究接近失败的风险投资或创业活动能否激励风险投资家为类似的创业企业投资或激励连环创业,进而解释创业中非理性的投资行为。采用人类内在的心理机制和神经科学因素预测与解释创业的各类结果,这样的学科融合是趋势,更是责任。
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失败管理是逼近成功的重要方法。从失败管理的视角,更有可能构建适于中国本土情境的创业学及相关理论。在此,呼吁更多学者能够结合多元的研究议题、理论视角、方法和数据,共同探索这一紧贴时代脉搏的命题。
致谢:专刊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2117,71472119,7173200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2019-01-07-00-09-E00078)、上海高校特聘教授(青年东方学者)岗位计划以及复旦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学术期刊质量提升支持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