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江锋
(福州大学 党委组织部,福建 福州 350116)
高校不仅是高知识群体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高知识专业人才的摇篮,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办学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通过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强化对师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打造“吸铁石”型的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创新力和战斗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报告中提及的七个战略,都和高等教育息息相关。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对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2]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不仅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3]而且还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实到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中来。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增强党员意识、强化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的最经常最基础的方式,而且也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础和保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党的组织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和党风,就有什么样的基层党组织。
高校党组织是我们党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执政的重要基石,也是基层党建中最有活力、最具驱动力的细胞,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如何通过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提升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将师生党员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融汇提升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新形势下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高校党组织应认真遵循党章,通过制度规范、思想武装、政治引领,经常、严肃、认真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的实践探索,全面提升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破解高校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促进高校党组织风清气正、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为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重要保证。[4]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从总体上看,高校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有序、基本规范,发展态势较好,党员的参与意愿相对较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加强,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但不可否认,随着新形势的变化、新挑战的出现,高校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时也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组织生活的质量。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高校师生作为活跃在时代最前沿的一个群体,所受的影响尤其深刻。受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一些党员师生自我定位模糊,精神空虚迷茫,理想信念弱化,党员意识淡化,对共产主义信仰动摇,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下降,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个别党员甚至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一些党员责任意识不强、党的意识缺乏,对党的事务不关心、不主动,认为只要干好业务、做好学习教学科研就行了,组织生活过不过无关紧要,不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大局。
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因循守旧,凭经验做工作,没有很好地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只是一味跟着上级的要求走,不能将上级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单位的现状、师生的需要综合起来考虑,组织生活的内容单调、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此外,部分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忙于琐务,疏于对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展党建事务工作的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水平不够、方法不多,虽然建有党建网站、支部微信和支部QQ群等网上阵地,但却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交互性和快捷性等特有优势开展组织生活,对师生党员的吸引力不够,组织生活的效果不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师生的满意度不高。
对于党的组织生活,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重视程度不够,不经常、不认真,组织随意、主题不明确,走走过程、敷衍了事。部分高校出现机关党支部以行政会议代替组织生活会、教师党支部以业务研讨会代替组织生活会、学生党支部以“党员发展大会”“党员转正大会”代替组织生活会的现象。少数高校基层党组织甚至以团队“娱乐活动”代替党的“组织生活”,缺乏严肃性,使组织生活庸俗化、娱乐化。有些高校党支部党的组织生活“辣味”不足,存在“老好人”思想,自我批评认真,批评其他党员时避重就轻、不敢言辞,甚至只说成绩、不谈问题,将组织生活会开成了总结大会、“表扬”大会。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党的建设。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分析新形势、直面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严格组织生活制度,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当前,高校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党员不再单纯依靠组织、单位获得相应的保障,而更多地转向社会、市场寻求支撑。组织供给与社会供给相比,吸引力下降;组织活动与社会活动相比,愈加单薄,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给组织生活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6]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而高校党员是一个高知识的群体,是时代气息最强的一支党员队伍,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受此影响较大。与以往相比,他们对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要求更高、期待更多,他们中有一部分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和消极影响,入党动机不纯,组织观念淡薄,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缺乏。
当前,高校党支部书记大都是业务骨干或是领导干部兼任,自身的业务工作、学习任务也非常繁重。对于教师而言,这些量化的业务工作直接决定着本单位业绩的好坏;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在各类评奖评优中更加重视的是他们的学业成绩。因此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平时大都是埋头做业务搞专业,花大量时间在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业务工作上,用来进行党建活动的时间较少,甚至无法得到保证,对新形势下党组织的支部建设思考不多,平时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升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没有研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方法,产生“本领恐慌”甚至畏难情绪。此外,党员队伍不稳定、党务干部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层党建工作难度,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弱化,平时只是按部就班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缺乏创新,影响组织生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各级主管部门、各高校也十分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基层党组织的生活制度等等。但目前出台的制度大都侧重于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方面,具体细则类的较少,实际操作性不是很强,基层党组织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消化才能操作,应用难度较大,落实不够到位,影响具体效果。同时,对党支部及其组织生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还未普遍建立,导致难以把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即使目前部分高校有开展评估,也大都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整套的体系,持续性不强,约束力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即使意识到相关的问题,也缺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和提高。
新形势下,高校党委应强化党建主体责任,把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坚持制度、加强创新,使之与个人的成长成才、支部的强化提升和学校的改革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高校党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升高校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的关键。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以有利于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落脚点,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把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等最具活力的组织单元,推进研究生党支部建在学科团队、专业方向上,本科生高年级党支部建在班上,实现组织的全面覆盖、精准管理服务。二是配好组织员队伍。健全基层组织员队伍建设制度,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熟悉党务的组织员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工作力量,与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一起抓好组织工作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质量。三是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教学科研骨干中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立足“早选苗、早培养、早培训、早锻炼”,注意从学生党员骨干中发现、遴选、培育学生党支部书记,并以支部书记的标准培养副书记和支部委员,确保党的组织生活有人抓、能抓好、出实效。四是强化激励保障工作。建立党委领导联系党支部制度,落实支部书记待遇,将党务工作计入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补贴。开展基层党务工作的全覆盖培训,强化系统化的党务工作实务培训和党务工作平台操作培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制度,把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纳入考评范畴,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促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
党员的内生动力是党员能否积极主动参加党的事务的驱动要素,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使党员在组织生活中不断发挥创造力。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根据师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学习教育内容,引导师生党员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四个自信”,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注入党员基因,增强党员党的意识,提升抗挫抗风险的能力。二是发挥优秀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实施“双培”工程(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寻找身边最美党员”和评选“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培养、选树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立得住的党员先进典型,鼓励党员现身说教,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突出典型示范辐射效果,形成学习先进、崇尚模范、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三是优化组织内部环境。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各级党组织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师生参与党内事务渠道,支持党员参与决策活动,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党员主人翁意识。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落实谈心谈话制度,设立党员关爱基金,及时向师生党员传递党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建设具有院系特色的党员活动室,为党员师生提供活动阵地和发挥作用的平台。
党的组织生活要始终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特征。[7]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突破局限、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根据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利用高校党员师生知识层次高、创新力强的特点,以有利于党员师生的成长发展为着力点,着力创新党的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和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生活,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内容创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党的组织生活。利用高校的学科特点和智力优势,聚焦基层党建创新特别是组织生活等问题,开展接地气的系统性研究和全方位实践,推出一批适用高校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进一步充实到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中去。要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探索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校院重大决策部署、系所实验室中心工作同开展党组织生活的结合点,精准设计组织生活的主题和内容,使组织生活主题更加丰富,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丰富载体形式。高校党组织要积极适应新情况,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可以坐下来也可以走出去,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参观,可以固定日期也可以随机开展,还可以学做结合。要突出分类指导,鼓励基层党组织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自选动作,采用开放式、自主式、互动式、实践式的组织生活,既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便于参加、利于实施”的原则,灵活采用专题讲座、互动座谈、研究沙龙、趣味活动、志愿服务、浏览网站和参观活动等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符合高校党员师生需要的组织生活方式。还可以共建联合开展组织生活,推进“学校内部、校校、校地、校企之间”“教师与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学院党委、学术性团队之间”共建共创,共享组织生活资源,共同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三是探索“互联网+”。利用高校硬件设施好、党员素质高、触网面广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优势,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新做法,以“党员e家”等为载体,创新运用大数据手段,助力高校党的组织生活。建立网上党支部、党员微信群、党务QQ群等,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现代信息手段,开辟线上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增强党组织生活的“时效”和“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8]因此,科学的标准、完善的制度,是高校提升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关键所在。一是制定党的组织生活实施细则。依据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实施细则,完善组织生活运行制度,明确组织生活的基本规范和具体操作指南,加强组织生活的统筹规划和具体指导,从目标、程序、内容、数量、方式和质量六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给各基层党组织予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精准的业务指导。二是建立组织生活质量考评体系。高校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聚焦“质量”“效果”,围绕 “党员是否满意”“党性是否提升”等重要衡量标准,从主题设计、内容安排、组织形式、开展情况和具体效果等方面着手,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探索建立简单明了、易于学习、便于操作的高校党的组织生活质量考评体系,促进基层党组织优化主题设计、精心抓好组织生活,使之更适应高校的改革发展,满足党员师生的需要,取得又实又好的效果。三是搭建组织生活信息管理平台。针对高校师生党员信息素质高、网络素养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党的组织生活信息管理系统,落实党的组织生活纪实制度,从校、院、支部和党员四个层级加强管理,按照主题设计、活动组织、实施效果和检查反馈四个方面强化质量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凝练提升高校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和优秀成果,建立组织生活理论学习资源库、工作方法库、精品案例库、问题处方库等党建智库,为基层党组织推送优质组织生活范本。[9]四是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度。要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主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情况检查,将组织生活的效果纳入组织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强化对考评结果的运用,把组织生活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对于组织生活措施实、党员参与率高、综合评价高的党组织,给予通报表扬;对组织生活开展不规范、数量不够、综合评价差的党组织,进行约谈、限期补课整改,情况严重的要依据条例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