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莹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自2006 年开办,该赛项关联的职业岗位涉及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农业、林业、卫生和防疫等领域,是目前涉及行业最多的赛项。工业分析检验赛项是依据高职教育工业分析技术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分析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
按照企业岗位和职业标准要求,设定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赛题。仿真考核题目: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仿真考核——虚拟样品的定性和定量测定;化学分析考题: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的测定;仪器分析考题: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1800-PCDS2)测定未知物浓度。竞赛考核范围依据《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和《化工行业分析工题库》确定。
2014 年我校首次参加省技能大赛荣获省二等奖,2016~2018 年连续三年获省工业分析与检验赛项二等奖,并且一组学生代表省参加国赛。
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宗旨并不是一两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有些职业院校片面追求成绩,对参赛选手操作技能单独训练,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完全脱离了技能大赛举办的初衷。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感兴趣、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比赛。同时,技能大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个参赛队由2名选手组成。所有参赛选手必须参加理论与仿真考核、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技能操作考核,这就加大了参赛选手的难度。因此,在仪器分析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教师应紧靠技能大赛相关要求,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对每一步操作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在容量瓶定容时,距离刻度线三分之二处是否摇匀,动作是否规范,是否准确稀释至刻度线均是评分点。因此,我们在平时训练时,应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对细小动作深入研究,规范学生基本操作,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企业直接输送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1]。
工业分析与检验赛项分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无论是化学分析还是仪器分析,在数据处理以及测定结果等方面的评分比重占有60%,数据的准确是赢得比赛的关键之处。因此,必须控制好化学分析操作终点,以及仪器分析操作标准曲线精确度。在日常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严格遵照技能大赛相关要求,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
我系《分析化学》课程依托职业技能大赛,修订课程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出发点,以实际操作为基础,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渐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情景化结构,以测定方法为主线,以实训任务为载体,选取来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检测项目,按照具体工作任务设计组织理论教学。由理论知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以及课外学习共同构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的六个学习情景。六个学习情景中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掌握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
教师使用蓝墨云班课进行慕课教学,使用泛雅教学平台进行课上课后互动,使用微信、QQ等软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开发"微课"信息化资源,把实训基地资源整合到教学环境里来,达到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学习知识点的良好效果。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学生会体会到与现实操作无异的仿真教学环境,紧密与教学接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避免灌输式教学,保证实验课堂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才能吸引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3]。
教师将技能大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技能大赛的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分析化学课程来讲,教师可以在讲完一个实验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赛,严格按照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情况及数据处理进行评分,这种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为技能大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改革,革除传统的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成绩的模式,实施由理论分、操作分累加的考核模式,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考核模式,通过泛雅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掌握情况进行评分,学生通过手机APP 随时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评分,实现生生互评。这一模式的推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团队意识。
技能大赛不仅能够促进分析化学课程日常教学的改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从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技能大赛模式引入,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等方面入手,以技能大赛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分析化学》课程日常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