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会玲 图/孙海岩
◎图一
提起猪,大家首先浮现的总是憨头大耳、呆傻肥硕的形象,更因猪生长、饲养环境的因素,它也成了肮脏、丑陋、恶臭的代名词。所以,现在为我们所用或表达的猪的本意,大部分都是丑陋无知、肮脏肥胖等,充满了贬义。而稍好些描绘猪的,也就是小朋友眼里动画片中猪八戒、小猪佩奇那种憨态可掬、呆头呆脑的可爱形象了。那么,历史上猪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猪又代表了什么?为什么我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中竟然有猪的存在呢?本文试就洛阳博物馆馆藏猪形象文物,浅谈一下我国历史中的猪文化,以飨读者。
我国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就有猪的图案出现,说明当时猪就被先人们所驯化。而以猪为艺术原型的雕塑形象,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发源于我国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的红山文化玉器,最著名的莫过于典型代表玉猪龙了。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的龙首形象取材于猪头,后世的“龙马精神”就是由早期的“猪龙精神”发展而来的。玉猪龙的头部明显具有猪的特征,身体似蛇,也就是龙身,猪与龙的合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尚猪崇猪的社会习俗。而发掘表明,玉猪龙出土时置于死者胸部,那就说明了玉猪龙在当时是一种权力或等级的象征,代表了死者至高的地位或权利。在古人看来,猪的性格刚烈,不易降服,因此我国汉字中“猪”最早的含义也因野猪本性凶猛,具有勇猛、勇敢之意。再结合先民们的农耕生活,猪同时也象征着财富,所以,最初猪字的本义和如今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
洛阳博物馆馆藏的猪形象文物,大多出自于汉代、魏晋、唐代时期的墓葬中,透过它们,我们可对先民所表达的猪的文化内涵窥探一斑。
图一,灰陶猪,汉代,洛阳市偃师市出土,身长12厘米,高6.5厘米,灰陶质地。整体为四肢并立,拱鼻前伸,双耳圆突,长躯浑圆,脊骨明显,卷尾,整体肥硕,形态温顺,憨厚可爱。
图二,灰陶猪,汉代。洛阳市孟津县出土。身长12.7厘米,高6.6 厘米,灰陶质地。整体为四肢并立,头部略垂,拱鼻前伸,双耳外突搭于脸部,头、背正中棕毛短凸,躯体浑圆,长尾弯贴于左臀之上,体态肥硕,腹部垂地似有孕。
图三,灰陶猪,汉代。洛阳市洛宁县出土。长14.5厘米,高7.6厘米,灰陶质地。猪四肢并立,拱鼻前伸,目略下视,双耳刻塑不明显,其躯体刻画瘦长,凸脊隆起,头、背正中棕毛短凸,短尾下垂。此猪腹部明显健壮瘦长,无任何赘肉,整体略向前扑,拱鼻浑圆,尽力前伸似在发怒,就象马上要进行勇猛搏斗般。
图四:灰陶猪,汉代。洛阳市洛宁县出土。长19厘米,高10.3厘米。灰陶质地。猪前腿前伸,后腿直立,头部从前看呈倒三角形,两耳外凸,拱鼻前伸,目视前方,短棕,躯体圆浑,四肢低矮粗壮,形似吃饱伸懒腰状。
图五:灰陶猪圈,汉代。洛阳市西工区出土。长23.5厘米,宽14.5厘米,高22.2厘米,猪长12.3厘米。灰陶质地。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厕,厕体中空长方体,上有两坡出脊式屋顶,厕体一侧有方窗。圈下部为猪圈,长方形,平沿,直壁,浅腹,平底,与厕连接处有方形孔。圈内卧一猪,圈外侧设有阶梯。猪呈温顺卧状,五官刻画明显,两耳稍竖,拱鼻前伸,目视前方,短棕,猪嘴后部略张开,似在咀嚼食物。
◎图二
◎图三
图六:灰陶猪圈,汉代。洛阳郊区出土。长22.7厘米,宽20厘米,高12.8厘米,猪长13.3厘米,猪宽6.8厘米,猪高2.8厘米。灰陶质地。猪圈整体呈椭圆形,圈上有平台,与圈连为一体。平台上有方形中空小厕,两坡出脊式屋顶,小厕一端有阶梯,屋下部与猪圈相通一圆洞。圈内卧一母猪与六仔,六仔作吃奶状。
图七:玉握猪,汉代。洛阳郊区出土。长11.7厘米,宽2.6厘米,高2.7厘米。青灰玉质。猪呈长条卧状,圆雕,身呈腹平的圆柱状,一端渐收琢成猪嘴,一端平直。此玉猪具有鲜明的汉八刀风格,耳、鼻、目、身、尾等刻画简单精练。灵动感极强。
◎图四
◎图五
图八:灰陶猪,西晋。洛阳涧西区出土。长19.5厘米,高10.6厘米。灰陶质地。猪呈站立状,整体肥硕,四肢短粗,头略抬,伸拱鼻,两大耳下垂,大腹近地,小卷尾,形态可掬,似在要食。
图九:彩绘陶猪,北魏。洛阳市宜阳县出土。长16.3厘米,宽5.3厘米,高6.5厘米。灰陶质地。猪俯卧于托板之上,作休息状。长脸,尖嘴,高脊背,轮廓清晰,骨肉分明。
图十:彩绘生肖猪俑,唐代。洛阳市郊区出土。高18.1厘米。彩绘陶器。形象为猪首人身,猪两圆耳,拱鼻前伸,神态静默。身着宽袖长袍至地,双手作拱,肃立状。
图十一:褐釉陶猪,唐代。洛阳市涧西区出土。长19厘米,宽6.8厘米,高12厘米。釉陶质地。猪立于长方形中空底板之上,头部略垂,耳部较小,瘦脸,长拱鼻,目视前方,呲齿,棕毛直立,似在发怒咆哮。此猪刻画形象生动,不似家猪。
◎图六
◎图八
◎图九
◎图十一
◎图七
在《说文解字》里,猪:从豕,者声。而“豕”字,念shǐ,为甲骨文象形文字,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为猪。从豕字来看,豕加宝盖头,就是“家”字。古人所表达家的意思就是屋里有猪,猪即是财富,也就是有猪有房,无“豕”不成“家”。所以,从洛阳博物馆的馆藏猪形象文物中,我们不难看出猪在人类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如图五、图六出土的陶猪圈,圈中的家猪悠然自得,猪圈旁边都建造了厕所,这样一来,收集人畜排泄物灌地施肥就更加方便了,如此巧妙的设计,经济又实用。多亏了古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风气,才使得后世的我们可以一睹如此接地气的文物。而图七的玉握猪,更是体现了汉人“事死如事生”思想。汉代重视厚葬,握玉猪的丧葬习俗风靡一时。古人死后,手不能空,需要有一种代表财富的器物握在手中。而汉人视猪为财富,因此,以“汉八刀”的艺术表现方式,雕出玉猪,握猪除了要有明晰的风格之外,其设计还要符合手握的实用要求,将贴合手形的玉猪握于死者手上,寓意有握财、供食的含义。但是由于死者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别,握猪的材质也有分别,一般来说玉制的握猪相对于其他材质的握猪而言更加高贵。
◎图十
我国传统文化中泛指家畜的“六畜”就包含有猪,也就是古人最早驯服的动物。从出土文物图三和图十一来看,有些猪并未经过完全驯化,还保留着野性。甲古文的“敢”字,就形象表达了人们持叉猎豕的意思,从这两件文物看,猪所表达出的形态,也印证了猪本义有勇敢、勇猛之义。“六畜”在历史上记载众多,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六畜”中的猪代表了肉食,而作为古人最早开始驯养的这六种动物,全部被列入十二生肖内。猪为生肖并非偶然,从古代的“猪”崇拜,到祈获富足生活,猪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就是图十中的唐代的十二生肖猪俑最形象的证明。
从远古时期人们驯化了猪用作食用到后来猪作为祭祀图腾和厚葬用品,华夏儿女牵挂的猪首以及积光佛母的坐骑,都是源远流长的猪文化在中国传承的最好诠释。如今,猪依然为人类的发展默默奉献着,但是猪的文化意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正以一种崭新的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