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天津港口医院骨科 (天津 300456)
髋关节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中以髋部骨折最为常见。髋部骨折多发于老年群体,可能造成患者行动障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的
有效方案,可减轻患者疼痛,有效地纠正畸形关节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使患者可独立生活,进而提升其生命质量[1]。但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疼痛、感染、引流管阻塞、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异常情况,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患者因受到手术、疼痛、活动受限、过度担忧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其术后恢复。因此,术后应加强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肢体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罗亚秀[2]研究指出,护理干预可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疼痛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患者多伴有臀部、大腿、腹股沟等区域疼痛,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患者因疼痛不愿意配合功能训练,进而影响其肢体功能恢复。因此,术后应积极判断患者疼痛的原因及性质,关注其体温、切口、假体等情况,协助患者保持舒适、正确的体位,抬高患肢,避免因肿胀引发疼痛;同时,可采取心理疏导、疼痛教育、音乐疗法、放松疗法、药物干预等护理方式进行干预,以缓解患者疼痛。潘迎春[3]研究指出,规范化疼痛管理护理模式可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其患肢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叶彩霞等[4]研究指出,改善性疼痛护理可促进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术后留置引流管的作用是引流积血,避免伤口内形成血肿,降低感染率,减少瘢痕组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术后2 h内的引流量较大,术后24~48 h引流量逐渐减少。应及时做好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朱水清[5]研究指出,优质、有效的术后引流管护理可确保引流管妥置,保证患者术后安全,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基础。
1.4.1感染
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术后一旦发生感染,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需要再次手术,给患者的心理及身体均带来较大影响。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出现红肿、溢脓等及时处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密切关注引流液的颜色及量,早期拔除引流管,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通畅,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杜英勋等[6]研究指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刘刚等[7]研究也指出,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临床疗效较好。
1.4.2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的发生与手术入路方式选择不当、假体放置不适、体位护理不当、未及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搬运重物等因素相关,通常发生于术后可搬运过程中及术后10~12周,多因活动量较大引发。因此,患者术后转运至病房时应确保其卧位正确,并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同时托起患者头部、腰部、髋部及腿部,平放于床上,并将患肢抬高15°;术后保持患肢髋部外展15°~30°,避免髋关节过度内旋、内收及屈曲,牵拉患肢;术后3周,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早期锻炼,但应确保髋关节屈曲<60°,避免久坐及两腿交叉,避免因体位改变引发内旋、内收及屈曲,进而导致脱位。陈戎波等[8]研究发现,根据不同的病例类型选择适宜的入路可降低脱位发生率;范贵富等[9]研究指出,术后脱位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而加强对髋关节脱位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体位指导、活动方式指导等均可预防关节脱位。
1.4.3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能影响患者的功能,甚至引发肺栓塞,造成患者死亡。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此,术后应加强护理,将患肢抬高15°~30°,使静脉回流正常;术后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对下肢静脉反复穿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进行功能锻炼;还可借助弹力袜、足底静脉泵、下肢功能锻炼器等进行锻炼;加强药物干预。曾容[10]研究指出,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助于减轻其患肢疼痛;李琳等[11]研究指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预防性抗凝药物、弹力袜、间歇重启压力泵、运动指导等护理干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4.4假体松动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是引起假体翻修的主要因素,其发生多与慢性感染、活动过早或过度、骨水泥固定不良、早期锻炼方法不正确等相关。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选择相对较好的假体材料,确保假体测量无误,术后早期叮嘱患者避免过度负重,防止假体下沉;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并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时间及方式,保持正确的睡姿及坐姿。李哲等[12]研究指出,髋关节置换术后造成假体松动的原因较多,经翻修术后随访10~36个月,结果发现13例患者无松动及感染发生,髋关节功能良好;冯晓兰和张勇[13]研究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采取康复治疗、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脱位、感染发生。
术后应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进行调节,由被动逐渐过渡至主动,运动幅度及运动量逐渐加大。康复锻炼主要包括早期膝关节、踝关节、足趾、腿部肌肉等被动活动,逐渐过渡至患肢等长运动、踝关节旋转、髋关节屈曲、跖屈运动等,并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难度,包括膝关节主动屈曲、直腿抬高、负重行走、爬楼梯等,以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何梅和陈晓莉[14]研究指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功能,提高其步行速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周伟等[15]研究指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升其生命质量。
出院时向患者详细讲解关节保护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叮嘱患者避免交叉双腿、盘腿、屈膝、蹲位排便、跳跃、跑步等动作,叮嘱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李伦兰等[16]研究指出,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可有效提升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遵医嘱行为,进而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改善。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的常用方法,且其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术后疼痛、感染、引流管阻塞、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这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还增加患者痛苦。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升生命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