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扇贝原产于日本北海道以及俄罗斯远东海域,为全世界扇贝科中最优良的扇贝增养殖种类之一,在其原产地日本被视为最重要的优质增养殖贝类。1980年虾夷扇贝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入我国,并根据我国的海域环境条件研发了其人工繁殖及增养殖技术,取得成功后迅速产业化。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扇贝养殖第一大国,北黄海虾夷扇贝增养殖面积已达到70余万公顷,年产量超过20万吨,产值达50亿元,已成为我国虾夷扇贝规模化增养殖生产基地,并成为带动当地渔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但近年来,虾夷扇贝种质退化严重,突出表现在育苗成功率降低、养殖个体小型化、低值(质)化,出肉率低,加之近年来夏季高温,严重影响虾夷扇贝产业的发展。良种缺乏,苗种繁育亲本仍大量采用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群体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虾夷扇贝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是提升我国虾夷扇贝养殖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实现虾夷扇贝养殖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要求,是实现我国由扇贝养殖大国向扇贝养殖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
1.亲本来源
虾夷扇贝“明月贝”是以2007年从辽宁大连和山东长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群体中收集挑选的1000枚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色和壳高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技术路线和选育过程如下:
2.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虾夷扇贝“明月贝”技术路线图
图2 虾夷扇贝“明月贝”培(选)育过程图
3.培(选)育过程(如图2所示)
(1)2007年:建立基础群体,第一代虾夷扇贝“明月贝”家系培育(F1)
从基础群中选择个体健康、上壳发白的雌、雄虾夷扇贝各133个,共266个作为繁殖亲贝,进行一对一受精交配,构建家系115个,置于獐子岛海区养成。
(2)2009年:进行第二代虾夷扇贝“明月贝”家系选育(F2)
从建立的第一代虾夷扇贝“明月贝”家系中,选取双壳均为纯正白色的虾夷扇贝家系,对双白壳性状进行进一步纯化、固定。以壳高为生长性状指标,上选30%家系,每个家系选1雄、1雌2只扇贝进行家系内自交,构建家系32个,置于獐子岛海区养成。
(3)2011年:进行第三代虾夷扇贝“明月贝”家系和家系内选育(F3)
测量第二代虾夷扇贝“明月贝”各家系生长性状,依据壳高上选30%家系,家系内上选20%个体,从第二代家系中选出雌、雄各104个,共208个作为亲贝,以1∶1比例,建立家系102个,置于獐子岛海区养成。
(4)2013年:进行第四代虾夷扇贝“明月贝”群体选育(F4)
依据壳高大小,以10%的选择压力从虾夷扇贝“明月贝”三代家系中选出182个壳高最大的个体(雌雄比约为1∶1)为繁殖亲本,进行虾夷扇贝“明月贝”第四代选育,选择强度为1.73。
经过3代家系、家系内选育和1代群体选育,培育出的虾夷扇贝F4代双白壳群体具有双壳纯白的鲜明外部特征和生长速度快的优良生长特性,命名为虾夷扇贝“明月贝”。
1.新品种的特有特征和优良性状
虾夷扇贝“明月贝”贝壳双面均为白色。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虾夷扇贝相比,2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12.3%。适宜在辽宁、山东沿海养殖。
2.中试选点情况、试验方法和结果
于2015年~2017年,利用2013年培育的F4代群体进行扩繁,并进行2年生产性养殖。
2015年开展虾夷扇贝“明月贝”大规模繁育及推广养殖,2015年共获得苗种1.2亿枚,在长海县獐子岛、广鹿岛、大长山岛和山东长岛海域进行浮筏养殖,面积共约600余亩;双白壳个体比例100%。与普通虾夷扇贝比较“明月贝”的产量提高约14%。
2016年开展虾夷扇贝“明月贝”大规模繁育及推广养殖,2016年共获得苗种2.0亿枚,长海县獐子岛、广鹿岛、大长山岛和山东长岛海域进行浮筏养殖,面积共约1320亩;双白壳个体比例100%。与普通虾夷扇贝比较“明月贝”的产量提高约16%。
亲本来源为培育的虾夷扇贝“明月贝”。培育方法具体如下。
1.促熟
(1)设施及要求
培育池宜为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容积10m3~30m3,水深1.1m~1.5m。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的规定。从亲贝所在的生境水温以每天不高于0.5℃的幅度逐步提升至6℃~7℃,盐度27~31,光照强度500lx~10001x。每立方水体培育密度为20枚~25枚,采用多层网笼或单层浮式网箱为培育容器。
(2)管理
亲贝入池前,清除贝壳上的附着生物和浮泥,按育苗水体每立方2枚~3枚准备,雌雄比例10∶1。投喂硅藻、金藻或扁藻等单胞藻或酵母粉、淀粉、螺旋藻、鼠尾藻磨碎液等代用饵料。单胞藻投喂量为每天(6~8)×104细胞/mL,饵料投喂量随着种贝促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终投喂量为20×104细胞/mL,饵料每天分6次~12次投喂,严禁投喂含激素或激素类物质的饵料。
早期和中期每天倒池换水早晚各一次,换水量100%;晚期性腺发育成熟,减少换水次数或不换水,避免因换水刺激导致种贝产卵,有效积温持续累积。
亲贝入池后,在1℃~3℃水温中蓄养稳定2d~3d,而后每天升高0.3℃~0.5℃,水温升到4℃~5℃时稳定3d~4d,再日升温0.3℃~0.5℃,水温升到6℃~7℃时恒温培育至性腺成熟,待产。连续微量充气,用药和停药期按NY5071的规定执行。
2.待产亲贝处理与要求
产卵当日,以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方法,刺激虾夷扇贝亲本进行产卵。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种贝,平均性腺指数要达到18%以上。同时待产亲贝应达到:规格为壳高≥8.5cm,湿重≥60g,感官质量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亲贝感官要求
1.催产和受精
采卵与受精应满足: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的规定。盐度为25~31。亲贝促熟时,应以海上自然水温为基础,亲贝入池后,稳定2d~3d后,每天升温0.5℃~1.0℃,升到6℃~7℃时,稳定待产。采卵密度小于等于50粒/mL。
当有亲贝排放后,继续恒温养殖3d~4d进行人工催产,待亲贝大量排放时,分别收集精子及卵子,在海水中自行受精,精子用量控制在1个卵子周围有2个~3个精子。
2.孵化与幼体培育
对受精卵进行孵化,孵化密度40个/mL~50个/mL,孵化水温11℃~12℃,每间隔1h搅池一次,孵化至受精卵发育为D型幼虫。
(1)选优
孵化至D形幼虫后,选择上浮幼虫,用260目筛绢筛出培育,布池密度8个/mL~9个/mL。
(2)培育条件
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培育用水符合NY5052的规定。水温在11℃~12℃,盐度为27~31,光照在5001x以下,密度为10个/mL~12个/mL。
1.培育管理
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虫期,即可投喂硅藻、金藻或扁藻等小型单胞藻。一般日投喂量2×104细胞/mL;随着幼虫的生长,饵料投喂量应逐步增加,后期达到8×104细胞/mL,分6次~8次投喂。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1/2至2/3;每4d~5d倒池一次;每天早、晚各吸底一次。用100号或120号散气石,每平方米0.8个~1.0个,连续微量充气。
(1)采苗
①采苗时间
眼点幼虫达到30%以上,应立即倒池并投放附着基。投放附着基后可以提高1℃~2℃水温。
②采苗器及处理
采苗器使用聚乙烯网片或细棕绳。聚乙烯网片使用前,用0.5%~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清洗油污;棕绳需经反复浸泡、敲打、冲洗,清除碎屑、杂质以及可溶性有害物质。聚乙烯网片按2.0kg/m3~2.5kg/m3投放,直径3mm的棕绳按1000m/m3~1500m/m3投放。
(2)采苗后管理
投放采苗器后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充气量,检查附着变态情况,根据附苗数量调整投饵量。用药和停药期按NY5071的规定执行。
2.出池
将采苗器放入3 0目~6 0目的30cm×40cm或50cm×80cm苗袋中,扎紧袋口。一般每袋装一片采苗器。出池作业时,操作人员按捞取采苗器、分剪、装袋、绑袋等环节流水作业。操作要求稳、准、轻、快,防止出池苗的脱落和损伤。
3.出池苗的运输
0.5h以内的短途运输,车厢内铺设10cm以上的吸足海水的海草或海绵,苗袋和海带草相间铺设,最上层应多放海草。装好后喷洒海水,覆盖塑料薄膜。
超过0.5h的长途运输,采用泡沫塑料箱和双层塑料膜袋相结合包装,充氧,塑料膜包装箱上加冰袋(或冷冻水瓶),用胶袋封箱。
1.筏式养殖
表2 浅海养殖环境条件
(1)环境条件
应符合表2的要求。
(2)养殖设施
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橛缆、养殖笼等部分组成。不能使用有毒材料。
划分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与流向成垂直,行距10m~20m,笼间距为0.5m~0.7m,一根60m的浮绠可挂80笼~100笼。养殖笼最上层距水面1m~2m。
(3)养殖密度
每公顷水面放养7×106粒~10×106粒(航道等空置水面积计算在内);直径32cm的养殖笼每层15粒~20粒。
(4)日常管理
①污损生物防除
及时刷洗清除敌害生物,查清种苗暂养海区藤壶、牡蛎等的产卵和附着时间及其幼虫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尽量避开藤壶和牡蛎附着高峰期进行分袋倒笼等生产操作。
②水层调节
附着物大量附着季节,应适当下降水层;大风浪来临前,应将整个筏架下沉,以减少损失。随着扇贝的生长,体重增加,应及时增补浮漂,防止筏架下沉,使浮漂保持在水面将沉而未沉状态。
③应急处置
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事件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扇贝受到污染。如果扇贝已经受到污染,应就地销毁,严禁上市。
2.底播
(1)场地选择
应选择以粗砂为主略为柔软的砂泥底质。水深应不小于15m,以20m~35m为宜。水温年度变化一般在0~23℃范围,盛夏水温最高也不能超过26℃。海星等敌害生物较少区域。
(2)播苗
播苗多选择在10月下旬~12月初。苗种投放密度以7枚/m2~8枚/m2较为适宜,视增殖区自然条件和苗种规格可稍作调整。
(3)底播管理
禁止渔船进入增殖区域内拖网,破坏底质结构,损伤贝苗;禁止往增殖区域内倾倒浮筏上清除的杂物,恶化环境,损害贝苗;认真做好增殖区域内敌害生物的清理工作,及时清除海星等敌害;定期进行贝苗底播后的跟踪监测,了解其分布、移动、生长和存活情况等。
1.病害名称
才女虫病,俗称“黑壳病”或“黑心肝病”。
2.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由于集约化生产的高密度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而目前的设备和手段还达不到理想的优良环境,溶解氧、氨氮、pH值等各种因素失调时,导致了才女虫的繁生和危害。凿贝才女虫分泌腐蚀贝壳的酸性物质在贝壳上穿凿管道,使壳内面接近中心部位形成黑褐色的痂皮。
3.主要症状
病贝生长缓慢,由于穿凿管道的形成,使贝壳受损,特别使闭壳肌周围的壳变得脆弱,在养殖操作过程中容易破裂。当虫体钻穿贝壳达到软体部时,则直接侵害软体部,被侵组织周围发生炎症,局部形成脓肿和溃疡,引起细菌继发性脓疡,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臭味,严重降低贝类的品质和价值,严重时甚至导致贝类死亡。
4.防治方法
目前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勤刷笼。购进苗种后尽快分入暂养笼。特别是在才女虫的附着高峰期更要经常刷洗,使其幼虫不能在扇贝壳表面附着筑管。
(2)晚分苗。分苗时间可推迟至8月初开始。此时正值凿贝才女虫的附着高峰期,分苗时通过筛洗贝苗,彻底清洗贝壳表面,使刚刚附于贝壳的凿贝才女虫幼虫被洗掉或死亡;同时晚分苗也可避开牡蛎的附着期。
(3)调整浮筏深度。分苗入养成笼后应适时调整养殖筏的浮力,避开多毛类幼虫较多的附着水层,切勿使养殖筏过于沉底。
(4)发现“黑壳病”时,应在凿贝才女虫秋季产卵之前将带病的扇贝捕起,以控制凿贝才女虫的发生量,减少害虫的繁殖和扩散。
(5)育苗单位在选择亲贝时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要将带病亲贝混入育苗室。
1.大连海洋大学
2.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大连海洋大学
地址和邮编: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街52号,116023
联系人:丁君
联系方式:13322257023
丁君、赵学伟、常亚青、梁峻、孙欣、宋坚、郝振林、王许波、毛俊霞、石晓、薛东宁、范余柱、杨鑫、张存善、赵鹏、王俊杰、于德良、张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