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慧
摘 要 笔者根据现行政策,在大环境、大方向、大背景下,探讨媒介融合视角下,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创新性特征,利用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突破题材同质化的表象,挖掘创新创意突破口。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文化类节目;故宫;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4-0110-02
1 节目题材创新
《上新了·故宫》一改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固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挖掘故宫背后的故事,牵手高校学生,推出故宫主题的文创产品,焕发了历史文化类节目新的生机。在单霁翔院长的带领下,故宫博物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被观看”,而是敞开大门、积极合作、“主动展示”,转而作为出品方携手北京电视台、华传文化、春田影视,联袂放送大型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北京卫视和爱奇艺视频网站的强力合作,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亦积极参与其中,掀起新一轮的热议,只有节目制作人“上心”,内容才会“赏心”,传统文化才能“上新”。
1.1 题材背景
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之下,2017年是文化类节目的井喷期,2018年国家政策仍在给文化类节目保驾护航。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必须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工作。在相关政策支持下,2018年中国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近60档文化类节目,与2017年的50多档相比又达到了新一轮高峰。之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就以故宫为题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2018年《上新了·故宫》又以全新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故宫。
1.2 个体特征
《上新了·故宫》区别于《国家宝藏》等相关文博类节目,将国宝“守护者”的角色转换成国宝“探索者”——“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由邓伦、周一围担任,每期他们与飞行嘉宾一起,从琳琅满目的国宝中探索背后的文化之美。除此以外,他们还要自己深入故宫体悟文化的力量,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与知名设计师联手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另辟蹊徑,打造出一款全新的节目。该节目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成功打破了故宫有形的“墙”,观众可以置身其中、可以展开对话、可以纪念收藏。
2 艺术审美创新
《上新了·故宫》2018年11月9日一经播出就在豆瓣评分以8.3的高分吸引了众多目光,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档以故宫文化之美为主题的节目,不仅展示了故宫所特有的浓郁的东方韵味,还展示了千百年来所积淀的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
2.1 内容方面
2.1.1 制作用心
这档节目注重匠心、制作走心,给沉睡的故宫文物赋予了新的创造活力。在《上新了·故宫》中,制作团队十分注重细节,在细节的求证上不遗余力,下了不少功夫。节目不仅在飞行嘉宾的表演环节仔细设计,就连每一个出场人物的着装都仔细考量,举止礼仪都根据史诗记载真实还原。节目中的每一个镜头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考究。
2.1.2 解读用“新”
同样的故宫,不一样的解读。之前有《国家宝藏》这类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也有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故宫文化的解读,在其他影视作品中也都多多少少涉及到对故宫的解读,创作了很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对故宫文化的解读各有侧重,大多庄重严谨,而稍显庄严有余亲和不足。而《上新了·故宫》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全新的形式,观众们跟随“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的脚步“走”进故宫,解读故宫的另一面;通过设计师团队与高校学生的合作,设计出带有故宫印记的文创产品,展示了更加活泼的故宫;通过把“故宫”带回家的形式,推广故宫文创,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故宫文化进行解读和普及。
2.2 形式方面
《上新了·故宫》独创出的节目模式——传统文化解读与文创产品设计结合,在此基础上设计文创产品。“故宫文创”的火爆市场离不开故宫团队5年多的精心研发,历史积淀和寻常器具的结合,是团队用汗水浇筑的“故宫之美”,跟得上潮流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由此一来使得文化节目、故宫符号和衍生产品拥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打造出了三者的全新结合点。这将开创中国故事的全新讲述方式——每期一个主题,各位嘉宾作为新品开发员探寻故宫传统文化,与顶尖设计师联手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共同推出文化创意衍生品。
3 节目传播创新
3.1 传播内容方面
文创产品是一种带有文化符号的实用物品,文创产品进入普通观众家中,就是一种文化的普及。作为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在中国拥有其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帝王生活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过、现代设计我们在生活中见过、文化故事我们在书籍中见过,但是这三者碰撞后产出的文创产品我们还未曾见过,因此,它自然而然地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符号。
3.2 传播渠道方面
针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走红原因研究显示,选择“多媒体结合,进行宣传互动”的选项占到39.63%[1],表明各个团队,在传播文化类节目时,传播介质十分重要。广播电视节目需要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双向互动、海量存储等优势。新老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内容生产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此外还有扩大传播格局、拓宽传播途径以及改变传播方式的优势。“由传统的被动式媒介文化转向更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文化”[2]。制作方在应对传播生态变化、丰富受众面、增强的受众黏性等问题时,要与时俱进,在“两微一端”做好宣传的同时,积极调整宣传策略,学会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使节目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持续扩大。
《上新了·故宫》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同时,爱奇艺视频网站也会同步播出,微信公众号也会实时发布节目看点,微博上明星进行转发与互动做宣传宣传,打造更加多维立体化传播途径为传播服务。在现代传媒技术支持下,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故宫将其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以上新的形式进行传播,并依托文化创新产品进行二次传播,使历史记忆披上了新衣,也使时代传播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3.3 传播受众方面
“对于大众传媒而言,传播力是其本质职能的彰显,是一种能力,一种到达受众、影响社会、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能力”[3]。近年来故宫题材热度高涨,《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等节目热播的背后是什么?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年轻人的热情。在现代,青年人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思想来源。在文化类节目中融入青年人的文化特质,就可以利用青年人群广泛性的传播该节目,同样可以增强文化类节目的在不同年龄层观众中的传播范围,以青年亚文化的讲述方式进行文化类节目传播,同样有利于引导青年群体的思想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4]。
御猫鲁班在节目中频频出镜,作为主要角色推动情节发展,憨态可掬的形象圈粉无数,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热捧,以“御猫”为题材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爆。就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任馆长,马克斯·霍莱因所说的:“博物馆必须是一个可以拥抱多元化的机构——多元性不光体现在员工和藏品中,而且体现在介绍世界文明时所提供的多种叙事方法”。御猫鲁班不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更能挠到年轻“猫奴”的“痒点”,猫文化、锦鲤等年轻态的符号让节目更加易于被年轻一代接受。
4 结束语
媒介融合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类节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同时也为其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机遇,拓宽了其传播渠道、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因此,我们更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潜心创作,推动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与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弘扬核心价值观,而且对促进中国电视事业的推陈出新、对于满足百姓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同样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張岩,王琳琳,等.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文化建设影响的研究[J].中国电视,2017(11):71.
[2]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6):16.
[3]张春华.传播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与解析[J].求索,2011(11):76.
[4]高燕.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