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一篇《寒冬中,我被突然裁员了》刷爆微信朋友圈。虽然我的公司没有裁员,但正在带领员工过冬,期待冬去春来。与此同时,一篇《十亿赌约化成员工工资》又横空出世,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烤暖了别人家的公司的员工——格力为每位员工平均每月加薪一千元。尽管如此,加薪的新闻依旧被滔滔的裁员洪水给淹没了。被裁掉的员工心里不好受,留下的员工也不好过,老板和HR一定更难过。然而,无论冬天有多冷,春天总会如期而至,企业也必然逃不过这个自然周期。
每每遇到一些困惑,我总会在脑中天马行空地想一些漫无边际的场景。企业寒冬,当真都没辙了吗?假如实践派改革能手商鞅遇上了学术派心理大师马斯洛,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马斯洛说:“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好的管理者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商鞅拿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态:“不用你说,谁不知道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更重要的是,人处于这个需求阶段时最听话,为了巩固我王的政权,我就让大多数人永远处于这个阶段。”商鞅绝不是光说不练,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农战!
《商君书》中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把经商等通路卡死,要想富,惟有务农一条路。但万一人民辛勤劳作又赶上风调雨顺,不小心富起来了怎么办?商鞅的解决之道是通过税收让民众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想加官进爵,惟一的办法是在战争中立军功。于是我们看到秦国军队攻城掠地后论功行赏、一将成名万骨枯的血腥场面。
在马斯洛看来,人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就会进一步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商鞅对此不屑一顾:“你说的不过是饱暖思淫欲。用我的话说叫六虱,即儒家说的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当人们都去追求六虱时,就不再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会种地不积极、打仗不拼命,哪会有秦国的强盛?”
孟子坐不住了:“如果广施仁政,使天下的官员都想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来种地,天下的商人都来做生意,天下的旅客都借道过来,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来控诉,谁还能与你为敌呢?这样就能实现孔子的愿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呀!”
孟子的話刚刚落地,就被秦灭六国这一事实摔得粉碎。商鞅马上出来打圆场,他在《商君书》中早就说过:“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意思是说,我没说诗书礼乐不好,但非常时期必有非常措施,只重农战也是情非得已。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弱肉强食,面对虎狼之师,只有“火燎眉毛,先顾眼前”,非商鞅之法不可。
唐朝诗人吕温说:“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商鞅只能“肃杀”,做“坏人”。人们对商鞅的误解一直延续至今,其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却被人津津乐道。
入冬以来,一场企业裁员大潮来势汹汹,尤以互联网公司为甚,美团、京东、知乎、摩拜等赫然在列。有人惊叹“人到中年,崩溃无声”,有人无奈“初出茅庐,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场严冬肃杀不止是一次普遍的“职场危机”,更是一次有组织的企业自救。非常时期,非常自救,目标只有一个:春暖花开,等你归来。
面对严冬,微博大V国世平教授出来喊话:“现在的企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即便不裁员,通常也是采取增加劳动量或者延长劳动时间来减少成本。”他建议大学生们要把“追求高工资的预期降下来”。
《寒冬中,我被突然裁员了》余热未消,格力全员涨薪刷屏。1月8日,格力电器下发全员涨薪的通知,这份格力电器2019年“一号文”中显示:“经公司研究决定,自2019年元月起,根据不同岗位给予薪资调整,总增加薪酬在十亿元以内。”此次格力电器加薪幅度大约为人均每月一千元!对此,董明珠霸气回应:“没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困扰!”
两千多年前的商鞅不仅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困扰”,还深深知道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落后于山东诸国,正如后世的司马迁说的那样,秦孝公登基时“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在商鞅看来,在丛林法则盛行的战国时代,惟有法家思想才能使秦国迅速崛起,哪有董明珠的实力逆势全员加薪?
董明珠接受采访时说:“员工在创造财富的时候,怎么可以让员工还在为生活担忧,这样怎么能把工作做好?”董明珠的底气源自格力的实力,格力的实力则来自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
战国的冬天里没有春天,因为春天还没做好准备。
秦灭六国,表面上看是法家的胜利,但孟子并不认输。孟子慨叹,如果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应用,这个国家就会如孔子眼中的好国家,“近者悦,远者来”,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有抱负的人争相投奔(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劳动力充沛(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业繁荣(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旅游业发达(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竞争对手的人才纷纷倒戈(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倘若如此,这个国家就会成为冬天里的春天,可以像格力一样逆势全员加薪。
商鞅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面对“商黑”的指责,商鞅一定不服气。商鞅变法无非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公司裁员一样,是为了先活下去。《商君书》通篇讲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但这一切都以《更法第一》为前提,即法要因时而变。只可惜,商鞅不能很好地把握节奏,一直把秦国的弦崩得太紧,把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变成常态。面对“成也商鞅,败也商鞅”的质疑,“商粉”感叹:如果秦统一天下时商鞅还在,一定会对秦始皇重提“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的道理,告诉秦始皇“现在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时候了”。
“人可以自强不息,但不能一直自强不息!”因为“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寒冬里肃杀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商鞅变法”只是权宜之计。正如鲍鹏山说的那样:“法家是时代需求下出现的思想。如果战国时代过去了,平常如果使用法家思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为了让国家强大,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在法家看来完全可以忽视。”
在战国的冬天里,商鞅呼喚“春暖花开,等你归来”,孟子慨叹无法庆祝“寒冬里也有春天”。面对外面来势汹汹的裁员大潮,格力员工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羡慕忌妒恨”,更是春天来临前的捷足先登。
经济学上有一个“不可能三角”理论,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
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和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只不过三个元素分别换成了速度、公平、安全。在HR管理中,这个“不可能三角”理论同样适用。
商鞅是个救火型的HR经理,无论是如“商粉”描述的那样非常时期只抓要点,还是如“商黑”批判的那样顾此失彼,他要的是立竿见影,要先活下来。农战让百姓受尽苦头,但在虎狼环伺的环境下,不如此就会被消灭。企业的冬天里,不采取非常手段,怕是等不到下一个春天。
孟子是有战略的HR经理,救火的功夫赶不上商鞅,但一定会未雨绸缪,让企业如冬天里的格力,冬天里仍然“没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困扰”,仍然让员工感受到公正的待遇。
老子很像企业里的HR第一责任人——老板,考虑的是公司的长治久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经济学上的“不可能三角”不是绝对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是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HR的“不可能三角”也是如此:HR的最高境界就是让道家的长治久安、儒家的公平公正、法家的高效率合而为一,就是“太上,不知有之”。
儒道互补,让企业永远处于春天,一边赶路,一边不耽误看风景,不把效率发挥到极致。因为没有冬天,何须“以奇用兵”。这是格力员工之于董明珠一样的“亲之誉之”。
道法相依,这是企业过冬的策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以奇用兵”,员工“畏之”。有点残酷,有些遗憾,但是不得已而为之,如商鞅变法,牺牲了暂时的公平,只为了“春暖花开,等你归来”。
儒表法里,春天里仍然“以奇用兵”:表面上公平,多劳多得;本质上让员工像陀螺一样永不停歇。企业源源不断获得利润,员工在强势的企业面前没有选择看风景的权力,甚至疲劳死屡见不鲜……如此,本应该是权宜之计的商鞅变法成为常态,“以无事取天下”成为不可能,员工在春天里仍然寒冷,赚再多的钱也只能“侮之”。
秦孝公去逝,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保留新法。“商粉”为之遗憾:“以奇用兵”的尺度太难把握,商鞅明知变法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却不能把握好时机和火候,知行合一何其难也。“商黑”认为商鞅罪有应得,根本不懂变法只是权宜之计,以至于秦统一天下后仍然大行法家之道以至灭亡。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无论毁誉,商鞅不是庸人。这个冬天有点冷,你可以羡慕格力员工加薪,也无须痛恨来势汹汹的裁员大潮,救火HR商鞅绝非庸人。无论被裁员还是和企业一起过冬,毕竟冬意正浓,春天不会太遥远。最后还想借马云的一句话提醒自己和所有管理者:“我们总把自己企业做得不好怪罪于宏观经济,90%的人在埋怨宏观经济,但是90%倒下去的企业跟宏观经济一点关系都没有。”
冬日里说寒冬,徒增冷意。我只盼春暖花开,等你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