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雪云
摘 要:驱动教学法是当代教学法创新的体现,它具有启发性、探究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数学为例,着重对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要点和实践策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优势,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驱动教学法;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1-0071-02
一、驱动教学法分析
(一)驱动教学法理论
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己结合假设条件,寻求解决途径。例如,小学教师讲解“10的加减法”时,教师给出“分苹果”的题目,让学生小组讨论方法,最后大家一同合作解决问题,案例中提到的教学方式,就是驱动教学法运用的体现[1]。
(二)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要点
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过程,突破了顺向思维教学模式,将教学开展的切入点,定位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上,因此,教师运用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时,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让学生进行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一点是驱动教学法在实际中应用的要点。教师在课堂中融合其实践教学策略时,需要把握驱动教学法的探究性特征。
驱动教学法的解析,始终能够灵活运用学科要素,实行相应的教学资源规划,运用现代结构中综合性资源探究条件,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由此,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驱动教学法时,也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特征的把握。
二、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一)某校教学情况概述
某校是其所在区域的重要学校,学校为了进一步推进该校教学工作的逐步创新,经常组织在职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探究。而驱动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代表,受到该校数学教师的一致好评。由此,该校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学生阶段性特征,灵活运用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结合该校学生的视角情况相应地开展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集合数学学科内容,让学生探究如“商品购买”“分苹果”“帮助朋友解决问题”等题目,为学生设计课堂知识学习任务,并分组进行课堂知识探究。同时,教师每一次在课堂中应用驱动教学法时,总是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条件,然后让学生小组内自主探究,最后教师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整合。
(二)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实践情况归纳
结合以上关于某校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运用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流程概述,我们将其实际应用的要点归纳如下。
1.探究理念的实践解析
驱动教学法在实际中合理运用,要求教师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驱动”的课堂探究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新教学方法实践过程的理念引导。
例如,A教师在针对《乘法的初步认识》部分讲解时,善于运用“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课堂演练,然后再根据“加法与乘法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讨论,得到乘法的运算规律。案例中提到的A教师,教学理念的定位就是驱动教学法实践过程中“探究”理念运用的体现。
2.教学任务的恰当性定位
教学探究任务的恰当定位,也是确保驱动教学法在实际中得到合理运用的条件。从教学方法的层面而言,如果教师确定的探究课题困难程度不够,则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启发性、牵引性价值将无法发挥出来;从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来说,过难的驱动探究课题,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阻碍学生知识探究的局面。由此,教师需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征,适当地进行驱动教学任务定位。
例如,B教师在开展《鸡兔同笼问题》一章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运用普通数学计算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然后又提出“如果我们将答案转换为未知数,将如何将问题解决掉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識解决问题。案例中提到的教师教学过程,教师善于借助学生已经学习到的内容为跳板,辅助学生寻求到驱动探究的方向。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到了运用“未知数”,却没有对“未知数”的应用范围进行明确的定位,其实践过程依旧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达到了借助旧知识启发性教学的目的,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自然也就实现了驱动教学法合理运用的效果。
3.学生互动性参与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合理地运用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参与。一方面,教师设计的课堂驱动探究任务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意识较低,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就不能实现课题探究驱动性学习的目的了。另一方面,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又需要教师做好驱动任务的引导,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始终保持学生的主动参与。
例如,教师讲解《三角形》时,要求学生在课后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图片”,然后结合这些三角形提出“我们是怎样判断这些图形就是三角形呢?如果我们将它们放在四边形中,又会看到什么呢?”,为其“下定义”,然后再对三角形的每一个角进行测量,对每一个边进行测量,最后对学生自主探究的“三角形定义”“三角形边角特征”“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三个探究方面进行总结[2]。案例中提到的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过程,就是结合当前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驱动课题自主探究优势,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牵引性特征,促进驱动教学法运用的教学方式。
4.学科内容连贯性把握
驱动教学法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应注重学科内容连贯性的把握。这是由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教师需要反复加强其引导,才能够保障学生在任务探究时,能够将认知层面的知识都集中在一起,避免其探究时的困惑。
例如,M教师在开展《图形变换》一章教学时,在课堂中首先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等常见的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其次,再布置相应的图形拼接任务,让学生从单一的图形变化特征“平移”到组合图形变化的特征分析上来。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通过“同学们,看老师这样拼接是不是可以?”或者“如果我从另一个视角,对图形拼接内容进行拼接,是不是会得到新的图形呢?”等对话进行课堂教学互动[3]。案例中提到M教师实践过程,先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梳理,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内容,构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探究的课题。当学生进行小组课题探究时,不仅能够对其内容进行讲解,也能够结合自己的创作作品实现对多样性“图形变化”变换过程的探究。
5.创新“驱动”课堂
创新“驱动”课堂建立,要求教师着重把握实践教学中的“新”,彰显驱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之间的不同,体现该教学法的优势。具体来说,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应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价值,同时,也要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要驱动力,这样的驱动课堂实践过程,才是高质量与高效率并存的体现。比如,案例中P教师进行《长度单位》一节教学期间,为体现驱动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以课堂小故事“爱漂亮的图形”为引导,让学生帮助三角形、正方形制作“花衣裳”,学生一同讨论,要如何进行花衣裳测量。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通过直接将图形放在花布上,然后画出相应的轮廓进行裁剪。但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测量方法浪费材料,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按照图形大小进行裁布,就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该教师课堂教学时,以学生小组讨论后的方法为借鉴,逐步引导学生先测量图像的长、宽后,通过计算周长的方法,完成课堂讨论。以上P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导入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讨论的切入点,并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到的“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了本节课堂教学知识点中“长”“宽”“周长”等关键点,最大限度地彰显了驱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体现了驱动教学法应用的优势。
6.课堂与课后的联动教学
驱动教学法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建立课堂与课后联动教学互动环节,也是把握驱动教学法实际应用优势的必然性要求。即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期间,不仅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识记,更应该学会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如该教师B进行《折线统计图》一节教学期间,教师课堂教学期间,以柱状图、点状图为例,为学生讲解了折线图实际应用的优势,以及绘画折线图时需注意的要点。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学会如何利用该统计图,课程教学后,教师布置了“未来七天天气折线图绘画”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天气情况记录,并以折线图的反馈方式进行实际应用反馈。以上小学数学教师的驱动教学法应用过程,体现了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后实际应用的驱动联合过程,该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绘画每日天气信息记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动手绘画折线图能力,也培养了观察、独立思考意识,实现了能力的提升。
7.课堂评价充当“催化剂”
驱动教学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也应合理把握课堂评价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中的驱动作用。比如,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独立完成了教师给予的课堂知识探究题目,此时教师应通过言语鼓励,课堂表扬等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反之,若学生在课堂中未回答出问题,教师也应通过引导,给予学生鼓励,这种恰当的课堂评价充当“催化剂”方法,具有促进学生进步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是新教学手法在一线教学过程中融合的体现,对当代教育策略的创新具有借鉴性作用。为了彰显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的优势,就要注重驱动教学法实踐过程中,通过探究理念的实践解析、教学任务的恰当性定位、学生互动性参与以及学科内容连贯性把握进行探究,实现驱动教学法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协调应用。因此,开展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将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实践提供策略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秀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63.
[2]石 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调查报告”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5):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