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吕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是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是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关键环节,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1]。2018年7月25日,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的《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科普作品供给能力,实施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创作计划,打造一批集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质科普精品。2018年7月28日在唐山召开的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强调,要在打造防震减灾科普品牌等方面精准发力见实效。
云南是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省份之一,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地震安全工作。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通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的发展促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地震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发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社会宣传效益得到提升。全省各级地震部门更加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制作工作,加强业务人员队伍建设,设有相关内设职能部门或单位,明确专兼职科普宣传教育人员,加强宣传品研发创作与使用推广。依托相关重点工程项目支持,紧扣社会公众需求,创作产出一系列面向不同对象和场所的科普宣教产品,制作了《防震避震常识》《宾馆酒店防震避震常识卡片》《农居抗震·关爱生命》《地震百科知识大全(6种民族语言版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读本、手册、展板、音视频,并积极通过网站、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普及推广,丰富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初步调研统计,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地震部门原创的科普宣传品达60余种,如科普宣传手册(折页、挂图)16种、科普民歌6首、科普短视频18部、科普公益广告3部、科普展板9套。
云南省地震部门组织创作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民歌6首并在曲靖、楚雄、大理等地开展推广,其中5首拍摄制作成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点的科普视频,在网络媒体上广为传播,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益。研发了云南数字地震科普馆,在各州、市地震部门推广使用。针对轨道交通特定场所,制作了科普微视频《在地铁里,地震来了怎么办?》并在昆明现有各线路地铁上播出。策划制作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公益广告《防震减灾 从你我做起》在云南电视台、昆明七彩公交及七彩视频播出。积极适应新媒体传播发展规律,先后制作了《地震预警——与地震波赛跑》《主动源探测——给地球做CT》《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在云南正式落地》《测震“天网”》等10余部科普短视频。部分市、县地震部门结合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了防震减灾科普文艺作品,如弥渡防震减灾主题花灯表演节目“建宁民众说防震”。楚雄、红河、丽江、德宏、普洱等州、市、县地震部门制作了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防震避震常识》《丽江·防震减灾——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等科普宣传产品。怒江州兰坪县地震部门制作了科普视频短片《爱就在您身边——兰坪地震应急避难指南》并在兰坪县电视台播放,泸水市地震部门制作了傈僳语和汉语版《地震逃生36计》音频,并在社区和农村播放推广。
对云南省地震部门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现状掌握还不够深入,对基层地震部门科普工作存在的困难及需求了解还不够全面,缺少对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进行统筹谋划。部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内容和形式陈旧,科普宣传品不够丰富,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化产品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服务能力不强,存在缺乏专业人才支撑现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创作发展沟通交流不够,现有的科普宣传品资源仍不能有效地在地震系统内统筹共享。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还不强。
2019年9月至10月,笔者所在单位开展了“社会公众当前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现状及未来科普服务需求情况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发现,地震基本常识、自救互救知识和防震避震措施是受访者认为较为重要的科普知识内容,但实际上目前针对这些内容的科普宣传品还不够多,适用性也有待加强。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还较少,原创科普精品缺乏,知识性、趣味性不足。公众关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科普知识内容需要进一步梳理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种类单一,不同程度影响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普及的实效性。
认真贯彻落实首届全国地震科普大会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进一步加强与科技、科协等部门在作品创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作,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研发推广服务能力。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作为防震减灾工作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真实地梳理掌握地震部门现有科普宣传品资源现状。加强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创作工作的统一指导、协调和作品审查,加强全省各地之间的科普宣传品创作交流,协调联动,互通有无,解决资源分散、宣传品重复开发等问题[2]。积极争取有关项目支持,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经费统筹和投入。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防震减灾科普作品资源库,能更有效地做到资源共享,优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品创作规划,更好地创作出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科普精品[1]。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和培训,提升科普宣传品创作水平和技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政策支持,激发各领域科研人员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创作的热情。
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标准化体系,提升精准科普服务水平。科学系统分析新时期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需求,制定完善未来一段时期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研发目标、主要内容、服务对象、推广渠道、重点工程等,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又适当兼顾各地特色,逐步形成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科普宣传品体系。应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统筹提升针对特定区域场所和特定人群的科普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对象和传播渠道,制作面向公共场所、中小学校、社区、农村等多元化的科普宣传产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研发推广,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创作的良好局面。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创作计划,鼓励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丰富科普宣传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打造一批集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质科普精品。根据调查,只要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的特色,大多数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有较大需求的[3]。结合云南实际,应紧扣公众普遍关注的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地震预警、农居抗震设防等内容,采用动画、漫画、图解等表现形式,更新制作一大批折页、音视频等科普宣传品,并广泛利用手机、网络、电视、广播等相关途径进行传播普及,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强化地震应急科普作品创作,组织相关专家参与编制,确保科普内容权威、通俗、易懂、易传播。结合实际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相结合,支持发展形势创新、内容丰富、科学性、艺术性高的系列科普原创作品,积极引导支持跨界文艺科普作品创作,繁荣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文化作品。
文章对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以及随着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需求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将迎来良好机遇,需要不断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内容和方式,特别要进一步丰富科普宣传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精准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