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促进策略

2019-02-28 21:40:37朱小艳
云南科技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湖南主体区域

朱小艳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繁荣进步的灵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竞争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进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经济时代,区域创新日渐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

1 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发展的基本载体和着力点。湖南属于中部地区的省份,位于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如何在“腰部”发力,通过区域创新推动湖南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于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区域创新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

进入21世纪,全球创新环境、创新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创新全球化、多极化趋势日渐凸显,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许多重大的、颠覆性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对创新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加大研发力度、重视技术创新”成为许多国家、许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放眼未来,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创新的格局仍将持续,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想成为后起之秀,在全球创新格局变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融入世界创新潮流之中,依靠区域创新发展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

1.2 区域创新发展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综合国力明显提升。我国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矛盾日渐突出。可以说,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走出“三期叠加”的困境阶段,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依靠区域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3 区域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力

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中断,改革和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伟大革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力。特别是以“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逐渐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创新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领域,而更深刻地拓展到产业融合、企业运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这时,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变革力量,必将展现出它在推动产业融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巨大能量。

2 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开放程度。构建完善、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主体与其创新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等3个部分构成。其中,企业处于整个创新体系的中心位置,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的网络关系,并受到特定的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深入分析新经济时代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创新主体方面的制约因素

从区域创新的参与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首先取决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从湖南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来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经过国家审核认定反馈的湖南省研发投入总量为568.5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就高达461.77亿元,占全年研发总投入的81.2%,表明企业是湖南技术创新的绝对主体。但受创新观念、企业规模、产权关系等因素影响,目前湖南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水平还不高,真正有很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还不多。特别与江浙等发达省区相比,湖南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投入效果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湖南是教育大省,在137所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湖南就有4所高校入选。其中,在37所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湖南就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3所高校名列其中。然而,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湖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仅占全省研发总投入的1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2%。

3)中介机构的科研服务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湖南科研中介机构数量快速增加,科研服务队伍越来越庞大。但整体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科技服务类、创新创业类、市场服务类、咨询服务类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多数中介机构规模小、人员素质低、服务意识差,难以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好应有的中介和服务作用。

4)地方政府服务职能亟待改进。区域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仅仅是区域创新的服务者,但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擎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在区域创新中主要发挥引导、支持、协调和管理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科技管理部门分割、科技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同时,在研发资源配置、科技项目管理、项目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消极腐败等问题,影响着湖南的区域创新发展。

2.2 创新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影响区域创新的环境因素,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因素之外,还包括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等“软环境”因素。从“硬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湖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因基础差、底子薄,与发达省区相比,湖南在公共实验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相对落后;从“软环境”来看,尽管各方面环境都在改善,但与新经济时代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1)地方政府创新行为不到位。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过程中,主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对创新主体的激励、协调和服务。近年来,一方面,尽管湖南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区域创新的促进措施,但仍然存在少数地方政府执行能力与效率不高、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强、对区域创新的激励与支持不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尽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落实不到位、假冒伪劣问题突出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研发投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创新与创业的整体文化氛围不浓。一方面,重结果轻过程、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等传统文化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影响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湖南特殊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特征,决定湖南区域文化相对封闭,文化割据明显,尤其是湘中、湘西地区民俗文化较为复杂,影响了创新与创业文化环境的形成,制约了区域创新的发展。

2.3 创新网络方面的制约因素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体,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创新网络体系。

1)从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首先,影响区域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关系,是不同企业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理集聚。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湖南许多行业已经或正在形成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规模层次的产业集群,呈现出3大特征:一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如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生物医药业等;二是产业集群富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如浏阳花炮产业、醴陵陶瓷产业、湘潭槟榔产业等;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如汨罗再生资源产业、永兴白银冶炼产业等。尽管湖南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但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具有竞争优势且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不多,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内配套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其次,与沿海发达省区相比,湖南产、学、研之间缺乏内在合作动力,产、学、研的结合停留在浅层次上,合作深度和效果亟待改进;此外,技术推广机构、咨询顾问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联系不紧密,不同主体之间尚未形成相互依存、协同共生的网络体系,也是影响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2)从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看,目前省内企业对区域创新平台的依赖程度不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企业的支撑作用有限,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区域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区域创新的快速发展。

3 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促进策略

进入新经济时代,湖南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针对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网络中存在的制约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因素,未来应该从这3个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动湖南区域创新的快速发展。

3.1 创新主体层面的促进策略

首先,要加快推进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当前要重点解决科技创新领域的“部门分割”问题,要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同时,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反腐力度,避免科技资源重复配置、低效配置、人情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尤其是公共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一方面,要改革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引导科研评价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原创”“重实际贡献”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收入水平、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以创新成果作价入股,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再次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完善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加强主导产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加大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最后,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强化技术推广机构、咨询顾问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中介传媒作用,引导产、学、研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加快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在强化公益类、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社会责任改革的同时,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以此激活各类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3.2 创新环境层面的促进策略

首先,要加强“硬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保障文献资源的及时、有效供给。图书馆作为传递知识的桥梁,是为解决人类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矛盾而产生的。图书馆是区域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对区域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区域创新的质量;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的核心,重点实验室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应逐步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借此提升重点实验室层次和区域创新的能力;三是结合实际组建区域共享研发平台,为本地区中小企业创新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四是加强中试基地和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及时转化。其次,要加强“软环境”建设,一是加强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尤其要从法律层面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并从制度建设层面,构建促进区域创新的激励和引导机制;二是营造有利于探索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主要是利用国家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环境,结合各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条件,积极倡导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湖湘精神,努力营造敢闯敢拼、探索创新的文化氛围。

3.3 创新网络层面的促进策略

首先,要深化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渊源、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特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努力融入现代科技因素,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湖南“低成本产业集群”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鼓励湖南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创新生态体系;其次,要构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主要是结合湖南传统产业,引导“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融入,引导湖南本土企业充分利用区域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促进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稳定协作和良性互动;再次,要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一方面,要巩固企业与区域内技术推广机构、咨询顾问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使之形成联系紧密、关系牢固、利益共生的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机制,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升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猜你喜欢
湖南主体区域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岁月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