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由于腕管内压力增高或腕管容积减小或腕管内容物增多,使正中神经受到压迫而出现三个半手指酸痛、麻木等症候群的病症,是临床中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1]。本病的发生常与手部劳动工作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用电脑工作的人群增加,患上“鼠标手”(腕管综合征)的人群越来越多,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重度患者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障碍[2],最终可能会丧失手部劳动能力,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因此,早期积极治疗十分重要。目前,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以休息制动、局部封闭、口服药物、物理治疗、针灸治疗等保守治疗方式为主。笔者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采用温针灸结合超短波物理疗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做临床研究,并观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均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病例)。依照就诊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4~58岁;病程14~540 d;发病单侧24例,双侧6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3~62岁;病程10~510 d;发病单侧23例,双侧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位等分布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d观察组30111940±1163±85对照组3092139±1068±89
1.2 纳入标准 腕管综合征诊断要点:①患肢拇指、食指、中指、环指桡侧麻木或疼痛;②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障碍或无力;③大鱼际肌出现不同程度萎缩;④屈腕试验(Phalen征)和腕部叩击试验(Tinels征)均为阳性,或者任意一者出现阳性;⑤神经电生理检测提示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者异常。符合上述诊断要点1~4中2条以上及要点5的患者即可诊断为CTS[3]。
1.3 临床分型 腕管综合征临床分型方法有多种,目前主要采用顾玉东腕管综合征临床分型方法[4]。见表2。
表2 顾玉东腕管综合征临床分型
1.4 排除标准 对于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均不参加本次临床研究:①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②腕管内有肿物;③腕关节部位有骨折病史;④有代谢性疾病;⑤妊娠期女性;⑥不能完成随访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针刺取穴:阿是、大陵、神门、太渊、劳宫、内关、间使、曲泽,单侧发病只取患侧穴位,双侧发病取双侧。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伸直,掌心向上,平放于桌面。穴位用75%的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Φ0.35 mm×40 mm)行针刺,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大陵穴要求针感,针感向指端或上臂放射。留针30 min,期间15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
1.5.2 观察组 ①物理治疗:采用落地超短波电疗仪(LDT CD31,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治疗,先将超短波电疗仪电源开关打开,预热5 min,嘱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将患侧手腕部平置,取电极板(小)两块,每块电极板与患者皮肤接触面敷上毡垫(小),采取对置法将电极板分别放于患侧腕关节的屈侧和伸侧。根据患者情况,急性期给予无热量(粗调1,调谐80 mA),慢性期患者给予微热量(粗调2,调谐110 mA),每次 20 min。每日 1 次,每周 5 次,2 周为1个疗程。
②针灸治疗:超短波物理治疗后再行温针灸治疗。针刺取穴和操作同对照组。待针刺完毕后,接着行艾灸治疗,用刀切取长约 1.5 cm 艾条,在艾条中央用止血钳尖端捅一个小洞,注意不要捅穿另外一头,然后将艾条分别悬挂于内关、大陵、太渊、神门穴针柄处,再将艾条下端点燃以行温针灸,最后用一 U型纸片置于艾灸的皮肤之上,期间注意询问患者艾灸皮肤的热度情况,以患者可以承受艾条热度为度,避免烫伤。每截艾条为一壮,每个穴位灸一壮,温针灸完成后,等待针柄冷却后出针,出针后用棉签按压针孔10 s,避免产生血肿。
以上方法,先采用超短波物理治疗,再施以温针灸,每日 1 次,每周 5 次,2 周为1个疗程。两组各治疗10次后观察统计疗效。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6.1 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在纸上面划一条长100 mm 的横线,左端为0,表示无痛;右端为10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各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将中间部分100等分,代表0~100分;患者根据自我疼痛的感觉在横线的对应位置上标记记号,0~4 mm 为无痛,5~44 mm 为轻度疼痛,45~74 mm 为中度疼痛,75~100 mm 为重度疼痛。注:因本次研究只探究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故VAS评分显示为重度疼痛患者不参与本次临床研究。
1.6.2 疗效判定 参照VAS评分并结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制定以下疗效标准。治愈:治疗两个疗程后,VAS评分≤4分,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如:腕关节活动自如、疼痛症状消失;手指活动不受影响,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疼痛等症状消失;屈腕试验(Phalen征)和腕部叩击试验(Tinels征)均为阴性。好转:治疗两个疗程后,VAS评分在5~44分之间,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但腕关节在劳累或者受凉后会出现轻度酸胀疼痛或者无力等不适,桡侧三个半手指浅感觉减弱,屈腕试验(Phalen征)和腕部叩击试验(Tinels征)均为阳性,或者任意一者出现阳性。无效:治疗两个疗程后,VAS评分≥45分或者疼痛等级无变化,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2.1 两组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腕管综合征患者VAS 评分;观察组治疗后VA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温针灸结合超短波物理疗法治疗腕管综合征在临床疗效方面要优于单一针刺治疗。见表3。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而引起其支配区域内疼痛,运动、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腕管是指腕掌横韧带与腕骨所构成的骨—纤维管,通过腕管的主要组织有:正中神经、肌腱,正中神经处于浅层,故容易受到损伤。病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7]:腕管内容物病变或异常、腕管容积减小、腕管内容物增多,任意一个因素或者两个因素或者三个因素均可致病。腕管综合征的发展总体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以麻木、疼痛及感觉障碍为主;中期可出现肌肉萎缩、无力;晚期可发生运动障碍,严重者可致患肢功能障碍甚至致残。所以,应及早有效治疗本病。中医学认为腕管综合征属“痹证”范畴,主要病因病机有两个方面:伤后瘀血阻滞、伤后感受风寒。伤后瘀血阻滞导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伤后感受风寒,经脉阻塞,气滞血瘀,筋骨失养而气虚血少,肢体麻木,“不荣则痛”。
在治疗方面,对于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目前首选保守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方式有很多种,据现有研究[8],疗效最佳的应为局部封闭治疗与综合康复治疗,但有研究[9]指出,局部封闭治疗1年后有50%的复发率。所以,笔者在临床上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的方式。温针灸是把针刺和艾灸有机结合达到协同治疗作用,其镇痛效果已经得到临床的证实[10]。根据本经选穴原则,选取手厥阴经上的大陵、内关穴位,共凑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功;根据病变部位近部选穴原则,选取太渊、神门穴位,温针灸的热力沿针身传入体内,这种针刺结合温热效应能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具有镇痛之功[11],从而弥补单一针刺没有温通作用的不足。超短波电疗机是利用超短波的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的肌体进行治疗的仪器,它是利用电容式的电极输出能量,将病灶部位置于电极之间,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肌体部位的分子和离子在其平行位置震动,并相应磨擦而产生热能效应,这种热效应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受热,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肌体的新陈代谢,消除炎症,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2]。超短波中小剂量作用于受损的周围神经,可加速神经再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温针灸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超短波物理治疗是现代康复治疗中的一种医学物理疗法,温针灸结合超短波物理治疗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临床治疗中操作方便、廉洁,疗效高,且易于病人接受。
目前,临床上对腕管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方式有很多,其临床疗效参差不齐,通过本临床观察,以期探寻更加合理、科学的综合治疗方法,真正达到早期预防及治疗的最佳模式,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针灸结合超短波物理疗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具有见效快、疗效好,是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