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咏梅
广东省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广东中山 528400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从国外防控经验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势必对中国养猪业产生深远影响。为此,猪场必须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这是猪场防疫的关键,也是保障猪场生产安全、提高养猪效益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已在国内外养猪行业中达成广泛共识。
生物安全措施是猪场的管理策略,是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防控传染病3要素制订的,是阻断场外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猪群、维护猪群健康安全、保障猪场正常生产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的集合[1]。它涵盖猪场建设、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等方面,是猪场从一把手到所有员工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共同维护的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
猪场建设十分重要,它涉及环保、生物安全以及猪群生活环境等,需考虑周全。
1)符合法规。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地方政府的土地发展规划,避开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地区,不属于基本农田和林地。
2)生物安全。选择有树林为天然防疫屏障的山区或丘陵地区;周围距离公路、乡镇居民区、工厂、学校、医院、屠宰场和其他畜牧场1 000 m以上,距离村庄至少500 m以上。
3)符合环保。应位于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选择地形开阔、地势高燥、平坦或有缓坡、向阳避风、地质坚实的地段,最好周边有大片农田、果蔬基地,可以消纳猪场产生的粪肥。
4)优选条件。有水源,水量充足,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有电力供应,备用柴油发电机;交通便利。
1)严格分区。根据生物安全等级不同,将猪场分为4个区域:场外、外部工作区、内部生活区和生产区,安全等级从低到高,干净程度从相对的污区到相对的净区。入场路线顺序为:场外→外部工作区→内部生活区→生产区浴室 →猪舍,不可跨区,各区之间要有围墙、林带、隔离沟等分隔。
2)猪舍布局。在猪场的生物安全金字塔中,公猪舍、分娩舍、配怀舍、保育舍、育肥舍、隔离舍和出猪台的生物安全等级依次降低,猪舍也依次从上风口往下风向分布,猪只和人员只能从生物安全高级别向低级别单向流动。环保区(解剖室、粪污处理设施和垃圾点)则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的边缘地带。场区设置净道和污道,不可交叉。生产区可采取种猪区、保育区和育肥区一点式或多点式饲养。猪场四周设围墙,围墙外可种植防护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气源性疾病的传播。
3)猪舍建筑。朝向兼顾采光与通风,通常坐北向南。舍间距应大于8 m[2],加大舍间距离可降低气溶胶感染的风险[3]。猪舍设备选择与饲养规模和工艺相适应。猪栏设计应易于清洁、冲洗和消毒。有专门的防鸟、防鼠设计。猪舍建设材料环保、保温隔热性能良好、耐腐蚀、防火。
在养猪生产中,树立“养防为主、治疗为辅”理念,良好的免疫力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基础上[4]。
根据猪只在不同生长繁殖阶段饲喂适合的全价饲料,饲料新鲜无霉变,确保猪只健康成长繁殖;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中药提取物或微生态制剂等,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猪只发生疾病时,要准确诊断,及时隔离治疗,没有治疗价值的猪只果断淘汰。
保持舍内清洁干净,通风良好(空气过滤系统)、环境舒适;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合理分群,密度适宜;定期清理饮水器、料盆;定时、定量、定质饲喂;注意观察猪群,发现异常及时解决;定时驱赶种猪运动;坚持“自繁自养、批次化生产、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定期杀灭蚊蝇、老鼠,防止传播疫病。场内禁止饲养其它动物和携带偶蹄动物及其制品入场。
消毒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手段。消毒要彻底,不留死角,记录在案,有据可查。消毒剂选用烧碱、过氧乙酸、苯酚、醛、季铵盐、氯化物和碘制剂等,定期更换。
1)消毒设施、设备。为保证消毒效果和提高劳动效率,场区要配备性能良好的消毒设施、设备:门岗设有人员(智能雾化)消毒通道、车辆自动喷雾消毒通道和消毒池;生产区入口设置淋浴室和消毒间(人员、衣物等消毒);物资库房安装有定时臭氧发生器;兽医室等安装有紫外线灯;场区大环境消毒配有喷洒消毒机动车;猪舍内装有高压冲洗机或中央清洗系统和喷雾消毒系统;每个单元门口各放一个洗手盆、一个脚踏消毒盆等等。消毒设备各区专用。
2)消毒制度。①环境消毒。生产区大环境根据疫情调整消毒频次,每周至少 1~2次,消毒前先清洁干净;空舍消毒按步骤进行:清洁、浸泡、冲洗、消毒、风干,必要时可增加消毒次数。②带猪消毒。夏季3~5 d、冬季7~10 d消毒1次,周围有疫情时应增加消毒次数。如场内个别猪只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应立即对所在圈舍进行局部强化消毒,对病猪隔离治疗,对死亡猪作无害化处理。③人员消毒。进入生产区的人员需经隔离、消毒、淋浴、更换衣帽和鞋、脚踏消毒池(垫)等步骤。外出生产人员则需在隔离宿舍隔离 3 d(72 h),再经消毒后进入内部生活区宿舍,淋浴后穿内部生活区工作服和鞋。外来人员等需由专人陪同,按指定的路线参观,不得随意走动。④车辆消毒。场内车辆实行分区、分类管理,主要措施就是洗车、干燥、消毒等。饲料车辆需要经过360°全方位消毒后,才能进入场内;普通车辆严禁进入场内生产区。外来运猪车,需经洗车、消毒、检查合格后才在场外出猪台接运,否则,拒不接待。⑤物资消毒。要把好饲料原料关,禁止使用肉骨粉、血浆蛋白粉等高风险的动物源性原料,成品料由专车运输,避免污染。饮水系统也是疾病传播的一个源头,须纳入日常管理中[5],定期检测、定期消毒,保证水质。需进入内部生活区及生产区的所有物品均需在后勤大库臭氧熏蒸消毒 12 h。不能熏蒸的物品,可用酒精等擦洗或喷雾消毒。食堂及员工外购物品等均需明确生物安全要求,餐余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
免疫是预防动物疫病最有效手段。
1)制定免疫程序。根据国家强制免疫病种、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猪种来源和猪场防疫状况等,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程序实施,建立免疫档案,佩戴免疫耳标等。同时通过定期免疫效果监测或病原筛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免疫程序。
2)免疫注意事项。疫苗要选择正规疫苗厂家生产的,按说明进行保存与使用;注射器械、注射部位严格消毒,保证1猪1个针头,防止交叉感染;用过的疫苗瓶、药棉等应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体弱、有病、发育较差等不宜免疫,对新生、补栏的应在病愈康复和到免疫日龄后及时进行补针,对有副反应的予以登记,严重的应及时抢救和治疗。
猪场因生产需要,确需引进种猪(精液)时,要对供种场生产成绩、健康状况及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详细考察和综合评估,同时对口蹄疫、猪瘟、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原学和血清学进行检测,不合格绝不引进。
种猪引进后,需在隔离舍饲养观察45 d以上,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隔离期间要做到人、猪、物的完全隔离。
病死猪、死胎和胎盘等禁止出售、食用或随意丢弃,应由生产人员送到各区指定区域,再由后勤人员统一收集并送到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做好个人防护和加强消毒,防止疫病扩散。粪污及养殖废弃物排放,处理模式可选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应达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环保要求。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处理模式,有采用零排放、无污染的发酵床养猪,大多采用厌氧发酵、干湿分离生产有机肥及沼液还田的模式,但效果不尽相同。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中猪场建设是基础,饲养管理是关键,卫生防疫是保障。加强猪场生物安全,就要建好场、规范化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是猪场所有人员应必备的“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无病先防,环境、饲养、管理都是防疫”的理念,并将生物安全措施制度化、常态化和做到位,最终实现猪场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