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江西南昌 330006)
宫颈癌属于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的生命健康[1],30~35岁是原位癌高发年龄段,45~55岁是浸润癌高发段。调查显示,近年来宫颈癌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2]。目前,手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手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根治,中晚期患者则需采用放射治疗或化疗[3-4]。因手术范围、创伤较大,手术过程中容易对输尿管、膀胱、淋巴管及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尿瘘、尿路感染、淋巴囊肿等。其中临床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淤滞性溃疡、静脉曲张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病情长期发展甚至会堵塞肾静脉,导致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康复起到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痊愈,本研究在宫颈癌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气压治疗仪,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观察组年龄31~62岁,平均(46.92±13.06)岁;Ⅰa期25例,Ⅰb期30例,Ⅱa期10例。对照组年龄30~61岁,平均(46.31±12.83)岁;Ⅰa期23例,Ⅰb期31例,Ⅱa期11例。两组病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宫颈癌早期;(2)患者接受手术方式均为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患者无血栓病史;(4)患者了解本研究内容,同意接受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不积极配合护理;(2)患者患有其他疾病并能够影响本研究的结果;(3)患者有精神类疾病史。
对照组进行常规妇科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记录患者心电、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2)辅助患者根据麻醉的不同方式采取不同卧位;(3)观察记录引流情况,包括尿液量、性质、颜色,如发生少尿或血尿及时通知医师处理,一般术后7~14 d可拔除尿管;(4)观察患者自行排气情况,排气前只建议食用流食,排气后建议食用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食物;(5)观察阴道分泌物及出血情况,每日早晚对会阴及尿道口进行擦洗,保持会阴清洁;(6)鼓励患者多翻身并帮助按摩下肢,身体条件允许后协助患者下床勤走动,预防并发症发生。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气压治疗仪(洁定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型号:Flowtron Excel,批号:苏食药械(准)字2014第2260508号)联合护理。使用方法:协助患者平卧,选择合适的压力护套置于患者双侧下肢,打开电源后,调节压力、设置时间并启动治疗仪,1 h/次,1次/d。
两组护理周期均为10 d。
护理10 d后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5、10 d后,对比两组的下肢肿胀情况。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5 d后,试验组下肢肿胀率为13.85%(9/65),比对照组的36.92%(24/65)低;护理10 d后,试验组下肢肿胀率为7.69%(5/6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8%(2/65),均比对照组的26.15%(17/65)、16.92%(11/65)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宫颈癌根治手术创伤大,患者在术后需长期卧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流滞缓,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主要症状是肢体突然肿胀[5]。因此,术后护理对患者尽快痊愈、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一般妇科术后护理方式多采取人为按摩或患者自主活动腿脚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患者自主活动易拉扯挤压手术伤口,所以常规护理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致使病情难以快速痊愈,术后护理效果不佳,预期护理目标难以实现[6]。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提示,使用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患者痛苦。气压治疗仪通过压缩方式对患者下肢进行全方位的按摩,增强纤维蛋白活性,降低血浆凝块发生概率,提高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血液淤积,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保障气压治疗仪效果,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高频活动脚趾,促进血液循环,临床应用本仪器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心律失常、装有心脏起搏器、肺水肿、不稳定型高血压等患者不适合使用。
综上所述,气压治疗仪联合常规妇科术后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下肢肿胀发生率,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