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山东 东营 257000)
高血压性心脏病属于器质性心脏病,从发病机制上来看,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左心室在长期高血压病症的影响下负荷逐渐加重,使其处于代偿状态下出现扩张和肥厚现象导致发病。一般来讲,该病发病的群体集中在具有十余年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按照心功能变化情况可分为两种,即代偿期与失代偿期[1]。对于代偿期患者来讲,通常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表征,进入到失代偿期,患者会逐渐发展为左心衰竭,早起症状为容易感到疲乏、无饥饿感等,随着病症的发展,症状开始加重,甚至呼吸困难等,急性肺水肿就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基于此,此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开展心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在患者治疗期间的效果,并将最终结论总结为以下报告呈现。
本次研究报告选择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均具有1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②所有患者仅表现为普通的高血压症状,但经临床诊断,被判定为心功能代偿期;③通过体检发现,心尖以抬举性搏动,同时沿着左下方趋势扩大边界,有金属调第二心音出现在主动脉瓣区,在肺动脉高雅出现时,肺动脉瓣第二音表现为亢进状等;④对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患者均呈现心肌肥大或者劳损状态、心律失常等情况表现明显。此次选择研究样本均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且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医治。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有男10例,女15例;年龄为49-78岁,平均(70.1±4.1)岁,平均病程为(14.1±2.8)年;对照组有男14例,女10例;年龄为51-81岁,。平均(69.3±3)岁,平均病程为(9±3.1)年。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结果显示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对24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施加心理干预对研究组开展护理工作,以下是对研究组干预方式的具体叙述。在患者入院到出现的整个过程中,我院积极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做,做好术中、术前、术后各项相关护理工作[2]。通过言传身教、张贴海报等方实施,为了能够将护理工作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位患者都能够有良好的护理效果,本院在开展护理工作时采用了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即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3]。比如:对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好的患者,尽量采用口头指导;如果患者得到理解能力有限,本院会采用一对一专门讲解,或者播放视频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为了能够让患者尽量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本院在环境上也是实施了一定的干预措施,比如:尽量保证患者的需要使用的备品齐全等等。同时,在每个病房设有呼叫器、小台灯等,窗帘布、床单选择暖色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治疗与心理上的需求[4]。
所有资料全部录入SPSS 20.0软件,选择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s)”形式体现结果,例数用“n”表示,通过χ2进行检验,若出现P<0.05的对比结果,则证明数据的统计学价值存在。
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变化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40分为十分满意20-30为满意10-20为及格≦10分为不满意。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压,心率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的血压,心率指标,都有所下降,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观察组的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具体的数据对比见表1,表2。
表1 两组心功能的数据指标变化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后分析
从浅层意义上来讲,血压之所以会上升的一项重要因素即患者有不良情绪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对于医护人员来讲,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心理上给予干预是必不可缺的措施[5-7]。在本次研究报告中,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观察组在经过心理干预后各项结果显著优于参照组,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改善患者的血液控制情况可以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实现。同时,在心里干预的同时,患者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可以提升,有助于改善常规护理工作中的医患关系,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来讲,有必要实施心理干预。在对患者的病症实际情况加以了解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期间依从性,促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