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结合思维导图来落实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核心价值观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思维导图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探究思维导图对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维导图;新文化运动;历史核心素养
传统的历史课堂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统,不会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课题组申报了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利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我们课题组基本形成了一套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教学的一般模式,即“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复习提问+用思维导图讲授新知识+用思维导图解决历史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已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能够自主利用思维导图去构建知识体系,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也不再是单独的某个知识点,而是能够整体地、联系地、多角度地去理解。
基于此,我们课题组就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来实践思维导图对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东尼博赞说过:“思维导图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它能帮助大脑通过联想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想象。”正是由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课题组希望通过这一课例的展示,使老师和学生看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选自人教版必修Ⅲ第16课的内容,是继《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另一波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起着承L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中国探索史、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以及培养学科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优化历史教学,并使历史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落实,笔者引入了思维导图来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1: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1.时势所逼: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涉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为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出四个一级分支,并在每一个一级分支上写出“政治”“经济”“思想”“民众”,同时在每个一级分支下延伸出二级分支,分别写出其具体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又会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锋芒渐露: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此环节设计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是“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向外发散的一级分支分别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基地”“活动阵地”,再由一级分支发散出去的二级分支来表示具体内容。
3.破旧立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設计意图:学生能自主地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为中心主题,能够准确地确立一级分支的内容为“前期内容”“后期内容”,并在二级分支上明确地写出具体内容。教师在这一环节设计树形思维导图进行课上讲解,从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点。
4.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一中心主题出发,辩证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以一级分支就确定为“积极影响”和“局限性”,同时通过设置情境材料来完成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从而落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三大核心素养,并实现对本课难点的突破。
片段2:课堂小结——展示学生自主设计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首先展示高二学生绘制的正确思维导图来进行本课小结,并针对出现典型问题的思维导图进行课上批改;其次,利用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完成本单元的总结;最后展示高三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利用思维导图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片段3:课堂练习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历史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在习题本上绘制出解决这道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答案。
本课寄语: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明确地告诉中国人,在世界近代化潮流面前,中国必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通过齐读《青春》进一步落实“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融入了课题研究成果,近一段时间我们课题组都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其中高一、高二是从新知识的角度,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而高三则是从高考复习的角度,在构建基础知识的同时,再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经过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发现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手段很实用,对于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致力于抓住做人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也就有了。因此,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那么在教育的道路上就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创造出更辉煌的明天。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