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凯
摘要: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营造平等、高效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数学案养。“节前语”教学功能的充分挖掘,利于教师发现很多有用且有趣的教学资源。从四个环节提出利用“节前语”优化教学的策略,逐步改进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以促使学习数学兴趣不高、基础知识理解不够、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现状有所改观。
关键词:节前语;优化教学;数学案养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设计和编写,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从生活实例出发,深刻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设计了不少开放型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应用过程。“节前语”位于每节课的导入部分,通过一段文字的描述呈现学习背景,并配有一幅精美的图。教师若在教学中留意“节前语”,适时加以使用,使之与课堂有机融合,将会发现意外的教学资源。
一、挖掘“节前语”的教学功能
通过对浙教版教材的梳理和研究,笔者发现“节前语”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为教材的可读性和教学的扩展提供材料,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1.成为体现数学人文价值的素材
数学教材承载着培养学生数学史和数学美等人文价值观的作用。部分“节前语”涉及有拓展价值的人文知识,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应试教育的狭隘天地中解放出来,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把数学兴趣发展为数学能力,用宏观的视野重新审视数学,感悟数学。如八年级上册§2.1《图形的轴对称》的“节前语”就简单介绍了故宫的建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出示一系列故宫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使他们对祖国的祟敬和自豪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筑多是呈现轴对称的结构,顺势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成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初始问题
教师在课堂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好学、乐学、肯学的良好品质。教师需弓!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感悟数学的思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问题情境无疑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关键,部分“节前语”恰恰为新课的引入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供教师选择。如八年级上册§4.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节前语”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果你去国家大剧院看演出,请问你将根据入场券上的什么信息找到自己的座位?”学生答:“找排数和那排的座位数。”然后,教师交给这位学生一张标明座位号的入场券,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了国家大剧院内部的座位图,让这位学生在屏幕上把对应的座位标注出来,由此引出有序实数对的概念。
3.成为提供课内合作交流的资源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借助小组交流和团结协作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内合作,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让学生的思想和方法得到交流,以互助的学习方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八年级下册§3.3《方差和标准差》“节前语”的教学,教师出示两位选手测试成绩的统计表,让学生计算两人的平均成绩,然后根据这两人的成绩画出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所描出的点,让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发现了哪些信息,并从中挑选一位选手参加比赛,说明理由。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选拔选手需要成绩发挥稳定的还是超常的,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能清楚地认识现实生活需求与理论知识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方差的内涵。
4.成为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在学生能够发现现实生活蕴含着大量数学信息,意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和操作,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应用的意识。如七年级下册§6.4《频数与频率》“节前语”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新课教授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参与学校分时段用餐安排的设计。学生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制作合适的频数表,寻找恰当的时段进行用餐时间的安排。这一环节也深化了学生对频数的理解与应用。
二、“节前语”优化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积极参与,这离不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合理利用“节前語”,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数学的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习数学文化,提升数学案养
一般而言,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而忽略数学文化的熏陶。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都会感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不知数学学来何用,教师呈现的数学知识,也相对失去了生机。这样的数学教学,只能培养出更多机械的数学思维。笔者认为真正的数学体系应该是集数学的历史、文化、逻辑、应用等多方面于一体的。教材中的“节前语”有许多数学发展史上伟大成就的素材,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展开,在课堂上加以渗透,可以起到很好的育人功能。
案例1.八年级上册§1.6《尺规作图》“节前语”是:据传为了显示谁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古希腊人限制了几何作图的工具,结果一些普通的画图题让数学家苦苦思索了两千多年。尺规作图特有的魅力,使无数人沉酒其中。
教学环节: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尺规作图的图片,引来学生阵阵惊叹。此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已被调动,教师想要的效果已经达到,接下来就可以引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你们一定很兴奋吧!这里既有我们身边的图形,也有想象出来的图形,它们都是由线段和圆弧构成的。设计师完全可以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出这些图形,我们称此为尺规作图。那么大家知道尺规作图的由来吗?(教师介绍相关数学历史)好的,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几个基本图形的尺规作图。”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顺畅开展本节课教学。
教学反思:充分利用“节前语”中的数学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与数学相关知识的来源和联系,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些素材的介绍和学习,发展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挖掘生活现象,体会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蕴含着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劫旺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节前语”将生活情境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2.八年级上册§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节前语”是: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学环节:经历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探索和证明后,教师拿出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让学生检查教室门框是否水平。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有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希望上来检测一下。教师请了一位高个男生,让他代表同学做这个试验,男生拉着线,重锤笔直垂下了,但他不知如何摆放三角尺进行检查。课代表在台下看得干着急,迫不及待地跑了上来,将三角尺斜边紧贴在门框横梁上,示意可以检查了。这时,教师追问:“课代表为何要将三角尺斜边紧贴在门框横梁上?这样检查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很显然,学生对这个性质的认识比较模糊,不少学生一时难以想到如何解释向题。但.经点拨,很多学生马上明白过来,同时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反思: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思考,对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也在课堂中渗透了“生活即数学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环境,即便个别学生暂时没有思路,也会跟随着课堂节奏,不停地做深层次思索,使新知识得以内化和吸收,实现全员参与、共同收获的目的。
3.创设问题情境,感悟知识生成
学生的一切学习皆因问题而起,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即在此。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要遵循情境创设的新颖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或学生熟知的“节前语”素材,通过逐步提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观察、猜想、推理的数学活动,让學生始终处于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之中,最终掌握知识,完成授课目的。
案例3.七上§1.2《数轴》“节前语”是:某一天,北京、悉尼、莫斯科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0℃,20℃,-5℃,它们在温度计上怎样表示?
教学环节:上课铃响,教师拿着一盒温度计进入教室,分发给每位学生。学生窃窃私语,不知今天要学点什么知识。教师出示“节前语,,让学生各自观察温度计片刻,并完成问题。然后请学生拿着温度计上讲台,为大家指出北京、悉尼、莫斯科这三个城市某天最低气温的位置。接下来教师开始了提问:“请问你是如何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三个位置的?”“温度计刻度的正、负是怎样规定的?以什么作为基准?基准刻度线表示多少摄氏度?”“每摄氏度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慢慢摸清了温度计的构造。教师随后的授课变得顺畅:“同学们,温度计上的刻度,能够帮助我们方便地读出气温的度数,直观地判断气温的高低。类似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我们将温度计放平,正刻度向右,负刻度向左,两边无限延伸,那么此时平放的温度计可以看作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是以0为基准,向右为正,两边无限延伸。”接下来的讲解,就是给出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定义,从而引出新知:数轴。
教学反思: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学生不断感悟,获得知识的生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知识体系的形成和课时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贯穿设疑,将重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在新旧知识点上设计问题链,形成熟悉的知识人口,再逐步引导学生拓宽新知,稳固理解,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4.提出操作要求,体验从做中学
教师提出操作设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从多维度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魅力。教材中部分“节前语”恰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数学活动的探索,学生从做中学感悟了思想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也获得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案例4.八年级下册§3.1《平均数》“节前语”是: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可以怎样估计呢?
教学环节:讲授平均数概念后,教师出示几张田间地头种植草莓的图片,学生立即一阵兴奋与喜悦。教师随即抛出了问题:“请问同学们,如果我们有同学家里种植了这批草莓,如何来估计这一季的产量呢?”学生一下子讨论开了,有的说:“把一个棚的草莓都摘下来称一下重量,然后再乘以大棚数量。”也有学生说:“数一下草莓的数量,再乘以一颗草莓的重量。”还有学生说:“估计一个大棚的草莓可以装几篮,然后乘以每篮的重量。”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五花八门、思路新颖。教师继续提示:“同学们都知道,草莓摘下后需要尽快食用,不然就容易烂。那么我们如何既能估计这一季的产量,又不会造成过多的额外损失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逐步统一了观点:首先随机摘下20颗草莓,摘下后称得重量,计算出每颗草莓的平均质量,然后从每个大棚里随机选择5株草莓,数出每株上草莓的颗数,接下来就可以估计出平均每株草莓结的果实数,最后根据草莓总的株树,就能估得草莓的产量。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在统一观点后给出几组相关数据,让学生开心地去计算结果。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过程,获得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学到了生活中的经验。笔者认为,教学需要不时创造一些惊喜,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节前语”合理使用,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会了,自然想回答问题,自然愿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有了积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应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文彬.巧用“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中小学数学,2012(11).
[2]许秀钦.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试题与研究,2018(8).
[3]林世平.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9(1).
编辑 段丽君